文成公主和係吐著(1 / 3)

文成公主和係吐著

中國曆史上,有不少以公主或宗室女下嫁蕃邦國王和親的事例,就其態勢而言不外乎兩種情況:一種是國力衰弱,以和親委屈求全,以結好蕃邦;另一種則是國力強盛,威震四海,以和親安撫邊遠之邦,有賜婚的意味。前者是持卑微之姿,利用女性的美貌和柔媚,來緩和戰場上的衝突;後者卻是趾高氣揚,宣展大國之姿,用親戚關係來籠絡感化疆外野民。唐太宗時期,文成公主遠嫁吐蕃,就是後一種和親情況的典範。

吐蕃就是現在的西藏,唐代以前和中土沒有來往。據說吐蕃人是東晉末年南涼國王鮮卑人禿發利鹿孤的後代,因失國而輾轉流徒到西藏高原,為紀念祖先,他們以“禿發”為國號,後依語音相近訛變為“吐蕃”。吐蕃人過著以遊牧為主的生活,飼養犛牛、馬、豬和獨峰駱駝,有的也種植青稞和蕎麥。公元七世紀,棄宗弄讚繼位作了吐蕃讚普(吐蕃國王),人們又稱他為鬆讚幹布,是一位驍勇慓悍的領袖,他率領軍隊統一了青藏高原上的許多部落,建立了以邏些城為中心的強盛王國,邏些城即今日的拉薩。

唐太宗貞觀十二年,鬆讚幹布率吐蕃大軍進攻大唐邊城鬆州,即今天的四川鬆潘縣;唐太宗治理下的唐朝,此時正國富兵強,於是派侯君集督率領大軍討伐。大敗吐蕃於鬆州城下。鬆讚幹布隻好俯首稱臣,並對大唐的強盛讚慕不已,他在上書謝罪的同時,還特向唐廷求婚。

唐太宗經過一番考慮,決定答應他的請求,於是在宮中選定了一個通曉詩書的宗室之女,封她為文成公主;文成公主原是唐太宗一個遠親李姓侯王的女兒,人長得端莊豐滿,自幼飽讀詩書,她雖然對遙遠的吐蕃心存疑慮,卻又充滿了新奇的向往,因而也就應允了。經過兩個多月的準備,於貞觀十五年隆冬,一支十分可觀的送親隊伍,在禮部尚書江夏郡王李道宗的率領下,護送文成公主前往吐蕃和親。

之所以要在隆冬季節出發,是因為由長安經隴南、青海到西藏有一個多月的路程,沿途要經過幾條湍急的大河,隆冬季節河水平緩,才便於送親的隊伍通過。這支隊伍,除了攜帶著豐盛的嫁妝外,還帶有大量的書籍、樂器、絹帛和糧食種子;組成成員除文成公主陪嫁的侍婢外,還有一批文士、樂師和農技人員,幾乎就象是一個“文化訪問團”和“農技隊”。這些人員是去幹什麼呢?因為當時吐善已經擊潰了吐穀渾,伊然成為了西南舉足輕重的強邦;唐太宗深謀遠慮,覺得隻有對吐蕃加強籠絡,才能保證大唐西南邊陲的穩定,因此才千方百計地對他們從經濟和文化上予以協助,使吐蕃在潛移默化中感激和追隨大唐。文成公主實際上就是肩負著這項和睦邦交的政治任務遠嫁的,這支送親的隊伍也是前去協助她完成這項使命的。

經過一個多月的頂風冒雪的堅苦跋涉,春暖花開的時候,文成公主一行到了黃河的發源地一河源,這裏水草茂盛,牛羊成群,一改沿途風沙迷茫的荒涼景象,讓人精神為之一振。一路上很為吐著地勢惡劣而憂心的文成公主這時也鬆了一口氣,於是送親隊伍在這裏作了數日的短暫休整。

這時,鬆讚幹布親自率領的大隊迎親人馬也趕到了河源,鬆讚幹布一行見到大唐使臣江夏郡王李道宗納頭便拜,並行了子婚大禮,他已認定把大唐作為吐蕃的上國。李道宗請出文成公主與鬆讚幹布相見,這位馳騁高原的吐蕃王一見到中土的金枝玉葉,頓時為她而傾倒,隻見文成公主身著華美的盛服,神態端莊,氣度文雅,與原始質樸的吐蕃女子完全不可同日而語。而文成公主所見到的鬆讚幹布,雖然被高原的烈日和狂風塑造得黝黑而粗獷,但配上他高大健壯的身材和眉宇間流露出來的豪爽之氣,顯得十分英武;文成公主心中暗自慶幸,自己算是嫁了一個偉丈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