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這麼熬過了一年,等處分期限一過,王景海跟常誌軍談了一次,最後的意見是折個中,讓他到全市最貧困的縣也就是高鬆縣當了個縣委書記,希望他能在任期內把高鬆發展起來,也算是將功補過了。
雖然這個安排在表麵上看是重用了常誌軍,從縣長提到了縣委書記,但高鬆縣和柴易縣根本就沒法比,誰都明白,這是給常誌軍肩膀上放了一個重擔子。
常誌軍也是憋了一年的氣,信誓旦旦的接受了這個任務,常誌軍剛剛把自己肚子裏的皮球給衝的滿滿的,到了高鬆縣以後,皮球的氣泄了一半,高鬆縣就是一個爛攤子,沒有一個像樣的企業,財政更是窮的要命,就連公務員的工資,縣財政也是每個月向銀行貸款,拆了東牆補西牆,更不要提基礎建設,整個高鬆縣城,連個像樣的廣場都沒有,怪不得是全市最窮的,常誌軍這次真是見識了,他甚至覺得自己這輩子就完了。
市裏也了解高鬆縣的實際情況,知道常誌軍的壓力很大,在常誌軍來高鬆的第三個月,調換了高鬆縣的縣長,把車傳勝給調了過來,也算是助常誌軍一臂之力。
其實要說車傳勝也是個比較有能力的人,當市裏宣布他要到高鬆當縣長的時候,他還跟王景海當麵理論過,但顧全大局這四個字是任何幹部都不能違背的,車傳勝就算是再有能力,王景海拿出這四個字來,他也不敢再反駁什麼,而且王景海直接就跟車傳勝說,要協助常誌軍開展工作,力爭在任期內,把高鬆的經濟水平翻一番。
車傳勝還沒上任,就注定了要跟在常誌軍的屁股後麵,這讓他很不爽,即便是一個書記,一個縣長,那大調子定了也不好再跑到書記前頭去露頭,以至於後來的很多事,車傳勝都是把自己往下壓一壓,為的就是能協調這個關係,不至於讓常誌軍太掉架子。
後來常誌軍明確了高鬆縣的發展思路,那就是大力發展招商引資,要先從工業上下功夫,把財政收入和老百姓的就業問題解決好,才是拯救高鬆縣的最快最有效的辦法,車傳勝也是這麼考慮的,所以沒意見,舉大旗跟在常誌軍的後麵。
實踐證明,常誌軍的思路是對的,經過幾年的努力,縣裏成立了開發區,招商引資取得了一定的實效,大大小小的企業開始紛紛落戶高鬆,財政不再靠貸款發工資,老百姓的口袋也慢慢的變得鼓了,就連縣城裏的基礎設施,也正在有條不紊的完善著,老百姓都嚐到了甜頭,開始對這個縣委書記豎起大拇指。
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常誌軍和車傳勝的矛盾也日益凸顯出來了,常誌軍在招商引資方麵的的很多想法車傳勝都不認同,常誌軍的思路是全民招商,招商局沒必要擴大,而車傳勝則覺得,全民招商中在某個時段還可以,但全縣各部門都把招商引資當成了正事,自己正常的業務畢定會耽誤,到時候企業越來越多,你各項服務措施跟不上,那也是不行,慢慢的,有些事車傳勝幹脆就不完全按照車傳勝的思路去辦了。
而市委也不是睜眼瞎,自然明白這兩頭老虎在一起早晚會鬧出事來,幹脆,市委放出話來,在常誌軍任期結束後另行安排,當然,把這個風放出來為的就是讓常誌軍和車傳勝不要再鬧了,緩和一下關係,當然,市裏的目的也達到了,車傳勝是個明白人,他知道如果自己再跟常誌軍對著幹,倒黴的不是常誌軍而是自己,所以最近一段時期,他能幹出點成績來,就幹出點來,等明年常誌軍一走,一了百了,到時候如果自己依然留在高鬆縣,再重點整治一下也不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