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魂歸故鄉
十月,柳仲郢從蜀派人送來哀悼問候書信,又送錢三十五萬,催李商隱起程赴蜀。
柳府主也是一番好意,盡快離開使他睹物懷人的哀痛之地,換個環境,對他精神和身體都有好處。
李商隱接受勸導,決定起身入川。
老夫人希望商隱把兒女們留在自己身邊。她說她會像對待親孫子孫女那樣照顧他們的。但是,八郎卻暗中表示反對。李商隱是個要強之人,勉強留下,讓孩子們生活在這種環境中,他不放心。他婉轉地謝絕了老夫人的好意。
最理想的安排,自然是把孩子寄養在他們的六姨家。他們的六姨心眼好,喜歡這些孩子,況且替妹妹照料遺孤,她認為是自己的義務。
臨行前的一天,他跟老夫人辭行後,到晉昌坊宰相府,跟令狐綯告別。這是一種必須的禮節,他想到今後仕途出路,還得依靠八郎幫助,盡管受些屈辱,也得這樣做。
日映未時,李商隱來到相府客廳,仆役端來一杯香茶,說宰相老爺正在午睡,不好叫醒,請他稍後。
一杯香茶,慢慢品茗,每到剩下半杯時,仆役便來斟滿,然後默默地退下,畢恭畢敬。
李商隱搖搖頭,相府的規矩與恩師家大不一樣。恩師是位仁厚長者,對仆役和藹可親,平易近人,仆役與主人像一家人,和和睦睦。可在相府,總給人一種森嚴冰冷之感,讓人周身不舒服。
他想站起來,在客廳裏走動走動。剛一起身,那仆役迅速跑過來,問道:
“大人,您走嗎?令狐老爺已經起來了。”
“是嗎?現在是甚麼時辰?”
“已經日入酉時了。”
“請你進去再通稟一下。”
“大人,小人剛剛通稟,才出來。令狐老爺正在喝茶,喝完茶,就能出來會客了。”
李商隱隻好重新坐下等候。
那仆役絕不怠慢客人,馬上又斟滿熱水,然後又默默地退下,依然畢恭畢敬。
黃昏戌時,那仆役在門外突然呼道:
“宰相老爺駕到!”
李商隱不由自主地站了起來。
令狐綯一臉霜氣,方步走進,沒有理會李商隱抱拳施禮,坐下後,呷一口仆役送上來的香茗。
“聽說你要走啦?”
“是的。今天上午跟師母辭行。下午來相府,與八兄告別。”
“好啊!柳仲郢政績不錯。早年牛公僧孺大人很器重他。可惜會昌年間跟李德裕跑。宣宗即位,李德裕罷相,他就沒得好,貶放地方,調動頻繁,始終是個四品官,那還多虧白相公敏中和我說了不少好話,否則早就跟李德裕鄭亞等人貶放邊遠荒蠻之地了。看見沒有?你跟誰結交,跟誰在一起做官,太重要了,會影響你一生一世的前程,懂嗎?”
李商隱沒有言語,任憑他教訓,好像很同意八兄的觀點,又像不同意。
“柳仲郢臨行前,來府上告別時,曾講到過你。我從中美言過,他會對你好的。我們親如兄弟,他不看僧麵,還得看佛麵嘛。去吧,有事派人回來說一聲。”
令狐綯端茶送客。
李商隱隻得站起來,像個受委屈的小學生,退了出來,心裏很難受。自己為什麼要受這份氣?為什麼要跟他告別?又為什麼要離開京都、離開親人?邊走邊順口吟詠道:
……
人豈無端別,猿應有意哀。
征南予更遠,吟斷望鄉台。
第二天,寒風凜冽,征程塵土飛揚。韓瞻帶著夫人六姐和孩子們,把李商隱送到鹹陽。
冬日,柳葉落盡,枯枝在寒風中顫抖著,渭水結了一層薄冰。
李商隱看著連襟、同年韓畏之與夫人美滿幸福的生活,往事忽然浮現腦海,喪偶之痛強烈地襲上心頭,他悲痛地吟詠道:
佳兆聯翩遇鳳凰,雕文羽帳紫金床。
桂花香處同高第,柿葉翻時獨悼亡。
烏鵲失棲常不定,鴛鴦何事自相將!
京華庸蜀三千裏,送到鹹陽見夕陽。
吟罷,李商隱痛苦地垂下頭。
韓畏之重吟一遍,覺得調子太低沉,感情過於悲傷。首聯說他和自己先後遇到“鳳凰”,同獲佳偶。頷聯先寫同登科第,後說他卻獨喪家室而悼亡。頸聯先說他屢屢失官,棲住不定,後寫我自己鴛鴦成雙,歡聚一地。尾聯越發悲淒,寫到眼前,他要遠行三千裏,自己與夫人送他到鹹陽,日已向晚,前路漫漫,充滿了蒼茫遲暮之情,令人悵恨不已。
畏之搖搖頭,拍拍商隱瘦削的肩頭,道:
“義山弟,振作起來!走上黃泉路,是不能回頭,也永遠回不了頭的。多想想孩子們,他們都希望你早日歸來,希望得到你的愛、你的關懷和照顧。你是個慈父!”
李商隱握住畏之的手,點點頭道:“我明白。”
“節哀順便吧,商隱!七妹知道你這樣哀痛,她也會……
不高興的。”
畏之夫人六姐勸著,自己先哽咽難言了。
孩子們出聲地哭起來。
六姨媽擦幹自己的眼淚,哄著孩子。
李商隱再也忍不住淚水,轉過身一狠心,催馬上了大路,沒敢再回頭看一眼親人!
李商隱由大散關南下,經陽平關入蜀。麵對雄偉險峻的重巒疊嶂、懸崖峭壁以及亙古遺跡,他寫了《悼傷後赴東蜀辟至大散關遇雪》、《籌筆驛》、《利州江潭作》、《井絡》、《望喜驛別嘉陵江水二絕》、《張惡子廟》、《漳潼望長卿山至巴西複懷譙秀》等詩。
在這些詩中,李商隱把寫景與詠史融而為一,傾吐了鬱積心頭的憤懣,表達了對未來前途一種莫名的不安和落寞情緒。
他雖然與柳璧是好友,但對他父親的為人,不完全了解,不比鄭亞是自己的滎陽同鄉,也不比盧弘正是自己的遠親。況且柳仲郢聘他為記室,他並不滿意,因為官職低於桂幕和徐幕。在這組詩中,也有程度不同的流露。
十月末,李商隱終於到了梓州,受到府主的熱情歡迎,舉行了盛大的洗塵宴。
柳仲郢矮個,敦實,開朗,舉杯在手,向眾幕僚們介紹道:
“今天是東川幕府大喜日子,我把九州著名詩人,朝野著名章奏高手李公商隱,聘請到荒蠻蜀地,是我的一大榮幸,也是東川幕府的一大幸事!原擬屈尊記室,今有吳郡張黯代替,所以改任判官,不知商隱意下如何?”
李商隱原來對聘為記室不高興,現今改聘節度判官,自然喜歡,站起來抱拳稱謝。
坐在旁邊的柳璧伸手拉他一把,讓他坐下,悄悄地道:
“義山兄,別急。家父後麵還有話沒說完呢。”
果然,柳仲郢把杯酒喝下,又道:“本幕還推薦他為檢校工部郎中,朝廷已經下詔了。”
節度判官是幕府中重要的高級幕僚,“分判倉、兵、騎、胄四曹事”。當年李光弼在徐州,隻有軍事上的事情自己決斷,其餘的一切府務盡委判官,各位將領有事,都要找判官商量辦理。朝廷對判官一職也極為重視,有嚴格的規定,如必須做過記室,還要有相當的任職資曆,馬虎不得。
這是他始料不及的,李商隱十分高興。
“義山兄,家父既與牛僧孺友善,李德裕掌政時,也受到他的重用,沒有受過黨爭的禍害。家父為人正直、公正,從不參與黨爭中某一方對另一方所進行的排擠、攻訐。家父知道你也是這樣的人,很賞識你。對你受到黨爭迫害很同情。”
“原來是這樣!入蜀前,愚兄還擔心憂慮過,現在好啦,請轉告愚兄對府主的謝忱。”
“不必言謝。”
可以說,柳仲郢對他的器重、信任和關懷程度,比起鄭亞、盧弘正,殆有過之而無不及。這使李商隱鬱積心頭的喪妻哀傷、別離兒女的愁緒和仕途失意的悲憤,有所平複。
這時與東川毗連的西川節度使(治所在成都)轄境發生一樁刑事案件。一個名叫姚熊的人,跟另一名叫阿安的人發生毆鬥。阿安性急,朝中又有靠山支持,不等節鎮審問判決,就直接向禦史台控告姚熊。
朝廷對這案件十分重視,特下詔讓東川節度使派人赴成都,幫助會審。
柳仲郢考慮到李商隱和西川節度使杜悰是表兄弟,有些關係便於協調處理,就派他前往成都會審。
李商隱大中五年十一月出發,歲暮抵達成都。
其實案情並不複雜,所以把事情弄得複雜化,責任在杜悰的昏聵無能和懶惰。他來到西川後,就沒斷過獄、審問過案件。有許多人,無論是犯罪還是無辜,一律囚係牢中,任其餓死腐爛。
他是個典型的屍位素餐的封建官僚。
姚熊和阿安一起被抓進大牢,一關就是半年,阿安家中老母八十八歲,而小兒卻一歲,上有老下有小都需要照料,他怎麼能在大牢裏混日子呢?托人多次向杜悰求情行賄,都因杜悰不稀罕那麼一點銀兩而不加理睬。
杜悰這個禿角犀庸俗愚蠢,卻自視極高,並沒有看得起這個瘦骨嶙峋的表弟,但因有朝命,並有東川節度使柳仲郢的推薦信,不敢怠慢,為李商隱舉行規模頗大的歡迎宴會,還把他的妻子歧陽公主叫出來作陪。
大概多喝了幾杯酒,李商隱非常激動、興奮,當場吟詠《五言述德抒情詩一首四十韻獻上杜七兄仆射相公》。因為杜悰於會昌初年,曾詔拜檢校尚書右仆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杜悰聽得如此宏麗、如此激昂地歌頌杜氏祖德,稱揚杜氏文才武略並茂,而對自己也極盡讚美,說自己才氣超異,立身惟在“濟世”安人,不願崇尚武功,身為將帥,卻風流儒雅。他非常高興,站起來連連催李商隱飲酒,不管他身體是否承受得了酒力。
李商隱本意在詩的後部分“有客趨高義,於今滯下卿”抒發自己屈沉下僚的不滿;“悼亡潘嶽重,樹立馬遷輕。隴鳥悲丹嘴,湘蘭怨紫莖”,訴說自己悼念亡妻之苦,平生宏誌又不為人所推重,自傷懷才不遇;“弱植叨華族,衰門倚外兄。欲陳勞者曲,未唱淚先橫”,希望表兄杜悰能夠提攜推引。
然而,這個禿角犀並沒有注意詩的這部分,或者是知之不理,這使李商隱感到迷茫,大概自己讚揚杜門祖德和誇頌他的政績,說得太多,使自己的願望被淹沒?
李商隱喝了兩杯酒,愈加興奮,站起來又獻詩一首,道:
“‘今月二日,不自量度,輒以詩一首四十韻幹瀆尊嚴,伏蒙仁恩,府賜披覽,獎踰其實,情溢於辭,顧惟疏蕪,昌用酬戴,輒複五言四十韻詩獻上,亦詩人詠歎不足之義也,’
以上所言,權作詩題吧!”
杜悰神采飛揚地拍掌道:“賢弟,詩寫得真好!對我杜門的稱揚,寫得極妙極妙。我杜氏一門個個文才武略,為李唐江山社稷做出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巨大貢獻,理當得到皇上的聖寵!賢弟在詩中多寫一些,讓讀你詩的人,都知道我杜門的功績。”
李商隱聽他這麼一說,把自己原來的思路頓時打亂,心中不太情願,但是,表兄當眾這麼一講,自己不這樣做,不多稱揚他杜門文才武略,豈不卷了他的麵子?李商隱歎了口氣,沉思片刻,重新調整思路,無可奈何地按照前首詩的路子,又吟詠一首。
這兩首四十韻五言詩的思路結構基本相同。用了大量篇幅,大量筆墨歌頌杜氏,讚揚禿角犀,幾近阿諛奉承,低三下四。目的很明確,就是希望表兄引薦,“感激淮山館,優遊碣石宮。待公三入相,不祚始無窮。”
杜悰完全明白表弟謙卑懇求的目的,但他是個不願意幫助別人之人,尤其對這樣才華橫溢的表弟,是萬萬不可薦引的。假如引薦他入朝做了宰相,那麼自己怎麼辦?還能“三入相”嗎?他皺起眉頭,轉而言他,不再理睬這個傻乎乎的表弟了。
李商隱很快把阿安和姚熊毆鬥案處理妥當,兩個仇人高高興興地都出了大牢,都很感激東川節度判官的明察。
公事辦完,他遊覽憑吊了武侯廟,作了一首五言排律《武侯廟古柏》,表達了對諸葛武侯的崇敬。他還去了浣花溪,瞻仰了大詩人杜甫故居,寫了一首題為《杜工部蜀中離席》七律,對杜甫落魄潦倒生涯,寄寓了無盡感慨。
大中六年(公元852年)春,李商隱由成都回到梓州。四月,杜悰遷淮南節度使,白敏中離開朝廷,出任西川節度使。
當杜悰離蜀路過東川時,柳仲郢又派李商隱前往送行。
杜悰離開成都,由水路沿沱江而下長江。李商隱由梓州沿涪江而下長江。兩個人在巴縣界首地方相遇,李商隱代表柳仲郢節度使為杜悰餞行。
巴縣因巴江而得名。巴江曲折迂回如“巴”字,故名巴江。江岸綠柳垂江,一片滴翠。江風徐徐,清舒宜人。
杜悰對表弟的請托薦引,不置可否,不冷不熱,不鹹不淡,使李商隱再度萌生懇求之意。宴飲中,又作一首題為《巴江柳》即景抒情五言絕句,詩雲:
巴江可惜柳,柳色綠侵江。
好向金鸞殿,移陰入綺窗。
杜悰以為表弟又要讚頌杜門祖德和誇獎自己政績,心裏非常自得,側耳傾聽著。去年表弟的兩首四十韻五言長詩,杜悰悄悄派人送到京師,在京城廣泛散播,希望傳到宮中,希望聖上能夠禦覽,則第三次赴京入相就大大有希望。
但是,這四句詩,前兩句是寫景,後兩句卻要把柳蔭移入金鸞殿上,異想天開!杜悰頗為不悅,道:
“表弟,就這麼四句呀?寫得太少啦!沒意思。比去年的四十韻五言詩,差遠啦!柳蔭還能隨便移動嗎?不合情理,錯啦,錯啦!”
“表兄,這兩句,小弟是用了典故。”
“還有典故?真看不出來。”
李商隱苦笑了,解釋道:“小弟是用南朝張緒的故實。他曾把巴江柳帶回江南栽種,後來劉悛也從蜀中帶回數株垂柳,獻給齊武帝蕭賾,栽植在太昌靈和殿前。武帝看著柳枝甚長,狀如絲縷,賞玩忘返,讚道,‘這楊柳風流可愛,像張緒當年栽植的巴江柳。’”
“喲!看看你也不嫌麻煩,這麼兩句詩,用什麼典故呀!
繞來繞去,不就是這麼棵破柳樹嗎?真沒意思。”
李商隱見表兄依然沒有明白其中的含義,歎了口氣,欲說猶罷,最後還是忍不住,解釋道:
“實話對表兄明白地說吧,小弟就是想請表兄……”
“嗨!不要解釋了。你們這些人呐,唉!書讀多了,越發糊塗。以後你要少讀書,多向表兄我學著點。你看我吧,從來不讀書,小時候讀的那點書,早忘光了,可是官運亨通,財源滾滾而來。你能做得到嗎?連一首小詩,你都沒寫明白,還能做官嗎?好啦,你別講了。我也不願意聽!”
李商隱憋了一肚子氣。他看不懂詩,就指責別人沒寫明白。他不讀書,愚蠢至極,還有臉指責讀書人越讀越糊塗,真是顛倒黑白。
表兄不願意聽解釋,表弟也不願意再解釋什麼了。李商隱徹底失望,掃興而歸。回到梓州,雖然經常參加府主和幕僚們的遊山玩水,飲酒賦詩,吟花賞月,但是思念亡妻和兒女之愁苦,又油然而生,常常被病魔糾纏著,不得寧靜。
柳仲郢是位善解人意的人,對他的這種悲慘遭遇,亡妻之痛,深表同情。在一次宴遊,他突然指著一位歌妓,笑道:
“義山賢侄,她叫張懿仙,色藝雙絕,是個好姑娘,讓她來侍候你好啦。”
李商隱仔細端量那姑娘,果然美豔鮮麗,渾身充滿青春朝氣,極富性感。可是想到亡妻那倩秀身影,不由得把目光移開。
“義山賢侄,你這樣痛苦,這樣折磨自己,怎麼成呢?當初催你來東川梓州,就是想讓你換個環境,使你心情漸漸平靜下來。如果身邊有個姑娘,你是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