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儀的概念及其本質(1 / 3)

禮儀的概念及其本質

人類區別於動物的一個顯著特征是人類的社會性。人類的活動不但受著自然規律的影響和製約,而且還受著社會規律以及由社會規律決定的各種社會規範的影響和製約。在這些社會規範中,除了道德規範和規律規範以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方麵,這就是禮儀規範。禮儀,作為在人類曆史發展中逐漸形成並積澱下來的一種文化,始終以某種精神的約束力支配著每個人的行為,從一個人對它的適應和掌握的程度,可以看出他的文明與教養的程度。因此,禮儀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標誌。

禮儀這門學科,具有十分豐富的內容和複雜的結構。為了正確理解和把握一係列禮儀規範,有必要先闡明禮儀的本質。

本質是一種規定,禮儀的本質規定,可以通過禮儀本身揭示出來。本節主要介紹禮儀的涵義、特性和禮儀的基本內容。

一、禮儀的涵義

在歐洲,“禮儀”一詞最早見於法語的“etiquette”,原意是“法庭上的通行證”。

作為法庭,無論是在古代還是在現代,為了展示司法活動的威嚴性,保證審判活動能夠合法有序地進行,總是既安排得莊嚴肅穆,又要求所有進入法庭的人員必須十分嚴格地遵守法庭紀律。例如,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和人民法院組織法等法規規定,為了保證法庭的特有氣氛和特殊秩序,開庭之前應由書記員當庭宣讀法庭紀律。這些紀律包括:不準大聲喧嘩,未經審判長許可不準提問,未經法庭許可不準攝影、錄像等等。

古代的法國法庭也有類似的規定,不過它不是當庭宣讀,而是將其寫在或印在一張長方形的“etiquette”即通行證上,發給進入法庭的每一個人,作為其入庭後必須遵守的規矩或行為準則。

由於在社會交往中,人們也必須遵守一定的規矩和準則,才能體現人之所以為人的特有風範,才能保證文明社會得以正常維係和發展,所以,當“etiquette”一詞進入英文後,便有了“禮儀”的含義,意即“人際交往的通行證”。後來,經過不斷的演變和發展,“禮儀”一詞的涵義逐漸變得明確起來,並獨立出來。

中國作為一個具有悠久文化的文明古國,素有“禮儀之邦”之美稱。“禮儀”一詞,很早就被作為典章製度和道德教化使用。在古漢語中,“禮”主要包含三層意思:

第一,我國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的等級製度,以及與之相適應的一整套禮節儀式。如《論語·為政》:“殷因於夏禮,其損益,可知也”。《禮記·曲禮上》:“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第二,表示尊敬和禮貌。《左傳·襄公二十二年》:“執事不禮於寡君”(執事:指晉國國君。寡君:指鄭國國君)。

第三,禮物,即贈送的物品。《晉書·陸納傳》:“及受禮,唯酒鬥,鹿肉一”。

“儀”既指容貌和外表,又指禮節和儀式。

現代文毫梁實秋先生在其《秋室雜文·談禮》中說:“禮是一套法則,可能有官方製定的成分在內,亦可能有世代沿襲的成分在內,在基本精神上還是約定俗成的性質,行之既久,便成為大家公認的一套規則。”

日本也是一個講究禮儀的國家。當代禮儀專家鬆平靖彥先生在日本全國社出版的《正確的禮儀》一書中認為:“禮儀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為保持社會正常秩序所需要的一種生活規範……禮儀本身包含人了們在社會生活中應予遵守的道德和公德,人們隻有不拘泥於表麵的形式,真正使自己具備這種應有的道德觀念,正確的禮儀才得以確立。”這是從禮儀和道德的相互關係上來揭示禮儀的本質。

從古今中外對於禮儀的描述中我們可以發現,所謂禮儀,從廣義上講,指的是一個時代的典章製度;從狹義上講,指的是人們在社會交往中由於受曆史傳統、風俗習慣、宗教信仰、時代潮流等因素的影響而形成,既為人們所認同,又為人們所遵守,以建立和諧關係為目的的各種符合禮的精神、要求的行為準則或規範的總和。

禮儀的上述涵義主要表達了以下幾層意思:

第一,禮儀是一種行為準則或規範。禮儀表現為一定的章法。所謂“入鄉隨俗,入境問禁”,就是說你要進入某一地域,你就要對那裏的人的習俗和行為規範有所了解,並按照這樣的習俗和規範去行動,這才是有禮的。禮儀與胡作非為是水火不相容的。

第二,禮儀準則或規範是一定社會的人們約定俗成、共同認可的。在社會實踐中,禮儀往往首先表現為一些不成文的規矩、習慣,然後才逐漸上升為大家認可的,可以用語言、文字、動作來作準確描述和規定的行為準則,並成為人們有章可循、可以自覺學習和遵守的行為規範。

第三,講究禮儀的目的是為了實現社會交往各方的互相尊重,從而達到人與人之間關係的和諧。在現代社會,禮儀可以有效地展現施禮者和受禮者的教養、風度與魅力,它體現著一個人對他人和社會的認知水平、尊重程度,是一個人的學識、修養和價值的外在表現。一個人隻有在尊重他人的前提下,自己才會被他人尊重,人與人之間的和諧關係,也隻有在這種互相尊重的過程中,才會逐步建立起來。所以,從某種意義上可以說,遵守禮儀是人獲得自由的重要手段和途徑之一。

二、現代社交禮儀

現代社交禮儀泛指人們在社會交往活動過程中形成的應共同遵守的行為規範和準則。具體表現為禮節、禮貌、儀式、儀表等。

禮節即禮儀節度。禮本意謂敬神,後引申為敬意的通稱。《禮記·儒行》:“禮節者,仁之貌也。”禮節指人們在社會交際過程中表示致意、問候、祝願等慣用形式。

禮貌指人們在相互交往過程中表示敬重、友好的行為規範。

儀式泛指在一定場合舉行的具有專門程序、規範化的活動。《說文解字》說:“儀,度也。”本意指法度、準則、典範。後引申為禮節、儀式。

儀表指人的外表,包括容貌、服飾、姿態、舉止等方麵。

總之,現代社交禮儀是現代人們用以溝通思想、聯絡感情、促進了解的一種行為規範,是現代交際不可缺少的潤滑劑。

現代社交禮儀特點:

1.普遍性

古今中外,從個人到國家,禮儀無時不在,無處不在。凡是有人類生活的地方,就存在著各種各樣的禮儀規範。遠古時候,人類為了求生存要祭神以求保護,這種禮儀形式至今在一些偏僻地區依然存在,如在春節時,家家戶戶要擺起燭台祭祖宗,祭天神、地神和灶神,以求來年風調雨順,闔家幸福。這是人類一種美好願望的寄托。盡管有封建迷信的色彩,但仍舊作為一種禮儀而存在。現代社交禮儀的內容已滲透到社會的方方麵麵,從政治、經濟、文化領域,到人們的日常生活方麵,禮儀活動普遍存在。比如,大到一個國家的國慶慶典,小到一個企業公司的開張誌喜,再到人們日常生活中的接待、見麵談話、宴請等,均需要講究禮儀規範,遵守一定禮儀行為準則。

禮儀是人類在社會生活的基礎上產生的行為規範,全體社會的成員均離不開一定的禮儀規範的製約。在生活中,許多禮儀是不隨人的意誌為轉移的,它的存在本身具有很強的普遍性,無時無刻不約束著人們的行為規範,反映著人們對真善美的追求願望。比如最簡單的問候語:“你好”、“再見”等,這幾乎是全世界通用的一種問候禮節,具有絕對的普遍性。

2.繼承性

具有“禮儀之邦”的泱泱大國,人類的禮儀文化自然也源遠流長。在禮儀發展的源流中,禮儀文化的發展是一個揚棄的過程,一個剔除糟粕、繼承精華的過程。那些反映勞動人民的精神風貌、代表勞動人民道德水平和氣質修養的健康高尚的禮儀得到了肯定和發揚,而那些代表剝削階級帝王將相封建迷信的繁文縟節得以根除。比如古代的磕頭跪拜風早已被現代的握手敬禮所替代,至於古代朝見天子所需的三跪九叩,更早已被拋進曆史的垃圾堆。而那些“溫良恭儉讓”、“尊老愛幼”的行為規範則得到了弘揚。以往老人生日壽辰時,晚輩得行祝壽禮儀,置辦壽辰酒宴以祝老人福壽無疆,萬事如意,而如今的年輕人除了擺壽酒外,還在電台點歌、電視台點節目以祝老人生日快樂,壽長福遠。這種變遷不僅反映了人類禮儀的一脈相承,也反映了禮儀在繼承過程中得到了豐富發展,更突出了人類對那些代表禮儀本質東西的傾心向往。可見,禮儀變化的繼承性必將隨著人類曆史的不斷進步而發展。

3.差異性

人說“百裏不同風,千裏不同俗”,不同的文化背景,產生不同的禮儀文化,不同的地域文化決定著禮儀的內容和形式。我國疆土遼闊,是一個多民族大家庭,不同的民族,其風俗習慣、禮儀文化各有千秋。就說見麵問候致意的形式就大不一樣,有脫帽點頭致意的,有擁抱的,有雙手合十的,有手撫胸口的,有口碰臉頰的,更多的還是握手致意。這些禮儀形式的差異均是由不同地方風俗文化決定的,具有約定俗成的影響力。

禮儀的差異性除了地域性的差異外,還表現在禮儀的等級差別上,對不同身份地位的對象施以不同的禮儀。同樣是宴會就會因招等對象的身份地位高低的差別而有所不同,身份和地位高的,可能就會受到更高級的款待,身份低的相對就低一等。

4.時代性

禮儀作為一種文化範疇,必然具有濃厚的時代特色。任何時代的禮儀由於其時代的特性和內容,往往就決定了它的表現。比如,禮儀本起源於原始的祭神,因而人類最初的禮儀是從祭神開始的,例如古代把裸體懷孕的婦女陶塑像作為生育女神來祭拜,這正是基於人類在蒙昧時期無法更好地保護自己而產生的強烈的對生殖崇拜的一種禮儀表現。

時代的特色對文化衝擊的烙印是巨大的,可以說,每個時代的文化正是時代變遷的縮影,而禮儀文化也如此。如辛亥革命的暴發,猛烈地撞擊了封建社會的上層建築及其意識形態,也影響到了人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麵麵,於是就造就了一代新風尚。據1912年3月5日時報記載:“清朝滅,總統成,皇帝滅……新禮服興,翎頂補服滅,剪發興,辮子滅,愛國帽興,瓜皮帽滅,放足鞋興,菱鞋滅,鞠躬禮興,跪拜禮滅,卡片興,大名刺滅……”。

可見禮儀文化總是一個時代的寫照。文革時期,清一色的服飾文化正是當時人們思想行為統一到一個文化模式中的反映。而現在豐富多采的服飾文化也正是現代人豐富的內心世界的反映,也是社會改革開放的投影。

5.發展性

我們說,時代總在不斷的前進。禮儀文化也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隨著社會的進步而不斷發展。一方麵,禮儀文化隨時代的不斷進步而時刻地發生著變化。如現代人所拍發的禮儀電報、電視點歌祝壽賀喜等禮儀形式就是時代進步而產生的新生事物。另一方麵,隨著國家對外交往的不斷擴大,各國的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等諸種因素的互相滲透,我國的傳統禮儀自然也被賦予了許多新鮮的內容。禮儀規範更加國際化,禮儀變革向符合國際慣例的方麵發展。如何形成一整套既富有我們國家自己的傳統特色、同時又符合國際慣例的禮儀規範已成為必需。這種禮儀文化的培養和形成有助於我們的國家走向世界,更好地與國際接軌,成為地球村上一個真正的禮儀之邦。

禮儀規範的這種發展性總是與時代精神密切地結合在一起。禮儀文化的發展總是受時代發展變化的推動的,時代不前進,禮儀文化的內容自然也不會得到很好的發展。時代性與發展性和繼承性都是相輔相成的。總而言之,隨著時代的不斷進步,人類的禮儀規範必將更為文明、優雅、實用。

現代社會文明程度的提高,自然促進了人的素質的提高,高素質的人對禮儀文化也就更重視。在當今社會學習現代社交禮儀具有深遠的意義。

對外開放的國策打破了長期封閉的環境,使得人們深刻地意識到坐井觀天隻做一隻井底之蛙已難以適應形勢,唯有從井底跳出,走出國門、走向世界,才是現代人應有的意識。要從狹小封閉的環境中走出來,除了應具備一些必備的專業技能外,還必須了解如何與人相處的法則和規範。這些規範就是社交禮儀。禮儀的學習能夠幫助你順利地走向社會,走向世界,能夠更好地樹立起自身的形象,在與人交往中給人留下彬彬有禮、溫文爾雅的美好印象。

市場經濟的發展帶來了大範圍的分工協作關係和商品流通關係,促進了人與人之間、組織與組織之間、地域與地域之間的相互依賴和相互合作,同時更帶來了激烈的市場競爭,“皇帝女兒不愁嫁”、“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局麵已一去不複返。這對於一個企業或服務行業而言,就更需要積極地適應這種由“賣方市場”向“買方市場”的轉變,而這種轉變總是需要具體的人去實施、操作的,這些實踐者如不懂得現代的社交禮儀,那麼就很難在市場上站穩腳跟。比如說一個供銷員上門推銷產品時,如事先不敲門徑直而入,那是不禮貌的,甚至會被人誤解。所謂“禮多人不怪”,在市場經濟的氛圍下,人們不僅為自己也為組織均應更多地了解學習社交禮儀的知識,幫助自己順利走向市場、立足市場。

現代信息社會飛速發展的傳播溝通技術和手段日益改變著人們傳統的交往觀念和交往行為。尤其是人們交往的範圍已逐步從人際溝通擴展為大範圍的公眾溝通,從麵對麵的近距離溝通發展到了不見麵的遠程溝通,從慢節奏、低頻率的溝通變為快節奏、高頻率的溝通。這種現代信息社會的人際溝通的變化給人類社交禮儀的內容和方式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這種溝通的條件下,實現有禮有節的交往,去實現創造“人和”的境界,這是學習禮儀的另一意義。

我們生活在社會主義大家庭中,人人均是大家庭的成員。我們國家提倡每個公民均應爭做“四有”新人,即做一個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有知識的人。要爭做“四有”新人,那麼學會必要的禮儀知識也是其中的一個方麵。我們經常會對擦肩而過的一位先生或女士行注目禮,這是因為他們高雅的氣質或瀟灑的風度深深吸引了我們。那麼如何在與人交往中,給人留下好印象呢?起碼的一點就是多學一點社交禮儀,它可以免除你交際場上的膽怯與害羞,它可以指點交際場中的迷津,它可以給你平添更多的信心和勇氣,使自己知禮懂禮,做一個有教養的、有禮貌的、受人歡迎的現代人。

社交禮儀作為人類的行為規範和準則,必然具有其內在的職能。社交禮儀具有四大職能:第一是塑造形象;第二是溝通信息;第三是聯絡感情;第四是增進友誼。

三、塑造形象

塑造形象是現代社交禮儀的第一職能,包括塑造個人形象和組織形象兩方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