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英美人姓名。
英美人姓名的排列是名在前姓在後。如:WilliamShakespear譯為威廉·莎士比亞,William是名,Shakespear是姓。又如WilliamHenryHarrison譯為威廉·亨利·哈裏森,William是教名,Hanry是本人名,Harrison是姓,也有的人把母姓或與家庭關係密切的姓作為第二個名字。在西方,還有沿襲用父名或父輩名,在名後綴以小(Junior)或羅馬數字以示區別。如JohnWilsonJunior,譯為小約翰·威爾森,HenryⅢ譯為亨利三世。
婦女的姓名,在結婚前都有自己的姓名。結婚後一般
是自己的名加丈夫的姓。如“安娜·喬伊斯”(Anna
Joyce)與“馬丁·亨特”(MartinHunt)先生結婚,婚後女方姓名為安娜·亨特(AnnaHunt)。
書寫時常把名字縮寫為一個字頭,但姓不能縮寫,如
G.Washington,A.Lincoln等。
口頭稱呼一般稱姓,如“亨特先生(Mr.Hunter)。正式場合一般要全稱,但關係密切的常稱本人名。家裏人、親友之間除稱本人名外,還常用昵稱(愛稱)。
以英文為本國文字的國家,姓名組成稱呼基本與英、美一樣。
2.阿拉伯人姓名
阿拉伯人姓名一般由三四節組成。姓名先後順序為:本人名字、父名、祖父名和姓。正式場合應用全名,但有時
可省略祖父名,甚至父名,簡稱時隻稱本人名字。實際上
許多阿拉伯人都簡稱本人姓。如穆罕默德·阿貝德·阿魯
夫·阿拉法特,就簡稱阿拉法特。
3.緬甸人姓名
緬甸人僅有名而無姓,名前常加上尊稱“吳(先生)”、“杜(女士)”、“貌(弟弟)”、“瑪(姐姐)”、“哥(兄長)”、“波(軍官)”、“塞耶(老師)”等等。例如一男子名“隆”,長輩稱他為“貌隆”,同輩稱他為“哥隆”,而該男子如有一定社會地位則被稱為“吳隆”,如係教師則被稱為“塞耶隆”。
4.泰國人姓名
泰國人的姓名是名在前姓在後,如差猜·春哈旺,差猜是名,春哈旺是姓。未婚婦女用父姓,已婚婦女用丈夫姓。
口頭尊稱無論男女,一般隻叫名字不叫姓,並在名字前加一冠稱“坤”(意為您)。如差猜·春哈旺口頭則稱坤差猜。
泰國人姓名按照習慣都有冠稱。平民的冠稱有:成年男子為“乃”(NAI,先生),如乃差猜·春哈旺。已婚婦女為“娘”(NANG,女士),如娘蘇·巴莉。未婚婦女為“娘少”(NHNGSAO,小姐)。男孩為“德猜”(DEKCHCAI,男童),女孩“德英”(DEKYING,女童)等。
宗教冠稱有:佛教僧侶用“頌德”(SOMDET),“拍摩哈”(PARA—MAHA),“拍”(PHRA)。伊斯蘭教徒用“哈吉”(HAJI)。
5.日本人姓名
日本人姓名順序與我國相同,即姓前名後,但姓名字數常常比我漢族姓名字數多。最常見的由四字組成,如:伊滕紀朗、大平正芳等。前二字為姓,後兩字為名。由於姓與名的字數並不固定,二者不易區分,因而事先一定要向來訪者了解清楚,在正式場合中應把姓與名分開書寫,如“高橋知仁”、“渡邊尚”等。
一般口頭都稱呼姓,正式場合稱全名。日本人姓名常用漢字書寫,但讀音則完全不同。如“高橋”讀作Takahashi,“渡邊”讀作Watanabe。
6.法國人姓名
法國人姓名是名在前姓在後,一般由二節或三節組成。前一二節為個人名,最後一節為姓。有時姓名可達四五節,多是教名和由長輩起的名字。但現在長名字越來越少。如:ClandeMonet譯為克洛德·莫奈,克洛德是名,莫奈是姓。
法文名字中常常有Le、La等冠詞和de等介詞,譯成中文時,應與姓連譯,如LaTour拉圖爾LeBrun勒布倫。
婦女姓名,口頭稱呼基本同英文姓名。如姓名叫讓娜·莫羅(JeanneMoroe)的小姐與名為安東尼·杜朗(An-toineDnrant)結為夫婦,婚後稱夫人,姓名為讓娜·杜朗(JeanneDnrant)。
7.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姓名
西班牙人姓名常有三四節,前一二節為本人名,倒數第二節為父姓,最後一節為母姓。一般以父姓為自己的姓,但少數人也有用母姓為本人的姓。如:Jos’eGabrielGarcia譯為何塞·加布裏爾·加爾西亞,何塞是名,加布裏爾是父姓,加爾西亞是母姓。已婚婦女常把母姓去掉而加上丈夫的姓。通常口頭稱呼常稱父姓,或第一節名字加父姓。
葡萄牙人姓名也多由三四節組成,前一二節是個人名字,接著是母姓,最後為父姓。簡稱時一般個人名加父姓。
西文與葡文中男性的姓名多以“O”結尾,女性的姓名多以“a”結尾。冠詞、介詞與姓連譯。
8.俄羅斯人姓名
俄羅斯人姓名一般由三節組成。如尤裏·彼得洛維奇·梅利尼科夫(юрийпетровицмеIьников),尤裏為本人名字,彼得洛維奇為父名,梅利尼科夫為姓。婦女姓名多以娃、婭結尾。婦女婚前用父親的姓,婚後多用丈夫的姓,但本人名字和父名不變。如安娜·德米特裏耶芙娜·伊萬諾娃,安娜為本人名,德米特裏耶芙娜為父名,伊萬諾娃為姓。假如她與奧爾洛夫(орлов)結婚,婚後姓改為奧爾洛娃(орлова)。其全名為安娜·德米特裏耶芙娜·奧爾洛娃。名字和父名都可縮寫,隻寫第一個字母。
俄羅斯人一般口頭稱姓,或隻稱名。為表示客氣和尊敬時稱名字和父名,如對尤裏·彼得洛維奇·梅利尼科夫尊稱尤裏·彼得洛維奇。對長者表示特別尊敬,也有隻稱父名的。家人和關係密切者之間常用愛稱,如謝爾蓋愛稱是謝廖沙。
十、使用名片的禮節
名片是國際交往中用以介紹身份的一種常用禮儀信物。名片由於文字簡潔,文明脫俗,使用方便而流行於世,現已成為人們對外交往中不可缺少的交際手段。適時地使用名片,不僅能起到介紹身份的作用,而且使人顯得彬彬有禮。
名片的印刷格式很多,主要有兩種:豎式和橫式。豎式的行序由右到左,字序由上到下;橫式的行序則由上到下,字序由左到右。兩者的行序內容由三部分組成,分別為:持片人的單位、姓名、職務(或職稱、學銜)、詳細地址(包括郵編、電話、傳真號等)。身份高者可隻印單位、姓名、職務三項。商用名片一定要印上通信地址、電話、傳真,甚至在背麵印上帳號和業務經營範圍等。
名片的規格一般長9~10cm,寬5.5~7cm,主要用白色紙卡,也有用花色卡的。在對外交往中,一定要印中外文,一般是正麵印中文,背麵印外文。下麵介紹一下使用名片的禮節:
名片隻限於初次見麵時自我介紹使用。在握手寒暄後可交換名片。遞送名片時,要將名片上的文字正對對方,以便對方接受時觀看名片內容。這裏要特別指出,切忌重複遞送名片,否則有遺忘對方的失禮之嫌。
接受名片時,要表示恭敬,使對方感到你對其名片很重視。要仔細看一遍,看不明白的地方可以請教,對方一定會高興地告訴你。如同時與許多人交換名片,可按座位順序排列名片,以便談話時不會弄錯對方的姓名,顯得從容有禮。當把名片放在桌上時,絕不可把別的東西壓在名片上,對方會認為這是侮辱性行為。
當你想得到對方的名片,或對方忘了給你名片時,不應直截了當地索取,而應以請求的口吻說:“如果沒什麼不便,是否請給我一張您的名片?”
在對外交往中,可用名片作禮節性通信往來,表示祝賀、感謝、介紹、辭行、慰問、吊唁等。使用時視不同情況,在名片左下角用鉛筆標上表示一定含義的法文小字母。如祝賀對方節日時,在名片上注上P.f.(祝賀)。也可以寫上簡短的,如“婚姻美滿”等字樣。送花、贈花時,把名片夾在花束中,既簡潔又雅致。禮儀用詞縮寫字樣有:敬賀p.f.(PourFelicitation),謹謝p.r.(PourRemerciement),謹唁p.c.(PourCondoleance),介紹p.p.(PourPresentation)(注:介紹時,介紹人名片上標p.P.,後麵應再附上被介紹人的名片),辭行P.P.c.(PourPreaderConge),恭賀新年P.F.N.A(大小寫均可)(PourFeliciterLeNouvelAn),謹贈(不用縮寫,英、法、俄三種文字均寫在姓名上方,中文寫在右下方。英文Witcomplimentsof××,法文Arersescomplimeats,俄文уважением)。
十一、幾種特殊禮節
在有些國家,常有一些傳統的特殊禮節,對此我們應了解並熟悉它們,做到心中有數,以免引起誤會或失禮。這裏僅介紹其中一部分。
合十禮,在印度和東南亞佛教國家通行,相當於握手,即把兩個手掌在胸前對合。在國際交往中,當對方用這種禮節向我們致禮時,我們也應以合十還禮。但我們一般不主動使用這種禮節。
鞠躬禮,是日本通行的見麵禮,最常見的是屈體禮。屈體禮又分為“站禮(站著行禮)”和“坐禮(坐著行禮)”。行站禮時,雙手自然下垂,手指自然並攏,隨著腰部的彎曲,身體自然向前傾。行最高禮時,腰要彎到臉麵幾乎與膝蓋相平的程度。坐禮一般在日本式房間的榻榻米(房內地板上鋪的墊席)上進行。分為“指建禮”、“屈手禮”和“雙手禮”,其中“雙手禮”為最高的行禮方式。
親吻、擁抱禮,是西方、東歐和阿拉伯國家通行的見麵禮,親人、熟人之間見麵時多是擁抱、親臉貼麵頰等。夫妻之間是擁抱親吻,父母子女之間是親臉、親額頭,兄弟姐妹平輩的親友都是貼麵頰。一般在公共場合,關係親密的婦女之間是親臉,男子之間抱肩擁抱,男女之間是貼麵頰,晚輩對長輩一般親額,男子對尊貴的女賓往往親一下手背(手指)以示尊敬。在一些歡迎賓客的場合或祝賀、感謝的隆重場合,在官方或民間的儀式中,也有擁抱的禮節,有時是熱情友好的擁抱,有時則純屬禮節性的。這種禮節,一般是兩人相對而立,右臂偏上,左臂偏下,右手扶在對方左後肩,左手扶在對方右後腰,按各自的方位,兩人頭部及上身都向左相互擁抱,然後頭部及上身向右擁抱,再次向左擁抱後,禮畢。
脫帽禮,指西方男子戴禮帽時,兩人相遇可摘帽點頭示意,離別時再戴上帽子。有時與熟識的相遇者側身而過,從禮節上講,也應回身說聲“你好”,再用手掀一下帽子。
吻手禮,是歐洲和拉丁美洲較古老的禮節,就是男人以親吻婦女的手背來致意。行禮時,婦女可不脫下手套,伸出右手,男人微微俯身,用右手捏住對方的手指部分,拿起來用嘴唇輕輕吻一下。這種禮節現在已不太流行,隻有在較隆重場合,或對一些身份特別高的婦女才行此禮。我們不“隨俗”,主人也不會介意。但對方行這種禮節(多見於外交場合),我們也不必見怪。
除上述介紹的特殊禮節以外,有些國家有許多獨特的禮節和禁忌或忌諱。比如,在法國,把手插在褲兜裏同別人談話,被認為是禮貌的舉止,而在東方則被視為不嚴肅。在東歐一些國家,用一隻手進餐而把另一隻手放在膝蓋上,被看作不文雅的行為。在日本,日常生活中人們最忌諱“死”這一字眼,連所有發“死”音的詞均被忌諱。日語中的“4”與死諧音,“42”與“死”的訓讀諧音,因此全遭禁忌。日本人用餐時,忌諱說“一片(一切)”,因其與“殺人(人切)”諧音,也忌諱說“三片(三切)”,因其與“殺身(身切)”相諧。給日本人送禮時,一般要送奇數,因為按日本人習慣,奇數表示“陽”、“吉”,故禮品數字最好是5、7、9。在泰國,人們非常重視頭部,而輕視兩腳。認為頭神聖不可侵犯,如用手觸摸泰國人的頭部,會被認為受了極人的侮辱,尤其不能打小孩子的頭,因為會被認為帶來疾病。還有在泰國用腳踢門,或用腳指東西,都屬失禮冒犯。在西方,人們不能詢問年齡、婚姻、個人收入、宗教信仰以及投票選舉何人等個人私事,因為他們認為這是個人隱私,不能被侵權。在巴西,人們喜歡當著送禮人的麵打開禮品包,然後致謝。送禮時,不能輕易送手帕,因為巴西一些地方的人認為,送手帕會引起吵嘴。
在顏色方麵,外國人有許多禁忌。西方許多國家以黑色為喪禮的顏色,遇到喪事,即身穿黑服,臂著黑紗,係黑領帶。比利時人忌藍色,如遇不吉利事,則以藍色衣服為標誌。日本人忌綠色,認為綠色為不祥顏色。巴西人忌棕黃色,認為是凶喪之色,就像黃葉從樹上掉下。埃塞俄比亞人哀悼死者時,穿淡黃色服裝,出門做客則忌著淡黃色服裝。土耳其人在布置裝修建築物時,喜用素色,忌用花色,認為花色代表凶兆。
十二、西餐禮儀知識
隨著生活方式的更新和社會交往的活躍,我國吃西餐的人越來越多。在組織的涉外活動中,為適合國外客人的飲食習慣,有時要用西餐來招待客人。西餐廳一般比較寬敞,環境幽雅,吃西餐又便於交談,因此,在公共關係宴請中,是一種比較受歡迎又方便可取的招待形式。西餐源遠流長,又十分注重禮儀,講究規矩,所以,了解一些西餐方麵的知識是十分重要的。
“西餐”,是我國對歐美地區菜肴的統稱,是一個泛指。如粗略地劃分,西餐大致可以分為二類:一是以英、法、德、意等國為代表的“西歐式”,又稱“歐式”,其特點是選料精純、口味清淡,以款式多,製作精細而享有盛譽;二是以前蘇聯為代表的“東歐式”,也稱“俄式”,其特點是味道濃,油重,以鹹、酸、甜、辣皆具而著稱。此外,還有在英國菜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美式”。如進一步細分,則還可分為英國菜、法國萊、俄國菜、美國菜、意大利菜以及德國菜等。各國菜係自成風味,各有各的風格,其中尤以法國菜最為突出。但是從總體上看,與中餐相比,西餐至少具有以下幾個顯著的特點:
首先,西餐極重視各類營養成分的搭配組合,充分考慮人體對各種營養(糖類、脂肪、蛋白質、維生素)和熱量的需求來安排菜或加工烹調。
其次,選料精細,用料廣泛。西餐烹飪在選料時十分精細、考究,而且選料十分廣泛。如美國菜常用水果製作菜肴或飯點,鹹裏帶甜;意大利菜則會將各類麵食製作成菜肴:各種麵片、麵條、麵花都能製成美味的席上佳肴;而法國菜,選料更為廣泛,諸如蝸牛、洋百合、椰樹芯等均可入菜。
第三,講究調味,注重色澤。西餐烹調的調味品大多不同於中餐,如酸奶油、桂葉、檸檬等都是常用的調味品。法國菜還注重用酒調味,在烹調時普遍用酒,不同菜肴用不同的酒做調料;德國菜則多以啤酒調味,在色澤的搭配上則講究對比、明快,因而色澤鮮豔,能刺激食欲。
最後,工藝嚴謹,器皿講究。西餐的烹調方法很多,常用的有煎、燴、烤、燜等十幾種,而且十分注重工藝流程,講究科學化、程序化,工序嚴謹。烹調的炊具與餐具均有不同於中餐的特點。特別是餐具,除瓷製品外,水晶、玻璃及各類金屬製餐具占很大比重。
餐具的使用:
1.西餐的餐具
廣義的西餐餐具包括刀、叉、匙、盤、杯、餐巾等。其中盤又有菜盤、布丁盤、奶盤、白脫盤等;酒杯更是講究,正式宴會幾乎每上一種酒,都要換上專用的玻璃酒杯。
狹義的餐具則專指刀、叉、匙三大件。刀分為食用刀、魚刀、肉刀(刀口有鋸齒,用以切牛排、豬排等)、黃油刀和水果刀。叉分為食用叉、魚叉、肉叉和蝦叉。匙則有湯匙、甜食匙、茶匙。公用刀、叉、匙的規格明顯大於餐用刀叉。
餐具的擺法:墊盤放在餐席的正中心,盤上放折疊整齊的餐巾或餐紙(也有把餐巾或餐紙拆成花蕊狀放在玻璃杯內的)。兩側的刀、叉、匙排成整齊的平行線,如有席位卡,則放在墊盤的前方。所有的餐刀放在墊盤的右側,刀刃朝向墊盤。各種匙類放在餐刀右邊,匙心朝上。餐叉則放在墊盤的左邊,叉齒朝上。一個座席一般隻擺放三副刀叉。麵包碟放在客人的左手邊,上置麵包刀(即黃油刀,供抹奶油、果醬用,而不是用來切麵包)一把,各類酒杯和水杯則放在右前方。如有麵食,吃麵食的匙、叉則橫放在前方。
2.餐具的用法
刀叉持法。用刀時,應將刀柄的尾端置於手掌之中,以拇指抵住刀柄的一側,食指按在刀柄上,但需注意食指決不能觸及刀背,其餘三指則順勢彎曲,握住刀柄。叉如果不是與刀並用,叉齒應該向上。持叉應盡可能持住叉柄的末端,叉柄倚在中指上,中間則以無名指和小指為支撐,叉可以單獨用於叉餐或取食,也可以用於取食某些頭道菜和餡餅,還可以用取食那種無需切割的主菜。
刀叉的使用。右手持刀,左手持叉,先用叉子把食物按住,然後用刀切成小塊,再用叉送入嘴內。歐洲人使用時不換手,即從切割到送食物入口均以左手持叉。美國人則切割後,將刀放下換右手持叉送食入口。
刀叉並用時,持叉姿勢與持刀相似,但叉齒應該向下。通常刀叉並用是在取食主菜的時候,但若無需要刀切割時,則可用叉切割,這兩種方法都是正確的。
匙的用法。持匙用右手,持法同持叉,但手指務必持在匙柄之端,除喝湯外,不用匙取食其他食物。
餐巾用法。進餐時,大餐巾可折起(一般對折)折口向外平鋪在腿上,小餐巾可伸開直接鋪在腿上。注意不可將餐巾掛在胸前(但在空間不大的地方,如飛機上可以如此)。拭嘴時需用餐巾的上端,並用其內側來擦嘴。絕不可用來擦臉部或擦刀叉、碗碟等。
西餐進餐禮儀:
因為西餐主要是在餐具、菜肴、酒水等方麵有別於中餐,因此,參加西餐宴會,除了應遵循前述中餐宴會的基本禮儀之外,還應分別掌握以下幾個方麵的禮儀知識。
1.餐具使用的禮儀
吃西餐,必須注意餐桌上餐具的排列和置放位置,不可隨意亂取亂拿。正規宴會上,每一道食物、菜肴即配一套相應的餐具(刀、叉、匙),並以上菜的先後順序由外向內排列。進餐時,應先取左右兩側最外邊的一套刀叉。每吃完一道菜,將刀叉合攏並排置於碟中,表示此道菜已用完,服務員便會主動上前撤去這套餐具。如尚未用完或暫時停頓,應將刀叉呈八字型左右分架或交叉擺在餐碟上,刀刃向內,意思是告訴服務員,我還沒吃完,請不要把餐具拿走。
使用刀叉時,盡量不使其碰撞,以免發出大的聲音,更不可揮動刀叉與別人講話。
2.進餐禮儀
西餐種類繁多,風味各異,因此其上菜的順序,因不同的菜係、不同的規格而有所差異,但其基本順序大體相同。
一餐內容齊全的西菜一般有七八道,主要由這樣幾部分構成:
第一,飲料(果汁)、水果或冷盆,又稱開胃菜,目的是增進食欲。
第二,湯類(也即頭菜)。需用湯匙,此時一般上有黃油、麵包。
第三,蔬菜、冷菜或魚(也稱副菜)。可使用墊盤兩側相應的刀叉。
第四,主菜(肉食或熟菜)。肉食主菜一般配有熟蔬菜,此時要用刀叉分切後放餐盤內取食。如有色拉,需要色拉匙、色拉叉等餐具。
第五,餐後食物。一般為甜品(點心)、水果、冰淇淋等。最後為咖啡,喝咖啡應使用咖啡匙、長柄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