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畢業了。第一批大學錄取通知書下達時,學校打電話讓她兒子到學校去一趟。她有一種預感,她兒子被清華錄取了,因為在報考時,她給兒子說過,她相信他能考取這所學校。
他兒子從學校回來,把一封印有清華大學招生辦公室的特快專遞交到她的手裏,突然轉身跑到自己的房間裏大哭起來。邊哭邊說:“媽媽,我知道我不是個聰明的孩子,可是,這個世界上隻有你能欣賞我……”這時,她悲喜交加,再也按捺不住十幾年來凝聚在心中的淚水,任它打在手中的信封上。
情商啟蒙
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成為卓越的人,因材施教才符合成長規律。
世紀末的社會轉型必然帶動升學、 就業和生存方式的轉變,跨世紀的一代麵臨的是複雜的人際關係、 劇烈的生存競爭、 頻繁的職業變動、 下崗失業的威脅等現實問題,適者生存的自然選擇規律,要求現代家庭首先要將孩子培養成一個能獨立生存的人,再努力將他培養成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也就是說,教育子女必須重視情商的培養。情商(EQ)又稱情緒商數,它表達的是一個人控製自己的情緒、 承受外來壓力、 合理把握自己心理平穩的能力,情商比智商在更大程度上決定著一個人的工作、 愛情、 事業、 婚姻、 人際關係及整個人生的起落浮沉。
學會放棄是智能之舉。並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成為藝術大師、 專家學者、 政壇新秀或全能冠軍,因材施教才能更符合人的成長規律,因此放棄在許多時候是一種智能之舉。
學會放棄,就是教育孩子,在利與益麵前要正確取舍,在應該放棄的地方果斷放棄,在不應該放棄的時候,勇往直前地挺住。
家長的最大願望莫過於孩子未來擁有一個健康、 成功、 自在的幸福人生,而一個人成功與否主要取決於能力(智力和非智力因素)與機遇,而中國目前的家庭教育往往重視智力因素的開發和培養,卻忽視了非智力因素對孩子命運的影響。這種缺乏全麵發展的家庭教育引發了越來越多的情緒化少兒問題,如離家出走、 自殺、 焦慮、 厭學厭食、 孤僻、 恐懼,一些從北大、 清華名牌學府出來的高材生,由於缺乏智力以外的心理素質,缺乏在生活中承受社會挫折的應變能力,走上社會同樣有不少人連工作和職業都不能勝任。因此在開發少兒智力的同時,如何培養孩於自信、 自重、 百折不撓的品性,已成為現代家庭的焦點問題。
生存環境的變化、 價值取向的調整必然引發教育模式的革命,這場世紀末的育兒革命,呼喚現代家庭走上智力開發和情商啟蒙教育並重的現代家教之路。
父母最怕孩子出事,最怕被老師叫到學校聽“批評”,最怕看到孩子不如人,但這都是育兒過程中不可避免的。
即使你飽覽群書、 未雨綢繆,很多事情也並不會像你預期的那樣順理成章。也許你會認為孩子應該自覺主動地學習,孩子應該對父母誠實,孩子應該懂事了……而最後的結果往往都是“不應該”式的埋怨:孩子不應該不會,孩子行動不應該這麼慢,孩子不應該這麼做……
為什麼呢?因為“應該”的事多是我們的理想,我們的期望,是完美的假定。
麵對孩子的“過錯”,許多成人善用的方式是“動武”與“軟禁”。在苦口婆心的勸說變得“蒼白無力”後,往往就會條件反射地想起“不打不成才”的古訓。孩子被“打”後幾口難得的“乖巧”更增添了“動武”的意義。
但很多時候“動武”隻讓孩子記住了“痛”,而忘記了“痛”的根本原因。父母隻強調“以後還做不做”,卻忘了教給孩子“以後怎樣做才好”。如果日後又犯了錯,孩子還可能因為“痛”而“說謊”,這樣一來非但未解決前麵的問題,還多了個讓父母“深惡痛絕”的毛病。
因此,麵對“過錯”請慎“動武”,憤怒時的打罵,可能最大的好處隻在出了口氣。
“軟禁”則是父母將孩子“監控”起來:孩子做作業父母旁邊陪; 孩子要出去,父母左右伴; 孩子去學校,父母變“密探”。總之,為了避免孩子“犯錯”,盡可能不讓他單獨行動。結果是“孩子沒有主動性”,“孩子連基本的時間觀念都沒有”,“孩子的自理能力很差”……沒有父母在,什麼都一塌糊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