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命運多舛(1 / 3)

一、命運多舛

湖北大悟縣五老山餘脈的南麓,坐落著一個背山麵水、風景毓秀的村莊,它就是民國初年顯赫一時的大總統黎元洪的祖居所在地:新城鄉黎家河。

黎家河又稱黎河村,原屬黃陂縣境。1933年南京國民政府為加強對鄂東的統治,把湖北黃陂、孝感兩縣的北鄉、黃安(現為紅安)縣的西鄉和河南羅山縣的南鄉劃出,建立了禮山縣(1949年後改為大悟縣)。當時黃陂縣劃給禮山縣的有河口十會、夏店五會,黎家河屆夏後五會中的石滾會。因黎元洪的祖籍是黃陂,民初有人幹脆就稱黎元洪為黎黃陂。

黎氏的祖先據稱是周代黎侯豐舒之後。唐代由開封遷安徽,此後又遷江西。據民國三年秋修編的《黎氏族譜》記載,約在明洪武年間,黎家的兩兄弟住在江西豫章(今南昌)的碎瓦墩,長為黎旭,次為黎旦。黎旦生有5子,長子黎舜臣和三子黎舜元後隨伯父黎旭遷往湖北。黎旭先後在黃肢的中和鄉、北黎家樓居住。黎舜臣由黃陂小西門外的大板橋遷東鄉,最後定居在黎家河。黎元洪即是黎舜臣的後裔。由黎舜臣傳到黎元洪的曾祖黎世義已曆九代。這期間黎氏人口也大為增加,分布於黃陂、孝感、商城、羅山、安邑等地,儼然望族。

黎世義生有二子,長子黎國榮,次子黎國彥。國榮也有二子,長子黎朝相,次子黎朝有,黎朝相即為黎元洪的父親。

黎氏詩書傳家,家產在清初時頗為豐厚,但到了黎朝相時,家道已經中落。黎朝相除了經營田產外,還課業授徒以補家用。1851年春,太平天國起義在廣西桂平爆發。1852年底,太平軍進入湖北境內,次年初攻克武昌。鄂東各縣屬也受到波及。此後,湖北又成為太平軍西征的主戰場。戰亂中,黎氏家族也受到衝擊,“田廬蕩然”。於是黎朝相投身清軍,參與鎮壓太平天國農民起義,因作戰勇猛,升為遊擊,這是清綠營兵中的一個中下級的官職。黎朝相的家小也因此遷到漢陽。1864年太平天國失敗後,清軍中因軍功而得官秩者累累,清政府無法安置,隻好給一筆“體致”費後遣散。黎朝相隻好退役回到漢陽。

1864年10月19日,黎元洪生於漢陽,這個日子正是傳說中觀音菩薩的生日,家人很高興,期望他能成為一個大人物。他的童年和少年時代絕大多數時間是在漢陽度過的,僅在8歲時回原籍黃陂住過一年左右的光景。但他本人對黃陂很有感情。1912年春他當上副總統後,曾衣錦還鄉,接見鄉紳,饋贈禮物,還出資修了黎氏宗飼和黎氏的祖瑩。

黎元洪少年時代的情形,由於材料的不足,還難得其詳,但可以肯定的是家境不裕,生活艱辛。他的父親朝相退伍後,以其退伍金蓋了一所房子,以一半自居,另一半出租給房客。但不料第一個房客搬入後不長時間,便因涉嫌反叛而銀擋入獄,黎朝相也因“窩藏”而遭拘留。雖然很快就被釋放,但房子卻被官府沒收。在生計無路的情況下,黎朝相又重操舊業,經族人黎得才的介紹,到直隸(今河北)天津北塘,投入練軍,又一次吃起了軍糧。黎朝相走後,黎家便寄居在親戚家的一棟屋子裏,靠祖父小本經營雜貨慘淡度日。不久,祖父去世,家庭生活瀕於絕境。黎元洪曾與姐姐一起討過米,還曾在饑餓難捱的時候,偷吃過別人菜地裏的蘿卜。因怕園主發現,將蘿卜拔出後,又把葉子擰下來,用土虛掩上,好像蘿卜還在下麵,沒人動過一樣。直到父親黎朝相以晌銀接濟家用後,生活才有轉機,不僅不必為凍餒擔心,還可以入塾讀書了。大約在10歲左右,黎元洪開始束發就讀。

1877年,黎元洪不幸染疾,病勢較重。黎朝相,聞訊趕回漢陽探視。這時黎朝相已升為把總,俸銀增加,遂決定將家小遷往北塘。動身前,黎朝相又給黎元洪訂下了親事,女方也是漢陽人,名吳敬君,小黎元洪6歲。黎朝相鑒於女方家境也較寒微,而且此去關山萬裏,來往極不便利,便與女方家長商訂,攜吳敬君同往北塘。這次搬家,對於從未遠行過的黎元洪來說十分新鮮。黎元洪的長子黎紹基曾記載說:“那時,交通工具很不方便,從湖北到北塘要走40天。除了渡黃河時是乘坐用神妙的雙槳劃行的民間平底船外,交通工具隻有手推車,老式的轎車或是騎馬。每天很早起來趕路,直到夕陽下山才是休息的時刻。到處都有小客店,旅客就在那裏過夜。高山、小丘、樹林、溪水、田地、珍禽和奇花異草,構成了一幅自然景象。這對我父親來說,不僅是一種享受,而且也是一種教育,在後來很長的一段時間裏,他仍對這次旅程經曆感興趣。”

這一年黎元洪14歲。

北塘在天津東、塘沽北,屬寧河縣管轄,瀕臨渤海。距大沽海口僅30裏。1859年英、法公使拒絕清政府要他們從北塘登陸、北上北京換約的要求,指揮英、法聯軍進攻大沽,後又攻占天津、北京,迫使清廷再訂不平等的《北京條約》。這使得一時間北塘成為朝野議論的中心。但北塘不過是個荒涼的小鎮,居民多以捕魚或曬鹽為業。隻有黎元洪的父親黎朝相所在的仁字營駐紮在這裏,使得這個小鎮略顯出些許生氣。

來到天津北塘後,黎元洪從師李雨霖,繼續學業。他學習奮勉,常常苦讀到夜闌之時。黎紹基這樣記述他父親少年時的學習狀況:

“他最大的嫌惡是偷懶,換言之,他喜歡鑽研,而且學習異常刻苦。從這時起,他就養成了一種抓緊時間學習的好習慣。當時,煤油已輸入中國,有錢人家用它來照明,而一般的老百姓則從蠟燭或菜籽油,這對在晚間學習的人的眼睛是沒有好處的。我父親經常學習到深夜,直到雙眼疼痛,也不肯放棄讀書。”

這一時期,西學已漸彌漫,天津是通商口岸,得風氣之先。洋務派首領人物曾國藩、李鴻章曾先後駐節天津,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因此天津成了北方洋務運動的中心城市,設有天津機器局、天津電報局、水師學堂、電報學堂等新式企業和新式學校。耳儒目染,黎元洪的眼界也逐漸開闊,對傳統的科舉仕進不太經意。這時黎朝相又遷升為遊擊,所在的練軍也改操西式槍炮,並請洋人按西法教練。黎元洪對此很感興趣。讀書之餘,經常去兵營觀看,漸漸產生了棄文修武、學習新式軍事的念頭。一次,黎朝相在公餘之暇,為黎元洪講解《左傳》中的“晉楚必阝戰”一節,黎元洪聽後十分感慨,他說:“武德之義大矣哉:軍事、文化、政治、外交、經濟之大道,胥在是矣。武德昌明,天下安寧,武德大行,天下太平。”

1883年,20歲的黎元洪報考了北洋天津水師學堂。盡管考試較難,他還是一舉中鵲。入學後,被分派學習管輪專業。從入學起,他正式以元洪為名,以來卿為字。在這以前,他的名字是叫秉經。天津水師學堂由李鴻章在1881年創辦,是一所新式海軍學校。學校設在天津城東,與天津機器局為鄰,內分管輪與駕駛兩個專業,學製5年,其中在堂學習4年,上船實習1年。課程有英語、地輿圖書、數學、駕駛、測量、氣象、物理、化學、力學等,要求嚴格。規定第一年秋試不及格者即行剔除,第二年秋試不及格者可補考一次,如仍不及格,也必須剔除。在船實習時,要求對大炮、洋槍、刀劍等武器的操法、藥彈利弊、上桅接繩、用帆、輪機管理等航海的知識與技能都要通曉,春季、秋季各考一次,及格者才能畢業。黎元洪雖然天資不很聰穎,但刻苦好學,勤勉努力,各科成績均為優秀。在學堂裏,他為人謹厚,一日,一群學生犯了過錯,牽涉到黎元洪。當上司追究時,黎自己挺身而出,承擔了全部責任。他說:“大丈夫擔任天下事,是區區者,安足避匿!”因而深為同學敬重,也為水師學堂中的師長嚴複、薩鎮冰等人所賞識。

在遷來北塘後的數年間,黎元洪的家中連遭變故。先是1878年母親陳氏在生下胞弟元澤後不久病逝,繼之1884年黎元洪與未婚妻吳敬君完婚後,父親黎朝相又突然發病亡故。因事起倉猝,待黎元洪匆匆從水師學堂趕回時,父親已撒手人寰。家人告訴他父親死前囑他要求學上進,謹慎出處,學成後要為百姓服務,對幼弟務須友愛,對繼母克盡孝道。黎元洪一一謹記在心。

父親的死使黎家馬上陷入了困境之中。本來家中就沒有多少積蓄,辦完喪事後已經債台高築。更嚴重的是父親的去世使家中斷絕了一項支撐全家生活的經濟來源——父親的俸銀。這樣,家計的重擔就落在了黎元洪的身上,而他的收入也不過是每月4兩的贍銀。黎元洪節衣縮食,每逢假日回家探視,他都徒步而行,不肯花錢雇車,常常是月未落時起程,到家時月又中天。黎的妻子吳敬君也頗能勤儉持家,常以女工針指來補貼家用。夫婦間困難相依,和衷共濟,感情甚篤。貧寒的家境與清苦的生活,對黎元洪以後的作風產生了不小的影響。

1888年春,黎元洪以優秀的成績通過了畢業考試,被賞六品頂戴,以把總候補,盡先撥補。經一段上艦實習後,被派往北洋海軍“來遠”號上差遣。1890年,黎元洪奉調廣東水師,任“廣甲”號三管輪,負責照料輪機的發動、保養、維修和相關的燃料儲備工作。廣東水師又稱粵洋水師,是清政府計劃建立的三支近代海軍艦隊之一。但由於經費、主持者等種種原因,始終未達到成軍規模,實力遠遜於李鴻章主持的北洋海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