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為自己選擇負責(1)(2 / 3)

讀了這個美麗的故事,我心裏滿是欣慰與感動。小夥子隻是放手之間給別人送去了一簾綠色,卻收獲了意想不到的真誠和好運。

感慨之餘,想起另一件事。我有一友,大學畢業後在一家工廠做事,因眾所周知的原因,許多職工麵臨下崗。我的朋友業務一直很出色,可就在那時,他主動替一位死了妻子、一個人撫養孩子照顧老人的工人下了崗。在他艱難地熬過兩年時光之後,情況有了轉機,工廠被一位到當地投資的華僑企業家承包了。老人得知朋友的義舉後,讚歎不已,就讓他坐上了總經理助理的交椅。

失之東隅,收之桑榆。盡管我們明白這個道理,但現實生活中,我們仍隻是樂於獲取,樂於牢牢抓住已有的一切,卻不肯輕易付出。

所以,當我們抱怨世事虛空、人情冷漠的時候,我們不妨先問問自己:你做過多少真誠的舍棄?

失而複得

倘若曾經失去自己的真愛,便知它原來沒有想像中的那麼重要。在失去的時間裏,生命中缺少的那部分早已長好。

他在年輕的時候曾愛好集郵。那時的集郵可不同於現在的炒郵票,完全是一張一張從舊信封上小心翼翼地揭下來,再與別人一張一張地去交換來,由此集齊完整而潔淨的一套,可真是千難萬難。更何況他集了包括許多中外珍郵在內的整整四大冊,傾注的心血可想而知。

文革時,這四本郵冊被 “造反派”當做 “四舊”抄了去。猶如生命被剜出一大塊空缺,當時他的確曾痛心疾首,但任何創痛都是可以慢慢平複的,久而久之,他也習慣了不集郵票、不看郵票、不想郵票的生活。日子照常過。好多年以後,出乎意料地,四本郵冊又回到了他手上。看著回來的寶貝,他百感交集,心愛仍是心愛,卻再不是像從前那樣愛不釋手,看個沒夠。他隻是將郵冊用牛皮紙包好,鎖進櫃子,再不加理會。

有一位鄰人對他的郵冊覬覦已久,前來試探幾次,想買了去,又深知這是他的寶貝,吞吞吐吐欲言又止。

這時他恰好退休,很想出門旅遊,手頭缺錢,就爽氣地說:喜歡,就拿了去。報價適中,就此成交。

旅遊途中他自己想想也甚覺奇怪,這些郵票要是從未丟失過,賣不賣?想都不用想,必不肯賣。失而複得的寶貝按說更珍貴,為何卻漫不經心地出手了?

聯想到一些不懂得珍惜感情的人,有時會輕率地從最鍾愛自己的人身邊走開,讓人痛不欲生,以為當再次回到他身邊時,他必會欣喜若狂,這就大錯特錯了。

人的確會將他承心愛的東西當成生命的一部分,而倘若曾經失去,便知它原來並不如想像的那麼重要,因為在失去的日子裏,生命的那一部分早已長好。

聰明是什麼

聰明不僅僅是智力發達;聰明是一種愛,一種忘我、無畏的品格。

不久以前,一位來中國觀光的美國老太太,用那根曾經指點過世界許多名勝的手指,在一群中國孩子中指點了三下,於是三個孩子:一個10歲的女孩,一個7歲男孩和一個大約5歲的女孩,站到了這位美國老太大的麵前。美國老太太拿出一隻玻璃瓶子,瓶肚很大,瓶口很小。三隻剛能通過瓶口的小球正躺在瓶底。小球上各係一根絲繩,像青藤一樣從瓶口爬出來,攥在這個美國老太大的手裏。

美國老太太狡黠自負地笑了一下,對一旁的中國主人說,都說中國人是世界上最聰明的,現在我要試一試。三個中國孩子露出緊張惶恐的神色。

她宣布遊戲規則。這三個小球分別代表你們三個人。這個瓶子代表一口幹井。你們正在井裏玩。突然,幹井冒出水來,水漲得很快,你們必須趕快逃命。記住,我數七下,也就是隻有七秒鍾,如果你們誰還沒有逃出來,誰就被淹死在井裏了。

她把三根絲繩遞給了三個中國孩子。

空氣突然凝滯了,好像死神在四周徘徊。美國老太大作出一個表示開始的手勢。隻見那大約5歲的女孩很快從瓶裏拉出了自己的球;接下來是那個7歲的男孩,他先是看了一眼比自己大的女孩,接著迅速地將自己的球拉出瓶口;最後是那個10歲的女孩,從容又輕捷。全部時間不到五秒。美國老太太驚呆了,本來一場驚心動魄的遊戲,竟這麼平淡乏味地結束了。

她先問那個小男孩,你為什麼不爭先逃命?小男孩擺出一副很勇敢的勁頭,手指著那個最小的女孩:“她最小,我應當讓她呀!”她又問那個10歲的女孩,女孩說:“三個人裏我最大,我是姐姐,應該最後離開。”老太太又問,那你就不怕自己被淹死?女孩答道:“淹死我,也不能淹死弟弟妹妹。”

淚水唰地一下就從美國老太大的眼裏湧了出來。她說她在許多國家試過這種遊戲,幾乎沒有一個國家的孩子能夠這樣完成它、他們爭先恐後,互不相讓……聰明究竟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