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吟秋與天津
王吟秋一生立足於北京,而天津也應算是他一個重要的演出陣地。王吟秋青少年時代曾從“通天教主”王瑤卿之侄王幼卿學習旦角青衣戲,並向前輩旦角演員諸如香學過一些花旦戲,如《拾玉鐲》、《文章會》等。1942年12月在北京正式演出《焦仲卿妻》(即《孔雀東南飛》)一劇,他飾劉蘭芝,扮相秀麗,唱腔悠揚動聽,很博觀眾佳評。一年多以後,1944年5月下旬至6月上半月,19歲的王吟秋便搭入“四大須生”之首馬連良的扶風社,來津在中國大戲院演出,並掛二牌。同王吟秋合作的葉盛蘭、馬富祿、黃元慶、茹富蕙等,都屬京劇名家。王吟秋陪同馬連良演出一係列馬派名劇,如《四進士》、《火牛陣》、《蘇武牧羊》、《串龍珠》、《春秋筆》、《十老安劉》,居然相當得心應手,很能顯示出他的藝術才華。1945年,王吟秋通過王瑤卿,“立雪程門”,正式拜程硯秋為師。程硯秋念他出身貧苦,父母早亡,成為孤兒,遂留王吟秋在自己家中,親傳劇藝。又一年後,1946年6月5日至11日,天津中國大戲院舉辦救濟販災義務戲,王吟秋便以程派傳人的麵目出現,演出程硯秋親授的名劇《六月雪·坐監》,並由著名老旦表演藝術家李多奎助演。王吟秋飾演的劇中主人公竇娥,感情真摯,唱腔充分運用了程派幽咽婉轉、含蓄深沉的特色,所唱的大段[二黃慢板]哀傷悲戚、委婉盡致,帶給人一種回腸蕩氣之感。就在這次義演中,他還同譚富英、金少山、王金璐、蕭長華合演了《晉楚交兵》(《摘纓會》),作為一個年僅21歲的青年演員,敢與這麼多京劇名家同台合作,足見王吟秋在學藝的途徑上更上一層樓,獲取了更高的成就。
新中國成立後,王吟秋參加了北京青年京劇團,1962年3月他來津在八一禮堂公演不少程派劇目。其中,由豫劇移植改編的《火焰駒》,最為引人注目。戲裏,“祭柱”、“打路”兩折最為吃重,無論是“祭柱”的大段唱還是“打路”的翻跌,王吟秋都演得有聲有色。在這次演出期間,我同他有了一次難忘的會晤。我們在八一禮堂後台的一個房間裏,王吟秋輕聲細語地向我娓娓敘說著《火焰駒》的故事情節、移植改編的經過,特別是程腔如何安排運用,在排練中曾下過很大功夫。
改革開放新時期以來,王吟秋的劇藝又步入一個新的境界。二十世紀中葉,王吟秋在天津演出了兩個舞台鮮見的程派劇目。一個是在弘揚民族優秀文化京劇藝術展演中露演的《紅拂傳》,另一個是在環渤海地區戲曲明星薈萃演出中露演的《鴛鴦塚》。
《紅拂傳》是程硯秋1923年由戲劇家羅癭公編演的早期代表作之一。此劇講的是隋末唐初風塵三俠李靖、紅拂女與虯髯公的傳奇故事。王吟秋扮飾的主人公紅拂女,不為環境所屈服,敢於衝破越公楊素的囚籠,為追求個人的幸福和自由,毅然同三原布衣李靖私奔結緣。戲中有歌有舞,唱腔新穎,美妙動人。王吟秋從“私奔”一折上場,他的跑圓場、馬趟子都極為嫻熟,“店房”所唱的[西皮慢板]發揮了程腔的剛柔並濟、曲折迂回的特點。最後送別虯髯公,王吟秋表演了以[夜深沉]曲牌伴奏的雙劍舞,從優美的舞姿中展現出紅拂女英姿颯爽的氣概。
《鴛鴦塚》是羅癭公繼《紅拂傳》之後編寫的另一部程硯秋早期名作。整個戲為在封建包辦婚姻枷鎖下的青年男女深鳴不平。劇中描寫王五姐和少年謝招郎相愛,私訂婚盟,但因遭到謝母阻撓,未能如願,終致雙雙殉情,合葬“鴛鴦塚”。王吟秋飾演的王五姐,為表現臨終前滿腹淒怨,以一大段[反二黃慢板],悲痛欲絕地表達出劇中人的幽咽心聲,淒側感人,催人淚下。而當戲臨結尾時,以浪漫主義手法,抒寫出王五姐幽魂不散,與謝招郎家內重聚,王吟秋隨著伴唱的悠揚笛聲,翩翩起舞,展示出程派水袖的多種技巧與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