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人民幣國際化
宏觀經濟
作者:黃歡
【摘要】人民幣國際化問題自2008年的國際金融危機後日趨成為金融市場的熱門話題,國際化進程也逐步加速。人民幣隨著我國經濟實力的增強迅速以及同時保持著強勢的增長勁頭越來越被各國看好,成為未來世界貨幣格局中的熱門“幣材”當之無愧,實現人民幣國際化是我們必然的選擇,不僅能為國家帶來最直接的鑄幣稅收益貢獻,還帶來了很多其他間接收益。若盲目追求進程,由於我國目前關於人民幣國際化內部條件和外部環境所具備的條件還不是很完善,不僅會影響減弱收益效益,還會加劇中國的經濟和金融係統的風險。本文就人民幣國際化的相關內容,重要性,突破口,目前狀態,前景展望等方麵做了相應論述。
【關鍵詞】人民幣國際化重要性突破口前景
一、關於人民幣國際化
(一)貨幣國際化
一般來說,一國貨幣根據國內經濟發展情況由本國中央銀行或貨幣當局決定其發行的數量以及發行的時間,是一國主權獨立的重要表現形式,任何國家不得幹預他國貨幣的發行。一國貨幣通常並不參與它國經濟活動,如果該貨幣參與到他國甚至是全球範圍內的經濟活動,則可視為國際擴展的貨幣職能,或稱為該貨幣的國際化。貨幣國際化的使用被定義為一種超越國界的貨幣,在海外的問題也可以通過國內居民和非居民使用和持有,我們可以看到,貨幣的國際化包含了貨幣職能和使用範圍的擴展,貨幣所執行的計價規範的實施,流通手段,支付手段和存儲功能都擴展到世界,即國際化的貨幣職能在全球範圍內以上執行,廣泛地在國際貿易、結算中應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將國際貨幣定義為:能夠在世界範圍內發揮類似金屬貨幣的作用、可以為各國政府和中央銀行所持有、可作為外彙平準基金幹預外彙市場的貨幣。
(二)人民幣國際化
人民幣國際化的實質是對人民幣跨境流通逐漸實現成為國際公認的計價,結算及儲備貨幣,從本質上講,人民幣國際化包括以下三方麵:人民幣現金在境外享有一定的流通度,在國際貿易結算的人民幣交易必須達到一定比例;以人民幣計價的金融產品成為國際金融銀行的主要投資工具,以人民幣計價的金融市場領域不斷擴大;世界多數國家接受人民幣作為儲備貨幣。這是貨幣國際化衡量的通用標準。也可以這麼理解,結算職能,投資職能和儲備職能是人民幣作為一種國際化貨幣應該具備三種基本職能。
二、人民幣國際化的重要性
發展中國家在全球經濟活動的參與中有一個固有的缺陷是國家在國際貿易和外國投資或債務中是以美元或其他國家貨幣而不是以當地貨幣計價,所以在國際彙率的波動中國家經濟會遭受不可磨滅的傷害。1997年爆發的東南亞金融危機使發展中國家的這些缺陷充分暴露出來,美元持續升值,前期流入資本發規模撤離,泰國一向采取緊盯美元彙率製度出現嚴重貿易逆差,外彙儲備已接近枯竭在放棄固定彙率製度時,這是發展中國家以非本幣對外借款導致金融危機的典型案例。
不同於上個世紀,本世紀頭十年,持續貶值便是美元出現的趨勢,中國贏得出口和出口導向型經濟的快速增長,然而受到不小損失是亞洲國家的自我保險大規模儲備美元的普遍狀態,亞洲國家的自我保險大規模儲備是不小的損失,疲軟的貨幣將不會成為一種國際貨幣,相比較,作為已經是全球經濟大國的中國,有能力通過人民幣國際化來擺脫這種不利的局麵。國際貿易、投資、金融資產及負債的交易中能用人民幣來計價是人民幣國際化的最低目標,即發揮人民幣國際的計價功能,因為隻有通過計價,中國經濟和中國的各類經濟主體才能遠離彙率波動的風險,遠離美元本位製的係統性風險。發行國必須承擔與國際鑄幣稅對應的國際責任,事實上,很多小國很大程度上基於對美國的軍事保護的依賴支持美元的國際貨幣地位,如果哪天美國不再承擔國際責任,美元本位製也會陷入崩潰,因此,我們推進人民幣國際化的目標應該不單單隻是鑄幣稅的獲取,還有人民幣在商品和負債方麵計價功能的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