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智者走出宮殿時,一位禮賓官很不解對他說:“真是不可想象!您對夢的解釋其實同第一位智者是一樣的,為什麼他受到的是懲罰,而您得到的卻是獎賞呢?”第二位智者語重心長地說:“很簡單,一切都是由表達方式決定的。”
一個人不管有多聰明,多能幹,背景條件有多好,如果不懂得如何做人、做事,那麼他最終的結局肯定是失敗。很多人之所以一輩子都碌碌無為,是因為他活了一輩子都沒有弄明白該怎樣去做人做事。比如,有一些自認為有才的年輕人,在學校的時候常得到老師和同學的表揚,可是走入社會後才發現,在學校裏掌握的那一套非但用不上,反而屢屢碰壁;還有一些年輕人以率真秉直自喻,抱著一種“幹自己的活,讓他人說去吧”的心態,他們工作努力,卻不注意與人處好關係,更不願意迎合領導和客戶,這樣,自然也無法與周圍的人建立融洽的關係。很快,他們就發現自己做起事情來阻力重重,於是,又感歎社會複雜,人心叵測。
其實,我們生活在一個現實的社會。如果不想處處碰壁,我們就必須懂得一些人情世故,掌握一些交際禮儀和溝通技巧,適時宜地“來事”,靈活地處世。圓滑世故並不是教你違心、虛偽、奸詐地迎合別人,鑽空子,占便宜,而是告訴大家在處世方麵,在善良、真誠、寬容的基礎上,做事掌握分寸,謹言慎行,禮行天下,智慧靈活地待人接物。如果能做到這些,我們會少很多煩惱,對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必定會有所幫助。
直易斷折,曲能求全
做人做事不要太直,太直易折。“寧向直中取,不向曲中求”是一個錯誤的觀念,是不懂得變通的表現。
當年劉備落難投靠曹操,曹操很真誠地接待了他。劉備為防曹操謀害,就在後園種菜,親自澆灌,以此迷惑曹操,放鬆對自己的注視。
一天,曹操約劉備入府飲酒,議起誰為世之英雄。劉備點遍袁術、袁紹、劉表、孫策、劉璋、張繡、張魯、韓遂,均被曹操一一貶低。曹操指出英雄的標準——“胸懷大誌,腹有良謀,有包藏宇宙之機,吞吐天地之誌。”劉備問:“誰人當之?”曹操說,隻有你我一人才堪當。劉備本以韜晦之計棲身許都,被曹操點破是英雄後,竟嚇得把手中的筷子掉到了地上,此時雷聲大作,大雨驟至。劉備從容拾箸,說道“一震之威,乃至於此”。巧妙地將自己的惶亂掩飾過去,從而避免了一場劫數。
劉備藏而不露,人前不誇張、不炫耀、不自大,反而裝聾作啞,不把自己算進“英雄”之列。俗話說“滿招損,謙受益”,才華出眾而又喜歡自我誇耀的人,必然會招致他人的反感,以至於暗中吃大虧而不自知。所以,無論才能有多高,都要善於隱藏,即表麵上看似沒有,實則充滿境界。
能屈能伸才能成大業。所以,做人寧可裝得笨拙一點,不可顯得太聰明;寧可收斂一點,不可鋒芒畢露;寧可隨和一點不可自命不凡;寧可退縮一點,不可太積極向前。這才是立身處世最有用的救命方法,這才是明哲保身最有用的狡兔三窟。
所謂“怒不可遏,惡不可長”。當一個人發怒的時候,尤其是在古代帝王專製政體的時期,皇上一旦發了脾氣,要想把他的脾氣堵住,那就糟了,他的脾氣反而發得更大,因此,應當曲變求全,把怒氣化解掉就好了。這是身為大臣必須要善於運用的道理。
周朝,春秋時代的齊景公在齊桓公之後,也是曆史上的一位明主。他擁有曆史上第一流政治家晏子——晏嬰當宰相。當時有一個人得罪了齊景公,齊景公大發脾氣,抓來綁在殿下,要把此人肢解。古代的“肢解”,是將手腳四肢、頭,一節節的分開,非常殘酷。同時齊景公還下命令,誰都不可以諫阻這件事,如果有人要諫阻,便要同樣的肢解。皇帝所講的話,就是法律。晏子聽了以後,把袖子一卷,裝得很凶的樣了,拿起刀來,把那人的頭發揪住,一邊在鞋底下磨刀,做出一付要親自動手殺掉此人為皇帝泄怒的樣子。然後慢慢地仰起頭來,向坐在上麵發脾氣的景公問道:“報告皇上,我看了半天,很難下手,好像曆史上記載堯、舜、禹、湯、文王等這些明王聖主,在肢解殺人時,沒有說明應該先砍哪一部分才對?請問皇上,對此人應該先從哪裏砍起才能做到像堯、舜一樣地殺得好?”齊景公聽了晏子的話,立刻警覺,自己如果要做一個明王聖主,又怎麼可以用此殘酷的方法殺人呢?所以對晏子說:“好了!放掉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