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叔岩智闖“大宅門“

餘叔岩是清末民初的著名京劇藝術家,祖父餘三勝,是反派老生演員,曾和程長庚齊名;父親餘紫雲,是"福慶班"的台柱子,在劇壇享有盛名。出生於藝術世家的餘叔岩,從九歲開始步入京劇藝術王國,13歲起就在父親的戲班中擔綱演出,深受觀眾歡迎,一時,"小小餘三勝"之名播揚四方。梨園中的不少人也將他視為"小神童",認為餘叔岩的藝術潛力無限,前程遠大,對他抱有殷切的期望。

少年得意的餘叔岩沒有被盛名所累,認為自己在藝術上雖有長進,但戲路不寬,與許多前輩藝術家和時下正走紅的演員相比,還有不少差距。他以清醒的頭腦勤學苦練,在名家的指點下,四五年後,思想和藝術都逐漸成熟了。餘叔岩依然不滿足於已取得的藝術成就,決心向新的藝術高峰邁進。他環顧四周劇壇,十分敬仰譚派藝術,決心把它當作學習的楷模,爭取在藝術上有新的提高。1909年,餘叔岩正式改學譚派,常和王庾生等人共同切磋譚派的唱腔。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後不久,他離開天津,由老丈人陳德霖介紹,正式拜譚鑫培為師,開始了新的學藝生涯。當時,譚鑫培早已紅透京城,雖然礙於情麵,收下了這個外姓弟子,但對向他傳授藝術則還有所保留。尤其是對內行演老生的演員,他不肯輕易指點,而餘叔岩正是這樣的名演員,他隻教了一出《失街亭》和半出《太平橋》。其餘的戲,全靠餘叔岩自學。自學的主要途徑是觀摩,即在譚鑫培上場演戲時,在台下認真地看他的一招一式。其時,為了更好地向譚鑫培學習,他和言菊朋、王庾生組成了一個"觀摩小組",專門研究譚鑫培的藝術表演,以深刻領悟譚派藝術。但這樣觀摩譚鑫培演出的機會也不是很多,這使永不滿足的餘叔岩深感苦悶。

有一次,譚鑫培接到大軍閥段芝貴的指令,要他到安徽會館去演唱堂會戲。那時,唱堂會戲相當普遍。在一些大家族、大官僚、大軍閥或清朝的"王府"中,經常有堂會演出。這類堂會戲通常在家中演出,門禁森嚴,外人無法入內看戲。餘叔岩是譚鑫培的弟子,也無例外。為了要觀摩老師的演出,每逢譚鑫培去唱堂會,他總是事先探實消息,弄清演出的時間和地點後,到時設法裝扮成樂師混進去。然而,段芝貴府中這次堂會演出的保安工作特別嚴格,離堂會演出前的四五個小時,段芝貴就派人在門口持槍警衛。來人到門口,一般都必須下車、下馬,送上名帖,等候通報後,才能進去。徑直進府的隻有那些社會地位較高或是主人特邀的嘉賓,他們都是當地赫赫有名的大人物。餘叔岩在遠處對段府大門觀望了很長時間,但一直沒有找到混進去的好辦法。眼看著時間分分秒秒地流逝,他的心裏也越來越急,無奈之中,他急中生智,決定冒一次極大的風險。

餘叔岩雇請了一輛平時隻有社會名流們才能乘坐的漂亮的轎式馬車,自己坐在車內,用窗簾把車窗嚴嚴實實地遮上,叫馬夫隻管大膽往前闖,就是到了大門口,也不要停車,相反,要加快速度直往裏衝,儼然一副大人物的派頭。馬夫依計行事,到了段府大門,警衛們見來人這副架勢,都信以為真,認為是什麼大人物蒞臨,不僅不敢阻擋,相反一個勁地持槍立正,畢恭畢敬地目送著馬車衝進內宅疾駛而去。藝成點滴皆艱辛。餘叔岩為了學藝,冒險智闖段府,在梨園史上留下了一則佳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