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劇

李少春教子

的確,李少春先生並不是神仙,然而,無論台上台下他都給人超凡脫俗,高深莫測的印象。論年齡,譚富英先生長他14歲,卻誠心誠意地要其子元壽拜他為師;馬連良校長長他19歲,有一天,他演出時發現竟沒有一個學生來看戲,自然很不快,後知道學生都去看李少春的演出,便高興地說:"對,是應該多看看少春的戲。"他年紀輕,資曆淺,何以如此服眾呢?因為他確實高人一籌。從李少春對其子寶春的教誨中即可見一斑。與許多從藝者一樣,李少春先生並不希望自己的兒子繼續走他的藝術道路,道理是顯而易見的,卻也是外人所無法理解的。因此當愛子寶春(當年叫"李寶寶",也稱"李寶兒",後改"李石堅","禦賜"名"李永孩")提出報考北京戲校時,理所當然地被他嚴厲地訓斥了一番,後來寶春去求告爺爺李桂春,又被爺爺狠狠地打了一個耳光。李家的家規是很嚴的,每當爺爺發怒,所有的晚輩,包括李少春先生在內,都要跪下,一聲不吭地聽從訓斥,所以寶春報考戲校被打的事情,一時弄得家中空氣十分緊張。不料,寶春並沒有死心,又去跟奶奶軟磨硬泡,終於由奶奶親自陪同到北京戲校報名。當時學校的老師都很奇怪:原來李少春的兒子不會唱戲。記得考官讓寶春唱一段,結果唱的是《東方紅》,複試的時候,逼得寶春不知唱什麼好,想起奶奶教他的河北梆子《轅門斬子》,就又創造了一位京劇世家子弟在京劇考場上唱河北梆子的新聞。不久,初試、複試後金榜題名,奶奶才對兒子說:"少春,我們看寶寶還是學戲有出息。我們就做主,帶他報考了戲校,明天你帶寶兒去報到吧。"他明知母親偏袒孫子,卻一句話也不敢說,就帶寶春來到戲校。不過,他把寶春送到學校,隻在學校門口囑咐了一句話:"一進學校這個大門,一切都要聽老師的,不能怕苦,不能怕疼,不要拿你爸爸說事。"說完話,他看著寶春走進學校大門,就上車走了。

從此,他每周日見寶春回家,也都詢問兒子的學戲情況,但是從不加評論。每周日,他都要拿胡琴給寶春調嗓子,不管兒子唱哪個流派,唱什麼戲,從不說老師教得好壞,隻是告訴兒子,唱到什麼地方要喘氣,唱到什麼地方別冒調。在寶春學戲的8年中,他隻到戲校去過一次,一是拜訪王少樓老師,二是請王老師和京劇科的負責人給他的兒子安排一些武戲課。寶春在戲校的第一次演出,是在《鎖五龍》中扮演徐茂公。回家很認真地跟他彙報,他說:"這出戲我們還真沒學過,一定好好演,我們就不去看了。"

第二次寶春是在吉祥戲院演出《武文華》的萬君兆,寶春又請父母看戲,他說:"這幾天你媽媽身體不好,我們就不去看戲了。你好好演吧。"其實,那天他和夫人侯玉蘭在開戲不久,就到了劇場,隻是悄悄地坐在劇場的後邊。也不知是哪位同學眼尖嘴快,就在他快上場前,那個同學趴在他耳朵邊說:"李寶兒,你爸爸和你媽都來了,一進東安市場就讓我們看見了。"說者很得意,聽者卻立即緊張起來。話說他扮演的萬君兆在頭場走邊下場時,三個掃堂腿沒走完,大帶的穗子就纏繞在右腿上,動彈不得了。到他蹬上兩張桌子高的院牆往下翻"台蠻"時,耳朵裏聽扶他上桌子的老師囑咐說:"別慌,立腰提氣。"可他一蹬上桌子就感到身不由己了,一頭紮下來,就坐在台上了。強烈的自尊心,使他馬上閃出一個念頭:"我們李少春的兒子怎麼如此丟人。"當時他真想鑽到台毯底下去。演出後,他的媽媽想到後台看看兒子摔著沒有,再送給兒子一包糖,安慰一下兒子。李少春一擺手,很嚴肅地說:"行了,就他這樣還要吃糖啊?"夫婦倆到後台,先到主教老師徐元珊先生麵前道乏致謝,再分別到各衣箱上向各位師傅道乏。走到寶春跟前,他看了看兒子,過了好一會兒,才一伸大拇指,說:"真行,你說我們怎麼誇你好?"這一句話真羞得他無地自容,差點沒哭出聲兒來。他冷冷的一句話,使寶春沒齒難忘。也怪,從那天起,一向貪玩的寶春就像變了一個人,在學校可以經常看到他和同學在練習《英雄義》的槍架子,演出也越來越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