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叔怡
劉叔怡原名天紅,遜清兩江總督劉坤一孫。敏而多黠。其早年學汪笑儂,後改餘派。居滬上最久,以說戲為業。從之學餘派者,多海上富賈巨宦子弟,如喬誌均、張鑫林、陸振楊之徒。叔怡之說戲也,束修極豐,月收皆數百金。而所言極微。每教戲,生徒必於晚飯前派車迎接,先具飲食。酒足飯飽,乃散坐聊天。叔怡善言辭,天南地北,無所不包,恒使聽者忘倦。如此半日始說戲。先問:上次所授熟否?生徒乃歌上次所授。叔怡為評點。稱意,則繼授之,不稱意,則不授。既授,不過數句而已。生徒至有迎來數次而一句不獲者。授畢,又聊天,時已夜半。乃具夜宵,食畢始送返。
劉好大言,嚐自撫其腹謂喬誌均餘叔岩的玩藝都在這裏了。又,某次小聚,蘇少卿操弦,叔怡歌《碰碑》。先對座中曰:今吾所歌,有佳腔。此餘獨創之秘,與諸君共賞可也。至歌,乃於錦繡龍朝句下不使長腔,易之短腔,蓋老譚百代唱片之舊曲耳。時座中有老票友潘伯矩,為陳彥衡弟子,李家載表伯也。以其貌不揚,殊不為劉所屬目。殆劉歌畢,少卿請潘歌一曲,遂以《烏盆記》老丈一段應命,劉聞之氣沮。至終場不發一語,與前竟判若兩人。
劉好於細小處耍腔。如《桑園寄子》之手攀藤句下,又《定軍山》效當竭力忠心盡句,當之下閃過一板,又於竭力下加一把字,均極繞嘴。
叔怡後任江蘇戲校教務長,網羅餘派人才,如趙慣一、蔡挹青輩。江蘇一時成餘派基地,叔怡保存之功,亦不可沒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