憑借自身的藝術魅力,豫劇走進了市民的文化生活。從鄉村草台到城市戲院的變更,是豫劇文化環境的變更,一時間,交流對象及交流空間都變了。

由於豫劇麵對的大都是農民,在表現人物時,常常采用農民家長處理家務事的方式,把帝王將相農民化,早期,某些豫劇中的演唱,就超過了限度,變得相當粗俗。

豫劇進入城市,嶄新的文化氣息撲麵而來,使她開始與原來的粗俗成份脫離,逐漸向戲曲藝術的純粹性和審美性靠攏。

韓德英:1927年,在馮玉祥主持豫政期間成立了河南遊藝訓練班,第二年,又頒發了一係列規定。包括豫劇在內的所有戲曲演員,都要在訓練班接受培訓,結業後才能演出。訓練班中,有專人審查劇目,做出能否上演的決定。這次改革,有一批知識分子加入了豫劇隊伍,如樊粹庭、王鎮南、張介陶、蔣文質等。他們為豫劇的改革做出了重大的貢獻。

樊粹庭,河南省遂平縣人。出生於1905年,14歲就學於河南省留學歐美預備學校,後來這個學校改為中州大學。樊粹庭就讀於該校期間,經常出入劇院,拜會著名戲劇演員。他還是學校國劇隊隊長,曾多次在學校粉墨登場,演出《失空斬》、《捉放曹》等劇目。

1934年底,樊粹庭邀請陳素真、趙義庭、黃儒秀、張子林等,在開封正式成立了豫劇史上第一個正規劇團——豫聲劇院。抗戰爆發後,改名為“獅吼劇團”,表示對敵鬥爭的意誌。

樊粹庭與陳素真合作創作了一批讓觀眾耳目一新的劇目,給人以如沐春風之感!後來,這些劇目被統稱為“樊戲”。樊粹庭說,我的觀眾就是推車的、擔擔的、箍漏鍋的、賣蒜的,這形象地說明了樊戲具有深厚的群眾基礎。直到今天,樊戲劇目仍然具有鮮活的藝術生命力。漯河市豫劇團整理改編演出的樊戲劇目《麻風女》,是該團的常演劇目,參加映山紅藝術節的演出,觀眾一片喝彩。

戲曲作家、導演、戲劇活動家王鎮南,也是這次豫劇改革的引領者。1937年,他將《西廂記》改編為六部,豫劇界稱之為“六部西廂”。此次改編,既保留了原作的精華,又根據豫劇的特點對原作進行了創新。在此劇中,主演常香玉把豫西調與祥符調有機結合,生動傳神地塑造了紅娘的形象,使此劇常演不衰。特別是《遞簡》、《拷紅》,經過不斷修改,至今為觀眾喜聞樂見,被不少豫劇演員所繼承。

日本帝國主義的入侵,使這場豫劇改革沒能繼續下去。兵荒馬亂的歲月,不少劇院毀於炮火,大量豫劇班社解體。但是,在解放區卻建立了一些劇團、劇社,開展了一些戲曲改革活動。華北版社論《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舊劇改革工作》的按語指出:“中原梆劇改革已經開始進行,並獲得初步成績。”這預示著豫劇改革的新時代就要到來。

新中國的誕生,使豫劇散發出更加璀璨的藝術光彩!

韓德英:新中國成立後,政府下達文件,確立組織機構,進行了包括“改人、改製和改戲”的三改運動。改人就是要改變戲曲藝人的舊思想,樹立新思想。改製就是要廢除舊戲班中的一切封建製度,建立民主製度。改戲是三改的落腳點,要使所有的演出劇目具有健康的思想,優美的形式,符合廣大人民的審美需求。此次戲劇改革是豫劇有史以來規模最大、成效最為顯著的戲劇改革。

實施戲曲改革後不久,豫劇的麵貌就有了一定程度的改觀。河南省人民劇團改編演出的《白蛇傳》,在鄭州連演了48場。這個劇目一直是許多豫劇團的保留劇目,它芬芳的藝術氣息,長久地回蕩在大眾的心田。

關朋:三改時期對劇目的改革十分注意思想性的傳達。這既是當時社會的需要,也是豫劇本身發展的需要。新中國成立之前,豫劇很不景氣,有一次,一個劇團在鄭州演出,僅賣票7張,隻得停演。一些劇團為了吸引觀眾,努力在表現形式方麵狠下功夫,特別在機關布景上絞盡腦汁。那時在《青衣女俠》、《荒江女俠》、《白蛇傳》等劇目中,常常根據機關布景的結構情節、設計人物,在舞台上製造騰雲駕霧、波浪行舟、活龍吐水、二蛇相搏等奇幻場麵。但是,這一切仍改變不了戲曲的困境。所以,三改時期注重思想性,強調表現民主思想集體主義、愛國主義以及傳統的優秀道德是正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