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板是四四節拍,用豫劇的行話說是一板三眼體。慢板同其它板式一樣,也是有鼓師指引樂隊開始慢板過門,然後演員開始隨著節拍走的,舊社會的藝人,如果不是大牌明星的話,常常為此受到鼓師的作弄,引入慢板的鼓條聲是“哆落”,“哆落”的輕重緩急決定了演唱的輕重緩急的,即使鼓師不是故意的,演員不是一般水平,很難把樂隊的速度給拽回來。
傳統意義的準慢板有時為了營造一種氣氛,或為了給樂隊調整分析人物情感,或給指揮(多為樂隊的領頭人鼓師或大弦)提供說戲時間,往往慢板前加上一點飛板,通過樂師揉弦、滑弦等技巧增加戲曲的聽覺效果。慢板前的飛板,尤其以板胡大師王冠軍技藝最高。《花木蘭》出場時,即是這種典型。
祥符調的小花旦出場,往往采用小栽板再轉緊慢板再轉流水板的方法,這是祥符調的一大特色,是陳素真的影響結果。這種方式在開始時便於表現人物喜悅,焦急,害羞的心理活動,轉流水後,便於表現人物猜測,焦慮,盼望的心情。演唱時應當注意,特別是前麵的小栽板要有跳躍度,要有波顫音,有餘音,慢慢的收音,緊慢板要不能舒緩壓抑,轉流水後,速度放慢。牛淑賢的《梵王宮》梳妝一折就是這種形式,如:花媽媽昨日來對我言講(小栽板)----喜得我這一夜難入夢鄉(轉入慢板)。。。。。。(轉流水)為什麼,還聽不見鼓樂聲響,莫不是成泡影水中的月亮,求天爺,過往神,老菩薩多多保佑,保佑俺與花朗絮絮衷腸,俺死也不冤枉。此外,《樊梨花》中洞房一折,《三拜花堂》中張閏年的唱段都是標準的這種形式,《小二姐做夢》的開始也接近這種形式,這是王素君把祥符調與豫西調結合的結果。
作為四四節拍,它的發聲也要遵循四四節拍的演唱規律,即是“強弱次強弱”,在每一小節裏,第一拍要發音最強,第二拍是弱拍,第三拍比第一拍稍弱,比二四拍稍強,第四拍最好微弱於第二拍。這樣高低起伏,能體現出節奏美。沒有強弱對比,即使不掉板,仍舊不算成功的唱段。(解釋板眼的概念,強調慢板的起腔不在板上,而在中眼上)。
慢板的變異體很多,主要有迎風、導四梆,金鉤掛、哭劍、拐頭釘、慢板五音等。今天簡要介紹一下迎風、金鉤掛與導四梆。
迎風最初得名是人物上場比較疾切,伴奏、唱腔有迎風而上的感覺。亮相或喊場後,過門也相應減短為5517的小過門。《斷橋》中白素真“殺出金山寺”,《花木蘭》征途一折都是標準的迎風板。後來,表現人物的悲憤也常用迎風板。如《秦香蓮》中三江水唱段。演唱迎風板時感情要充沛,吐字要幹脆,這樣才能達到預期的目的。
導四梆是指由其它形式通過一個四梆過門導入慢板的演唱形式。導入四梆後,可敘事,可抒情,可鋪陳排比,要視具體場景決定演唱方法。陳駙馬休要性情急,即是導四梆。
金鉤掛,顧名思義,可以看出是上下句連接比較緊湊的一種形式,這種結構,中間沒有過門或者過門極短,一氣嗬成要求換氣自然,不露痕跡,要有較高的聲音條件及演唱技巧。這種形式多用於敘事中的強調口氣,〈打金枝〉中走上前將駙馬急忙攙起即是這種方式。
祥符調的慢板與豫西調的唱法有很大區別,與豫東調的唱法也不盡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