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民樂家族(1 / 3)

淺談民樂家族

我國民族樂器中的吹管樂器又名“吹奏樂器”。它的發音體大多為竹製或木製,音色具有極強的個性,豐富而突出。音量除簫較小以外,大多數樂器均較大。主要的吹管樂器有以下幾種:

笛,古稱“橫吹”,俗稱“笛子”,竹製,上有一個吹孔,一個膜孔,六個按音孔,能吹兩組多的音。相傳是漢武帝(公元前140~前87年)派張騫通西域(今新疆一帶)時,傳到中原來的。

常見的笛子有曲笛和梆笛兩種。曲笛因用於伴奏南方的昆曲而得名,笛管較粗、較長、音色柔和、優美而寬厚;梆笛的笛管較曲笛短小而細,音高較曲笛高一個純四度、因用於伴奏北方的梆子戲而得名,音色嘹亮而明朗。

笛子常用於獨奏、合奏和歌舞的伴奏,是民族樂隊中一件重要的樂器。

笛子曲代表作有:《喜相逢》(馮子存編曲)《蔭中鳥》(劉管樂曲)、《早晨》(趙鬆庭曲)、《今昔》(陸春齡曲)、《姑蘇行》(江先渭曲)、《秋湖月夜》(俞遜發、彭正元曲)、《聽泉》(詹永明曲)等。

簫也稱“洞簫”,竹製,細而長,豎吹。上端利用竹節處開口作吹孔,管身有六個按音孔(前五後一),下端有出音孔。

簫的音色柔和、恬靜,音量較小,力度變化不大,用於獨奏、琴簫合奏、或傳統的絲竹樂曲。如古曲樂曲《春江花月夜》中,簫的運用就很有特色。

嗩呐

?

嗩呐又名“喇叭”。有高、中、低三種,高音的小嗩呐又稱為“海笛”,低音的大嗩呐又稱為“梅花”。明代以來,已在民間廣泛使用。

嗩呐用一葦製哨子吹奏發聲。其主體是一條木製的錐形管,上有八個按音孔(前七後一)。木管上端有一細銅管,用以套葦製哨子,木管下端連接著一個擴音用的銅製嗽叭口。

嗩呐約能吹兩組音(大嗩呐的音比小嗩響低一個八度)。嗩呐的音色嘹亮、明快、音量宏大。在民間吹打樂或戲曲樂隊中,常作為領奏樂器,與鑼鼓相配合,氣氛異常熱烈、歡快。作為獨奏樂器,可演奏技巧性很高的華彩樂段。

嗩呐曲代表作,有民間樂曲《百鳥朝鳳》(任同祥演奏)和《小開門》(趙春亭演奏)等。

笙早在商代(距今3000餘年前)就已經使用,是一種能演奏和音的簧管樂器。

笙有方、圓大、小各種不同的類型。由鬥子(銅製)、簧管(竹製)、簧片(銅製)三部分組成。吹時,通過帶有吹口的鬥子吹入氣息,用手指按著簧管下端所開的孔,使簧片與管中氣柱發生共鳴作用而發出聲音。

笙的音色清脆、豐滿,在民族樂隊中占有重要地位。常用的有17簧笙、21簧笙、24簧笙等。分高音笙和中音笙兩種,中音笙比高音笙低八度。

笙獨奏曲有《鳳凰展翅》和《草原騎兵》(胡天泉等作曲)等。

管又名“管子”,古名“篳篥”。隋朝時從西域傳入,並在宮廷樂隊中作用。現主要流行於我國北方地區。

管一般用堅木製造,管身有八個或九個按音孔,上端裝有一個蘆葦製成的管哨。管能吹兩組半音,音色高亢、響亮、粗獷。目前樂隊中使用的管有高音與中音兩種,一般大管比小管約低四度。

彈撥樂器又名“彈弦樂器”,可分豎式和橫式兩類。豎式的有:柳琴、月琴、琵琶、三弦、阮等;橫式的有:箏、古琴、揚琴等。

彈撥樂器的音色清脆、明亮,富有穿透力,既能演奏旋律,也能演奏節奏性的和聲音型。但其餘音短促,演奏長音時須用輪奏或滾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