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樂器
磬
磬的曆史
磬是一種石製的樂器,由勞動工具演變而來,最初用於先民的樂舞活動。後成為曆代宮庭用於祭祀、宴樂等活動的禮器。
磬是一種石製的擊樂器,可能源於某種片狀石製的勞動工具。磬在遠古時代稱作“石”和“鳴球”,《尚書.益稷》記載:“夏擊鳴球,……擊石拊石,百獸率舞。”表明在遠古時期,先民曾用於樂舞等娛樂。
在山西夏縣東下馮夏代文化遺址,發現了一石磬,形狀像耕田用的石犁,其斜上方,有一圓孔用於懸掛,整體打得非常粗糙,有的棱角還十分銳利,敲擊時仍能發出清脆的聲音(#c)。
商代的磬有石製、玉製和青銅製等多種,分為兩種,一種為單個的大的磬,稱為特磬。在河南安陽武官村殷墓出土的虎形大石磬,由大理石製成,已有3000餘年的曆史,音色與青銅樂器發出聲音一樣清亮。
還有一種叫離磬,是把若幹隻磬編排成一組,發出幾個音色不同的音來;《禮記. 明堂位》:“叔之離磬”。離磬也就是後來的編磬。商代的編磬,一般三枚一組,在殷墟西區出土有五枚一套的編磬。2000多年前的戰國初期,楚地的編磬製造技藝達到較高水平。
編磬
編磬是可以演奏旋律的打擊樂器,多用於宮庭雅樂或盛大祭典。
編磬就是把若幹隻磬排成一組,每磬發出不同的音色,可以演奏旋律。
20世紀70年代以來,我國先後在湖北的江陵和隨縣出土了大型編磬。湖北江陵紀南故城,是春秋戰國時期楚國的國都,1970年在這裏出土了一套25枚編磬。磬體用青色石灰石製成,上部作倨(gōu)句形,下作微弧形,表麵都有較清晰的彩繪花紋和略顯凹凸的花紋。其中4枚繪有鳳鳥圖,色彩高雅,線條流暢。
湖北隨縣曾候乙墓出土的全套編磬共四十一枚,石製,分上下兩層懸掛,上層十六枚,下層十六枚,另有九枚可隨時調用,這套編磬與編鍾密切配合,可在同一調高上進行合奏或同時轉調演奏。其音響效應“近之則鍾聲亮,遠之則磬音彰”。
1980年下半年,湖北省博物館和武漢物理研究所合作,將這套2400多年前的戰國初期大型編磬複製出來,其發音與原編磬的標音銘文相符,低音渾厚洪高,高音明澈,音色優美而動聽,音域達三個八度,可以旋宮轉調,演奏多種樂曲。
清代的編磬,主要用於皇帝與王公大臣慶典的“丹陛大樂”、宮中大型宴會的“中和清樂”和“丹陛清樂”。清乾隆年間製作的編磬,16枚為一套,大小相同,厚度有異,采用新疆和田碧玉,其形與特磬一致,隻是體積較小,每次演奏時全套都要使用,隨樂曲旋律擊奏。在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乾隆皇帝還用黃金製作了一套金編磬,和它一起使用的還有一套金編鍾。
特磬
特磬多用於宮庭雅樂或盛大祭典。
清代,特磬和編磬在宮廷音樂中用途頗廣。特磬是皇帝祭天地、祭祖、祭孔時演奏的樂器。
特磬有音高不同的12枚,都單獨懸掛在木製磬架上,它們大小不一,最大的是“黃鍾”,最小的為“應鍾”,在一年的12個月裏,每個月各奏一個調的樂曲,如正月用太簇,……,十一月用黃鍾,十二月用大呂等,演奏時,隻需換上相應調的特磬,合奏時,在每一樂句的末尾各擊特磬一下,起加強節奏的作用。
清乾隆年間(1736~1795)製作的特磬(現為北京天壇收藏),采用新疆和田碧玉,形狀曲折。
雲磬
雲磬常用於宗教音樂,為寺院所用的法器。
雲磬:又稱“引磬”。打擊樂器。外形與仰缽形坐磬相同。形體很小,磬身銅製,形似酒盅,磬口直徑隻有7厘米,置於一根長木柄上端,全長約35厘米。木柄旋以條紋為飾。
雲磬為寺院中使用的法器,也用於宗教音樂中。演奏時,左手持木柄下端。右手執細長銅棍敲擊,發音清脆,在梵樂中常用以敲擊節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