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棱氣鳴樂器
胡笳
胡笳,蒙古族邊棱氣鳴樂器。民間又稱潮爾、冒頓潮爾。流行於內蒙古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伊犁哈薩克自治州阿勒泰地區。
相傳,東晉時有個愛國將領劉琨,善吹胡笳。公元307年,劉琨出任並州剌史,進駐晉陽城。有一次,數萬匈奴兵將晉陽嚴嚴圍住。劉琨見勢不妙,如與敵軍硬拚,必然兵敗城破,於是一麵嚴密防守,一麵修書請求援軍。過了七天援軍還未到,城內糧草不濟、兵士恐慌萬狀。劉琨登上城樓,腑眺城外敵營,瞑思苦想對策。忽然他想起“四麵楚歌”的故事,於是下令會吹卷葉胡笳的軍士全部到帳下報到,很快組成了一個胡笳樂隊,朝著敵營那邊吹起了《胡笳五弄》。他們吹得既哀傷、又淒婉,匈奴兵聽了軍心騷動。半夜時分,再次吹起這支樂曲,匈奴兵懷念家鄉,皆泣淚而回。
秦漢時期,我們的祖先就發明了原始的胡笳,它是將蘆葦葉卷成雙簧片形狀或圓椎管形狀,首端壓扁為簧片,簧、管混成一體的吹奏樂器。《太平禦覽》(卷五八一)載:“笳者,胡人卷蘆葉吹之以作樂也,故謂曰胡笳。”《樂府詩集》中亦有:“卷蘆為吹笳。”東晉傅玄《笳賦·序》中則有:“葭葉為聲”之句。“笳”字在漢代為“葭”字。《說文》載:“葭,葦之未秀者”,“葦,大葭也。”晉代郭璞說:葭、蘆、葦三字指的是同一種植物。原始的胡笳,曾用於戰爭之中。西漢之時已廣泛流行於塞北和西域一帶。
隨著社會的發展,曆史上又出現了多種形製的胡笳。首先由蘆葉的管身改為蘆葦杆的管身,外形與維吾爾族雙簧單管氣鳴樂器巴拉曼(又稱皮皮)相似,將蘆管上端壓扁後呈雙簧形,管身與簧片仍為一體,所不同的是管身上沒有開按音孔。嗣後,出現了簧片與管身分開的胡笳,仍然都使用蘆葦管製作,簧片用壞了可隨時更換,而無須更換管身。
漢代有兩種胡笳。一種是管身和簧分開、蘆葦製(也有木製管身)、管上開有三孔的胡笳,流行於廣闊的蒙古民族地區。另一種是張騫通西域後傳入的木製管身、三孔、蘆為簧的胡笳,流行於廣大的中原漢族地區,這種胡笳南北朝以後,逐漸被七孔篳篥所替代。
到了唐代,盛行以羊骨或羊角為管、管身無孔的哀笳,管身比胡笳較短。這種哀笳用於鹵簿鼓吹樂,流行於塞北及河西走廊一帶,一直流傳到宋代以後。關於哀笳,唐代許多文人留下了不朽的詩句。王維曾在涼州作過節度使,他在《雙黃鵠歌送別》中寫道:“悲笳嘹淚垂舞衣,賓欲散兮複相依。”杜牧在《邊上聞笳三首》中有:“何處吹笳薄暮天,寒垣高鳥沒狼煙。”
清代,宮廷提倡“四方樂”,曾從新疆阿勒泰地區抽調蒙古烏梁海部到科爾沁草原,組成蒙古喀喇沁王府樂隊,這就是清朝宮廷的“蒙古笳吹部”。使用的胡笳,《皇朝禮器圖式》載其形製為:“木管三孔,兩端加角,末翹而上,口哆(張口)。”,《清史稿》中也有:胡笳木管,三孔,長二尺四寸的記載。這種胡笳,管身下部開有三個等距圓形按音孔,並模仿哀笳形製兩端置角,形如細而長的喇叭,管口上端施角,改雙簧為邊棱吹奏,管口下端接有向上彎曲的角製喇叭口,用以擴大音量。它一直在內蒙古各地王府樂隊中使用。最後取消了兩端的羊角,成為今日的胡笳。
木製三孔胡笳,流傳於蒙古族民間,深受普通牧民的喜愛。1985年,有關學者在新疆阿勒泰地區罕達嗄圖蒙古族自治鄉發現了這種胡笳,將其定名為“阿勒泰胡笳”。管身木製,管長58.5厘米、管徑1.8厘米,下部開有三個圓形按音孔,上端管口不設簧片。
演奏時,管身豎置,雙手持管,兩手食指、中指分別按放三個音孔。上端管口貼近下唇,吹氣發音。可發出十二度的五聲音階。多運用喉音吹奏,常用喉音與管音結合同時發出聲音,或用喉音引出管音。發音柔和、渾厚,音色圓潤、深沉。演奏技巧獨特,擅長吹奏蒙古族長調樂曲。可用於獨奏、器樂合奏或樂隊伴奏,是富有濃鬱民族色彩的吹奏樂器。
壯笛
壯笛,壯族邊棱氣鳴樂器。壯語稱奴,直譯為笛。流行於廣西壯族自治區隆林、西林、田林、百色、那坡、德保、靖西等桂西各地。
管身竹製,多采用一段無節小竹管製成。管長38厘米、外徑1.8厘米、內徑1.3厘米。在距管首(左端)6厘米處,開有一個吹孔,笛塞置於這段管身內腔中,距吹孔0.5厘米。在管身中下部,開有六個按音孔,第一孔距管尾(右端)5.5厘米,第六孔距管尾18厘米,各按音孔距離均等。不設膜孔。
演奏時,管身橫置,奏法與漢族竹笛相同。右手無名指、中指、食指分別按第一、二、三孔,左手無名指、中指、食指分別按第四、五、六孔。這種筒音為g1的C調壯笛,通過平吹和超吹,音域g1—g3,有兩個八度。平吹音色柔和、稍悶,超吹音色明亮、華麗。e3以上的音比較刺耳,很少使用。壯笛常用於獨奏、器樂合奏或壯劇伴奏,是壯族八音樂隊中的重要樂器之一,它和馬骨胡同為主奏樂器,每支八音樂隊中要有兩個壯笛席位。在壯劇樂隊中,壯笛也常擔任領奏。代表曲目有:《正調》、《八板》、《過場調》、《月調》、《八音調》和《采茶調》等等。
乃依
乃依,維吾爾、烏孜別克、塔吉克等族邊棱氣鳴樂器。因其用木製成,故又稱木笛,亦即橫笛。流行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曆史久遠,在新疆拜城克孜爾石窟(開鑿於公元2世紀)的壁畫中,已有吹奏乃依的圖像。
管身木製,通常采用當地生長的蘋果木、杏木、棗木製作,將木棒掏空為管狀,或挖削成兩半的管體後粘合而成。規格尺寸不一,管長40厘米~50厘米不等,管徑2.5厘米左右,管身左端開有一個吹孔,不設膜孔,中部開有六個按音孔,管右端開有兩個出音孔。在管身左端至吹孔的一段笛腔內,距吹孔0.5左右處堵有笛塞。
演奏時,管身橫置。因管長不一而音高和音域也各不相同。以筒音C1的乃依為例,音域C1—d3,有兩個八度零一個音,並可轉D、G、bB等調。音色清脆、嘹亮而高亢。乃依演奏很有特點:運氣較重,口風較緊,音量大小對比強烈,能較好地表現出維吾爾、烏孜別克和塔吉克等族音樂的風格。多運用顫音、上滑音、下滑音、單倚音和複倚音等演奏技巧。常用於獨奏、民間器樂合奏或為民歌、舞蹈伴奏,在樂隊中占有重要位置。獨奏曲有《雪海運肥忙》、《慶豐收》和《牧羊曲》等。著名演奏家有依明·艾則孜等。
20世紀50年代,漢族使用的竹笛逐漸流傳到新疆各地,為維吾爾、烏孜別克和塔吉克等族人民所喜愛,常用的多為梆笛。吹奏時,不用笛膜,將膜孔完全封閉,音色與乃依惟妙惟肖。
橫笛
橫笛,是朝鮮族邊棱氣鳴樂器。朝鮮語稱則傣。流行於遼寧、吉林、黑龍江等省,尤以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最為盛行。古代的橫笛,又稱大鹹,是用長短不同的竹子製成的,長者稱大笭,中者稱中笭,小者稱小笭。又通稱三竹。朝鮮三國時期(高句麗,公元1世紀—668年;百濟,公元1世紀—663年;新羅,公元1世紀—918年),是宮廷三大樂部(唐樂、雅樂、鄉樂)中鄉樂的主要吹奏樂器之一,並在民間廣泛流傳。張政(火良)等著《五千年來中朝友好關係》中有:“新羅的主要樂器,是三竹,……三竹是大笭、中笭、小笭三種竹笛,是新羅仿中國的製作。”長期以來,民間較難見到中笭和小笭。現在朝鮮族的橫笛,當是民間流傳的大笭之遺製。
傳統的橫笛,用兩節竹管套接而成,管身全長70厘米左右,管身上開有一個吹孔、一個膜孔(有的無膜孔)、六個按音孔。開孔均呈橢圓形,較一般笛子的音孔稍大,孔長2厘米。用蘆葦內膜為笛膜,貼於膜孔上,使低音深厚、中音堅實、高音圓潤。多為bB調,可奏五聲音階。筒音加超吹,音域C1—g3。
演奏時,笛身橫置,右手按一至三孔,左手按四至六孔。頭部左右晃動,增其表現力。有顫音、滑音、頓音和晃奏等技巧。用於合奏或歌舞伴奏。每逢春耕插秧、秋收或娛樂等場合,常和杖鼓、筒簫、短簫等朝鮮族樂器一起演奏。
高音橫笛
高音橫笛,朝鮮族新型邊棱氣鳴樂器。20世紀50年代後期,在橫笛基礎上改革而成,與其同時改革製成的還有中音橫笛和低音橫笛。流行於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等朝鮮族聚居地區。
高音橫笛的管身,由兩節檀木、尼龍管或玻璃鋼管套接而成。全長42.8厘米。上管長17.6厘米、下管長25.2厘米。兩管用銅製插口套接,以調節吹孔與按音孔的距離,這種經過改革的高音橫笛,可在不同的氣候條件下,用微調管長來保證音準。管身上設一個橢圓形吹孔,十五個鍵孔。采用十二平均律排列。音域由c1擴大到e4,並適於轉調。
演奏時,管身橫置,左手拇指控製內側三個鍵孔,食、中、無名、小指控製上管鍵孔;右手食、中、無名、小指控製下管鍵孔。吹奏中常晃動頭部和肩部,並控製運氣方法,以便奏出各種顫音。演奏技巧複雜,表現力極為豐富。音色明亮、高亢。常用於獨奏、器樂合奏或為歌舞伴奏。
〔中音橫笛〕形製同高音橫笛,兩管套接而成。全長54.4厘米。上管長25.7厘米,管徑2厘米,設有一個橢圓形吹孔,孔寬1.5厘米。下管長28.7厘米,管徑2.5厘米。管身設有十三個鍵孔。多為F或G調。音域c1—a3(bB=1)。音色柔和、圓潤。用於獨奏、合奏或伴奏。
〔低音橫笛〕形製同高音橫笛。管身全長74.7厘米,上管長34厘米、下管長40.7厘米。管身設橢圓形吹孔和十五個鍵孔。音高比高音橫笛低一個八度,多為bB調。音色低沉、渾厚。常用於合奏或伴奏。
短簫
短簫,朝鮮族邊棱氣鳴樂器,朝鮮語稱單掃。流行於遼寧、吉林、黑龍江等省,尤以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最為盛行。
曆史久遠,早在公元1世紀至10世紀初的朝鮮三國時期,短簫就已成為宮廷音樂中“鄉部”樂的主要樂器之一。兩千年來,在民間一直流傳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