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學習的簡單方法(1 / 3)

自我學習的簡單方法

一、如何科學利用時間

宇宙間,一切存在的基本形式是空間和時間。馬克思說:“無論是個人,無論是社會,其發展、需求和活動的全麵性,都是由節約時間來決定的。”人要成才必須學會運籌時間。馬克思主義認為,“利用時間是一個極其高級的規律”。

1.在頭腦最清晰的時間,幹最重要的事。人的生物鍾有不同之處。有人晚間頭腦清晰,有人早晨思如泉湧。要根據自己的特點,安排學習與工作。

2.珍惜青春。人們把時間的寶貴喻為“寸金難買寸光陰”。如果這個比喻是恰當的,那麼,青春時期的時間,就應該以“金鋼石”來標價。曆史上,不少大有作為的人,青年時期就為人類作出了貢獻。據統計,早熟科學家,即青年時期就做出創造性成就的科學家,比一般科學家每人平均一生多做1.6項貢獻。

3.學習要有計劃。沒有計劃的人,最容易放走時間。訂計劃,要與成才相聯係,不能隻顧眼前。比如,學習外文,從小打好基礎。這個時期不抓緊,日後要費很大的工夫。

4.時間安排要保持彈性。彈性存在於宇宙萬物萬事之間。學習、工作都應保持時間上的彈性,以防精力的疲倦和效率的降低。有的科學家因為長時期專心於工作,以至於對工作產生“厭惡症”。學習可以與休息、娛樂、體育鍛煉相間隔,也可以在學習內容上加以輪換。這樣,大腦皮層細胞,就可以得到休息。實踐證明,很多科學思路和新的發現、發明,都是在長期苦苦思索後的一瞬間湧現的。

5.檢查時間是怎樣花費的。我們平時對經費、物資經常檢查是怎樣花費的,但對比這更寶貴的時間卻太大方了。要有嚴格的時間觀念,要檢查時間是怎樣花費的,就容易堵塞漏洞。

6.不要小看一小段時間。用分鍾來計算時間的人,比用小時計算時間的人,時間多六十倍。集腋可以成裘。抓緊零星時間,可以做不少事。

7.就抓住今天。昨天已經過去,明天還沒有把握,最有把握的還是今天。一個今天等於兩個明天。把計劃永遠訂在明天的人,往往落空。而“沿著等一等之街前進,一定會走進‘永不’之室”。

二、講究用腦藝術

人為萬物之靈。人的思維是世界上是美的花朵。人才之所以成為人才,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他掌握了用腦藝術,雖然有的自覺,有的還不那麼自覺。

據有的專家認為,現在,人類對大腦潛能的開發,不過十分之一。

講究用腦藝術,是開發大腦潛能,提高用腦效率所必需的。

用腦藝術可分為:用腦時間的藝術、用腦方法的藝術和創造性思維的藝術。

1.用腦時間藝術。人體內有生物鍾存在。大腦皮層的機能狀態也是按照一定的節律變化的。有的醫學家發現一般人的大腦皮層機能在一天之中,出現兩次能力高峰,一在上午九點到下午一點;一在下午四點到六點。

有的學者,還依據人們不同時間的學習、工作習慣,將人們分為“貓頭鷹型”與“百靈鳥型”。貓頭鷹型的人,夜間腦細胞興奮,工作效率高;百靈鳥型的人,早晨腦細胞興奮,工作效率高。多數人屬於“混合型”,沒有明顯的早晚差別,具有上述兩個思維效率高峰。

還有的研究者發現,就長期記憶而論,多數人的最佳記憶時間是在傍晚六至七點。而短期記憶,則從早晨到夜晚,越來越不好,似乎與腦細胞的疲勞度有關。

家長可以依據這些發現,看一看你的孩子是屬於哪些類型的,逐漸養成他按生物鍾調節學習、工作時間的習慣。

2.用腦方法藝術。用進廢退是生物體內的普遍規律。一種偏見是,常用腦子的人,壽命短,其實不然。有人對十六世紀以來歐美四百多名偉人進行統計,發現壽命最長的是發明家,平均活七十九歲;有人對五百名天才人物進行統計,發現他們的平均壽命比同時代一般人的平均壽命延長十四年。

多思索,動腦筋,常運動,與朋友談話,都可以給大腦以信息刺激,有利於大腦血液流通。當然,所謂多思索,也不是長期把頭腦負擔加得重重的,而是愛動腦筋的意思。

國外學者通過對大腦左右兩半球的研究,指出:大腦左半球的功能是理性的、線性的、語言的;右半球是經驗的、機械整體性的、非語言的。由此,他提出,高效率的用腦應包括兩半球的學習在內,學校教學也應把抽象的概念與個人的生活經驗結合起來,這樣才有利於學習者的記憶。

三、培養自己的自學能力

自學能力是人才走向成功的一項重要能力。因為,老師、家長總不能指導、幫助學生一輩子。缺乏自學能力的人,很難在一個知識領域裏獲得深造。根據現代科學“一個人在校學習僅獲得一生所需知識百分之十”的觀點,自學能力的重要性就突出了。在當前升學人數有限的情況下,重視和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更加具有重要的意義。

怎樣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呢?

首先要幫助學生打破對“升學成才”的迷信。學校教育固然為人才的成長提供了優越的條件,但人才並非都是從學校出來的。自古以來,沿著自學之路成才的人很多,自學成才的道路是寬廣的。

第二,要教育學生重視基礎知識的學習,循序漸進,不要好高騖遠。自學,特別是小學生的自學,應該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一步一步都走紮實。倘若從小養成不紮實的習慣,學什麼東西都馬馬虎虎,圖快而不求甚解,那就不僅達不到自學的目的,而且對今後的成長也是不利的。

第三,要幫助學生找準自學方向。在校讀書的學生,主要是為學好校內課程而進行自學,增加知識的廣度和深度;有的學生,說是自學,可是書讀得太雜,今天攻外語,後天學美術,再過幾天又學起了木工,這樣缺乏方向的自學,往往形成自流,帶有很大的盲目性。

第四,學會製定自學計劃。沒有計劃的自學,一般成效不明顯。尤其是中、小學生,自製力較差,如若沒有自學計劃的製約,容易自流。應定一個計劃,爭取按時完成。當然,定計劃,要留有餘地,不要不切實際。不切實際的計劃,難以落實,又容易泄氣。

計劃可分長短兩種。長可長到一年、兩年;短可短到一天,即日計劃,時刻表。落實計劃,貴在抓住今天。

第五,學會選擇必要參考書。自學,除去自己刻苦勤奮學習外,還需要其它一些附帶條件。例如,必要的參考書。參考書不可亂買,要高低適中,找適合自己閱讀自學的書買。除去這樣的書外,還需要一些工具書。工具書主要指字典、詞典、辭海以及各種不同的工具性讀物。工具書是不開口的老師,一般閱讀上的障礙,均可幫助掃除。

此外,如有書籍解決不了的問題,可以找離家不太遠的有學問的人輔導。要善於求師,向一切有知識的人求教。杜甫有詩“轉益多師是汝師”,多向各種各樣的“聞道在先”的人請教,知識就會多起來。附近沒有這樣的人,還可以通過通信方式求師。

第六,要持之以恒。常言說,苟有誌,何必廢寢忘食;最無益,莫過一曝十寒。自學,最怕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因為沒有老師、家長從旁嚴格要求,加之自學又比較困難,自學者半路退下來的屢見不鮮。因此,要“以韌性的戰鬥”來對待自學十分必要。

自學中有順境,也有困境。順境中,容易疏忽大意;困境中,又容易沮喪灰心。遇到困難時,要樹立遠大的革命理想,向革命前輩學習,向為祖國做出貢獻的科學家、文學家、藝術家學習,以堅持不懈的努力,排除困難,爭取勝利。

自學最重要的是要有誌氣,因此,立誌是件大事。要學習一些曆史上、現實中為了求真知、為了為人民謀利益而刻苦自學的著名人物的事跡,激勵自己的誌氣。有了這一條,其它各條就都比較容易做到了。

四要培養自己的創新能力

齊白石的國畫是畫得很好的。他對他的崇拜者說:“學我者生,似我者死。”

李白的詩是很有名的。有一次,他登上黃鶴樓,為天光水色所感動,提筆在手,準備寫詩,抬頭看到崔顥的《黃鶴樓》詩已題於壁上,不禁垂手歎道:“眼前有景吟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崔顥的詩寫得很好,他難以超過了。

著名雕塑藝術家羅丹說:“拙劣的藝術家永遠戴別人的眼鏡。”

美國科學史權威薩爾頓說:“科學總是革命的和非正統的;這是它的本性,隻有科學在睡大覺時才不如此。”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創新”是一切人才所追求的目標。沒有創新,就沒有人才;沒有創新,就沒有人類文明的發展和曆史的進步。我們都應該注意培養自己的創新能力,爭取使之將來能夠在建設社會主義祖國的勞動中,創造更多的新成果、新紀錄。

要培養自己的創新能力,要做到:

1.做好創新的知識積累準備。人之初,是繼承前人的知識,是重複學習。也就是走完前人走過的求知道路,達到前人的已達水平。這一點,是創新的前提。雖然知識越多,並不一定創新越多,但是,卻為創新提供了更為有利的條件。無論從事科學工作還是藝術工作、技術工作,都需要對舊有水平、舊有規範的突破。如果對前人的知識(以及技能)尚未繼承,就想有突破性的“奇跡”出現,那是不可能的,有的還會被“無知”引向歪門邪道。因此一定要學好基礎知識,打好創新的根基。根基不牢,往往後悔莫及。

2.要有一定的獨立性、自由度。自古以來,封建主義的君臣父子倫理思想,深入到很多社會細胞。在我們今天的社會裏,聽父母的話,一般是對的,但強調過分,有言必聽,會使學生的頭腦裏產生一種“意識定勢”,或叫“思維定勢”——想問題,按照一個固定的思路,辦事情,總是在一個框框裏進行,不敢越雷池一步。這種孩子,最難有創新意識,又從何談創新行動?有的專家認為,中、小學生的獨立思考、勇於探索的品格是值得讚賞的,它有利於提高創新能力,而依賴性、盲目服從、膽怯、過度謙虛,不利於創新能力的發展。因此主張在教育中,鼓勵孩子發表自己的意見,對事物發表自己的評論。

3.培養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能提出問題,說明學生在動腦筋,能進行積極思維。提問題往往是學生生來就具備的特性。今天問這,明天問那,這是一種可貴的探索求知精神,是創新的萌芽。愛因斯坦在回答他為什麼可以做出創造時說:“我沒有什麼特別的才能,不過喜歡尋根刨底地追究問題罷了。”巴爾紮克指出:“打開一切科學的鑰匙都毫無異議地是問號;我們大部分的偉大發現都應歸功於如何?”根據愛因斯坦的分析,創新的機製是:由於知識的繼承性,人們的頭腦裏都會形成一個比較固定的概念世界。而當某一經驗與這個概念世界發生衝突時,驚奇開始發生,問題開始出現。這時,如果這個“驚奇”以及由驚奇產生的問題反作用於思維世界,那麼便形成擺脫“驚奇”、消除疑問的願望,這就是創新的渴望。驚奇擺脫了,思維世界又向前邁進一步:創造的花朵開放了。由此可看出“提出問題”對創新的重大前提作用。

4.要學會多思路回答問題。比如:兩隻黑球,一隻是木頭做的,一隻是鐵做的,問用什麼方法可把兩隻球區別開。有的可能會說,把它們扔進水桶裏,漂著的,是木球;有的學生可能說,用根小棒敲一敲,聲音清脆的是鐵球;有的學生可能說,把它們扔進火裏,一燒冒煙的,就是木球,不過這樣就把木球燒壞了;有的學生可能說,用塊磁鐵一試就行,能吸引上的,就是鐵球。這時,你還可再想一想:還有簡單的辦法嗎?實際是有的,用手一掂,輕的就是木球,不僅是自然常識問題,還包括社會常識問題,生活娛樂問題,總之是找一些多答案的問題,多思路解決問題。讀書學習的目的,並不在於得個好分數,而在於鍛煉一副好頭腦,提高智力,成為對國家有用之才。應該用這樣的目的來要求自己。

5.要學會一些科學的創新方法。深化知識可以創新,綜合知識可以創新,這是從大的方麵來講的。具體說來,各行各業,方法不同,各有千秋。比如,在科學上有一種極端化求知法。就是,設法走到某事物的極端,觀察它有無特殊現象,然後進行研究。這是因為,在常態下,人們看到的都是盡人皆知的事物特點,而到了非常態,有些事物才能表現出它們特有的規律。對這種創新方法,弗蘭西斯培根解釋道:“正如在社會中,每一個人的能力總是最容易在動蕩的情況下而不是在其它情況下發揮出來,所以同樣隱蔽在自然中的事情,隻是在技術的挑釁下,而不是在任其自行遊蕩下,才會暴露出來。”當然,這需要采用新的技術和實驗手段。

6.要學會掌握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辯證唯物主義的世界觀認為,人類對真理的認識是沒有窮盡的。也就是說,創新的天地是廣闊無際的。這對鼓勵創新精神,是一理論依據。此外,在創新過程中,循著唯物主義的認識路線前進,有利於取得更好的成果;循著唯心主義的認識路線前進,有利於取得更好的成果;循著唯心主義的認識路線前進,可能真理會從鼻子下麵溜過。曆史已經多次證明了這一點。

創新能力,是人類各種能力中高層次的能力,是一個比較複雜的問題。現代科學中的腦生理科學、創造工程、行為科學等都在研究如何提高人的創新力以及創新過程中的內在機製問題。建議家長們留意這些學科的發展。

五、學會掌握求知的規律

知識的大海浩瀚無際。每個父母都盼望孩子盡快成才。可是,您知道求知的規律都有哪些嗎?

這裏,將為您介紹四條:(一)循序而進律;(二)學思結合律;(三)薄厚互轉律;(四)過飽結晶律。當然,求知的規律並不止這些,但是這都是在您輔導孩子學習時應該知道,並應該讓孩子掌握的。

第一、求知規律之一:循序而進律

唯物主義認為,人們的認識,是一個過程,不論對自然界,對人類社會,還是對人本身,都是一步步由低級到高級、由淺入深、由片麵到更多的方麵的。青少年求知學習,同樣應該遵循這樣的規律:由淺入深,循序而進。

“序”,有三個方麵的含義。一個是自然界、人類社會、人本身的發展是有序的;二是反映這三個方麵科學規律的教科書,也是有序的;三是做為繼承知識的主體,青少年學生也需循序而進。違反了這條規律,就達不到預期的求知效果。

第一個“序”是一個漫長的發展過程。第二個“序”是一個不斷完善化、科學化並日益符合人們認識規律的過程。第三個“序”包含“由淺入深”、“由少到多”、“由低級到高級”、“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等多種序列性。這種序列性,是時間順序與邏輯順序的統一。

具體到學習某門學科,有縱的序列與橫的序列。循縱序列前進而求其通;循橫序列前進而求其博。縱橫結合方能得其專。

這是關心子女成才的父母應該教給孩子掌握的第一個求知規律。

違背了這條求知規律的人,常常受到懲罰:欲速而不達。如果中間出現“夾生飯”,反而不利於學習的深入。

需要加以說明的是:循序而進,並不是完全按照曆史的發展過程、知識的發展過程來學習。那樣的話,知識的繼承期將大大延長。在抓住知識的內在聯係的基礎上,將知識加以科學的濃縮、精化是教育工作者的責任。如此做的目的,在於使求知者比較容易地沿著台階,一步一步地走進科學的大門。

第二、求知規律之二:學思結合律

中國古代教育家孔子指出:“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意思是說,從見聞中得來的感性知識,如果不思考,就會茫然無所得;如若整天動腦筋思考問題,而不動員接觸新事物,那麼,就會危險啦。孔子強調的學思並重、學思結合的治學思想是一條重要的求知規律。

用現代語言來講,學就是接收和儲存信息;思就是判斷、處理信息。前者為後者的基礎,後者為前者的發展;二者的相互轉換,猶如一個沒有止境上升的螺旋,使求學者一步步提高。

學思結合的求知規律是與死記硬背的讀書學習相對立的。死記硬背,就是隻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這樣的學習方法不改變,勢必受到求知規律的懲罰——外在的知識不能化為自己的,不會運用。因為死記硬背舍棄了“思”這一將知識融會貫通的重要過程。

學思結合的求知規律是與唯心主義的思維方法相對立的。不接觸實際,不了解客觀世界的新情況、新經驗、新問題,隻憑主觀想象來研究問題沒有一個能獲得真知的。

曆史上,為人類做出貢獻的人,都是學思結合律自覺、不自覺的運用者。靠“學”,他們繼承、吸收了大量知識,靠“思”,他們把這些知識變成了自己的精神財富,並做出了新的創造。關心子女成長的父母要幫助孩子掌握這一求知規律,學要勤奮,思要刻苦,勇敢攀登世界科學文化高峰的闖將。

第三、求知規律之三:薄厚互轉律

這個規律是中國著名數學家華羅庚教授總結的。

華羅庚說:“學習基礎知識要掌握‘由薄到厚’,再‘由厚到薄’的規律。”

“由薄到厚”的意思是:在學習過程中,每一個概念都要弄清楚,每一條定理都要搞清其已知條件、結論以及在證明中涉及到的別的概念和結論。為此,需加注釋,需看參考書,需做一定數量的習題。這樣,實際接觸到的材料就比原來學習的內容多得多了。

“由厚到薄”的意思是:在學習過程中,經過一番認真的消化、吸收,隻要真正下了功夫,抓住了主要的、本質的東西,就會感到真正要記的東西不多了。原先很厚的一本書,到這時候,好象變得相當薄了。這是什麼道理呢?因為理解了,會運用了。

善讀書則書變薄。這裏的“善”,主要是指要善於提煉書的精華,掌握知識的內在規律。精華、規律總是沒有許多的;相反,如果不善於讀書,隻會覺得越學東西越多,頭腦負擔越重。這樣的人,不能駕駛知識,隻能被知識壓得透不過氣來。

“由薄到厚”與“由厚到薄”是相輔相成的。沒有第一步就沒有第二步;沒有第二步,第一步就不能上升到更高的階段。由第一步到第二步的關鍵在於:學會分析、歸納,領會基本原理,把握住最本質性的東西。如果說“由薄到厚”主要是量的變化,那麼“由厚到薄”就是質的飛躍。

第四、求知規律之四:過飽結晶律

學過中學化學的同學都會知道:一種溶液,隻有在達到過飽和狀況的條件下,才能析出結晶。求知過程,也有類似的規津:隻有付出相當大的努力,才能取得一定的成果。俗話說,功到自然成,講的就是這個道理。

在求知過程中,有的人常常迷信“天才”,以為有天才的人,不用花多少時間,不用付出多少心血,就能取得非凡的成就。其實,這是對天才人物的一種誤解。魯迅就曾經說過:他沒有什麼天才,他不過是把別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了。

著名科學發明家愛迪生有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九十八的勤奮,加百分之二的靈感。百分之九十八的勤奮是辛勤勞動的過程;百分之二的靈感呢?靈感同樣來自辛勤的勞動。不同之處在於,它是一種由辛勤勞動、長期積累而產生的“升華”現象。有的人隻看到“升華”現象的一瞬間,而沒有看到在它出現之前的辛勤勞動,由此產生了對靈感的誤解,希求“靈感仙子”也能光臨到他的頭上而不付出代價,這是不切實際的幻想。周恩來同誌在論述文藝創作過程時講過:“長期積累,偶然得之”。每一個想為人民多做貢獻的人,都應該遵循這樣的規律,先讓自己的知識溶液的濃度逐漸升高,過飽才會結晶。

當然,“過飽”不是一味死讀書,而是包括:(一)長期刻苦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二)頭腦靈活,善於創造性想象;(三)精力集中而又有緊張中的一馳。這樣,光彩奪目的“晶體”才有望閃爍於你的麵前。

六、要講究讀書方法

第一、適於中、小學生掌握的幾種讀書方法

十九世紀俄國偉大的思想家赫爾岑曾經這樣評價人類文明的結晶——書,他說:“書——這是這一代對另一代的精神上的遺訓,這是行將就木的老人對剛剛開始生活的青年人的忠告,這是行將去休息的站崗人對未來接替他的站崗人的命令。人類的生活,會在書本上有條不紊地留下印記:種族、人群、國家消失了,而書卻留存下去。書是和人類一起成長起來的,一切震撼智慧的學說,一切打動心靈的熱情都在書裏結晶成形;在書本中記述了人類狂激生活的宏大規模的自白,記述了叫作世界史的宏偉自傳。”

但是,要把書上記載的知識變成頭腦中的知識,就要讀書。“非學無以廣才”,不好好讀書學習是增長不了才能的。下麵介紹幾種適於孩子掌握的讀書方法。

第二、讀書方法之一:帶題求解法

帶題求解,是聯係實際讀書學習的方法。讀書,與做其它工作一樣,除讀少數娛樂性質的書之外,一般都應帶有一定的目的,帶著你正思考、學習的課題去讀。帶什麼課題呢?這要看你的具體情況。可以是為了豐富在校所學知識的內容;可以是業餘愛好的專題;可以是你正在攻關的難題。總之,要經常想著,最近一個時期,我應該對準哪個題目去求解。這樣想了,就等於給自己的思想安了一個鑽頭,平時不會無所事事,讀起書來,就會對書中凡涉及到自己所帶課題的內容特別留意,從各個不同角度發現所讀內容對你有價值的東西。梁啟超的一個先輩曾經對他說:“不會讀書,書麵是平的;會讀書,字句都浮起來了。”這是為什麼呢?道理就在讀書的人有帶題求解的,有泛泛而讀的。俗話說:“找什麼,才能找到什麼。”讀書時,你總想著你那個題,一旦遇到有助你解題的內容,大腦就會興奮起來,連書上的字也就凸起來、浮起來。

帶題求解不是隻讀一種書,一部書,而是多種書,多部書。可以是文藝的、科學的、新聞的、經濟的、政治的,乃至各種報刊雜誌。從不同角度受到啟發,思想才會活躍,知識才能豐富。

當然,隨著學習的深入,所帶課題是逐步由低層次向高層次進層的。

第三、讀書方法之二:八麵受敵法

《東坡文談錄》記載著宋代著名文學家蘇東坡的讀書方法。這是東坡先生在給一個名叫王庫的人介紹讀書方法時談到的,他說的意思是:年輕人讀書學習,要把每本書讀上好幾遍。讀內容豐富的書,就象鑽進大海一般,奇珍異物什麼都有。但是一個人因精力所限,不可能把什麼東西都打撈到手,隻不過能得到自己希望得到的一些罷了。所以,我希望讀書之人,每次讀書,隻集中注意一個問題。比如,你想研究曆代興亡治亂和聖賢的影響,那你就可以隻集中注意這個問題,不要再想別的什麼問題。如果想考究事跡、文物,按同樣的辦法,你再去讀它一遍。其它問題,也是如此。這樣讀書,看起來有點笨,但學成之後,各方麵都經得住考驗,與泛泛而讀的人,收獲是大不一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