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頓對於同一個問題有大量的論述。《憂鬱的剖析》這本書的深刻思想也集中體現在該書的這段結束語中。伯頓在該書的最後部分說:“你千萬要記住這一條——萬萬不可向懶惰和孤獨、寂寞讓步,你必然切實地遵循這一原則,元論何時何地也不要違背這一原則,隻有遵循這一原則,你的身心才有寄托和依歸,你才會得到幸福和快樂;違背了這一原則,你就會跌入萬劫不複深淵。這是必然的結果、絕對的律令。記住這一條:千萬不可懶惰,萬萬不可精神抑鬱。”
懶惰這個惡魔總是在黑夜中出現,它直視那些頭腦中長滿了這些“思想雜草”的懦夫,並時時折磨他們、戲弄他們:
“正義之神正是派遣這些惡魔來折磨那些懶惰、無所事事的人。”
真正的幸福決不會光顧那些精神麻木、四體不勤的人們,幸福隻在辛勤的勞動和晶瑩的汗水中。懶惰,隻有懶惰才會使人們精神沮喪、萬念俱灰;勞動,也隻有勞動才能創造生活,給人們帶來幸福和歡樂。任何人隻要勞動,就必然要耗費體力和精力,勞動也可能會使人們精疲力竭,但它絕對不會像懶惰一樣使人精神空虛、精神沮喪、萬念俱灰。
一位智者認為勞動是治療人們身心病症的最好藥物。馬歇爾·霍爾博士認為:“沒有什麼比無所事事、空虛無聊更為有害的了。”一位大主教認為:“一個人的身心就像磨盤一樣,如果把麥子放進去,它會把麥子磨成麵粉,如果你不把麥子放進去,磨盤雖然也在照常運轉,卻不可能磨出麵粉來,”
那些遊手好閑、不肯吃苦耐勞的人總是有各種漂亮的借口,他們不願意好好地工作、勞動,卻常常會想出各種主意和理由來為自己辯解。確實,一心想擁有某種東西,卻害怕或不敢或不願意付出相應的勞動,這是懦夫的表現。無論多麼美好的東西,人們隻有付出相應的勞動和汗水,才能懂得這美好的東西是多麼地來之不易,因而愈加珍惜它,人們才能從這種“擁有”中享受到快樂和幸福,這是一條萬古不易的原則。即使是一份悠閑,如果不是通過自己的努力而得來的,這份悠閑也就並不甜美。不是用自己勞動和汗水換來的東西,你就沒有為它付出代價,你就不配享用它。
在現實社會生活中,元論一個人處在什麼樣的社會階層,他具有什麼樣的地位和身份,他都必須或者說有義務去努力勞動。無論是窮人還是富人、達官顯要還是普通市民都必須各司其職,各盡其力,各盡所能,為社會做出自己的應盡的貢獻。但有些人卻偏偏會這樣去做——白吃白喝一輩子,從來沒有為社會做出自己的貢獻。
懶惰、無所事事從來就不是一種榮耀,更不應該成為一種特權。盡管在這個社會上有許多卑鄙的小人極滿足於白吃白喝,並以大肆揮霍、浪費為榮,但那些稍有頭腦、有抱負、有良知的人們毫無疑問會鄙夷他們。這些墮落的貴族與他們自己享有的尊貴榮譽完全不相符合,他們早已成了行屍走肉,已經不具有良知和人性了。
對絕大多數人而言,惰性是人性中最大的弱點,也是不能成就事業的關鍵因素。因此,我們的忠告是:切忌染上惰性。
所謂惰性,就是你不願意或者無法按照自己的意願進行活動的一種精神狀態,是人對生活中的一些消極情緒的反應。當一個人對著你破口大罵時,你難道應該對之開心一笑嗎?因此,你不願放棄自己的這些不良情緒。但是,如果這些情緒會使你產生惰性,你就應當摒棄他們。
克服惰性的方法之一是學會在現時中生活。請注意,這裏使用的不是“現實”而是“現時”一詞,它更加強調的是“現在”這一時間概念,現時生活是你真正生活的關鍵所在。細想一下,除了“現在”,我們永遠不能生活在任何其他時刻,你所能把握的隻有現在的時光,其實未來也隻不過是一種即將到來的“現在”。有一點可以肯定:在未來到來之前,你是無法生活於未來之中的。
我知道,你會羨慕羅文的成功,但假如你並不知道羅文何以成功,那麼你同樣會令人可笑的。為什麼?因為羅文的品質之一就在於力戒懶惰,力戒無所事事。在所有成功者的身上,敬業、認真、專心才是他們的榮耀,你能不能做到這一點呢?這是非常關鍵的!
在此,我希望你在自己的日記本上寫上這樣幾個大字:
懶惰是一種毒藥,讓它見鬼吧,明天我的身上會灑滿喜悅的陽光!
——馬爾·基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