糊塗學修煉智慧
糊塗∶人生的一種大智慧
大勇若怯,大智如愚。
——蘇軾
一、大智若愚,人生難得一糊塗
人生在世,難得糊塗。何謂“糊塗”,則是見仁見智,各有所悟。修身齊家,為人處世,精明練達者固然不乏其人,但是芸芸眾生何嚐是時時分明,事事清楚?在“聰明”時常見偏促,在“糊塗”處卻顯圓融。這便是人生的辯證法!
有了糊塗學這種大智慧,你才突然頓悟,參透人生,超越生命,不以生為樂,不以死為悲,天地悠悠,順其自然,心靈得以騰空。
1.糊塗,安身立命的法寶
人世間的人情冷暖是變化無常的,人生的道路是崎嶇不平的。因此,當你遇到困難走不通時,必須明白退一步的為人之道;當你在事業上一帆風順時,一定要有謙讓三分的胸襟和美德。
為人處世必須學會謙恭、禮讓,不能處處都想戰勝,不能事事都要露一手,難行的地方退一步或許會海闊天空。人生得意的時候,也應該把功勞讓與別人一些,不要居功自傲,不能得意忘形。何況人類的感情無比複雜,人心的變化也是奧妙無窮,今天認為是美的東西,明天就有可能認為是醜;今天認為是可愛的東西,明天就有可能是可恨。所謂人情冷暖、世態炎涼,也就是“人情反複,世路崎嶇”的道理。當年韓信微賤時曾深深體會到此中的辛酸。尤其世路多險阻,人生到處都有陷阱。這就要培養高度的謙讓美德,遇到行不通的事不要勉強去做。換句話說,人生之路有高有低,有曲折有平坦。當你遇到挫折時,必須鼓足勇氣繼續奮鬥;當你事業飛黃騰達時,不要忘記救助那些窮苦的人。因為這樣可以為你自己消除很多禍患於未然。這樣,知退一步之法,明讓三分之功,不僅是一種謙說美德,而且也是一種安身立命的善措。
所以糊塗是一門學問,糊塗則能保身、立身。老子的哲學包括“功成身退”的思想。他說:“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這段話的含義是:過分自滿,不如適可而止;鋒芒太露,勢難保持長處;金玉滿堂,往往無法永遠擁有,富貴而驕奢,必定自取滅亡。而功成名就,激流勇退,將一切名利都拋開,這樣才合乎自然法則。
有人把明哲保身和但求無過聯係在一塊,其實是不正確的。前者是一種積極而充滿智慧的處世方式,後者則是一種被動的消極之舉,二者乃是本質的區別。明哲保身的人可以像張良那樣急流勇退,從而保全自身;但求無過的人隻能處處受別人的左右,從而不但喪失自己的個性,而且也不會獲得事業的成功。明哲保身是智慧人生,而但求無過則是愚蠢之極。
對於誌士來講,頭可以斷,但絕不能改變堅貞的節操。這是唐初一代名臣魏征的心聲,也是其為政作風的寫照。在他看來,誌士仁人的氣節是最為重要的,寧可舍其性命,也不能失去大節。所以,他敢於犯顏直諫,前後二百餘事,為“貞觀之治”立下了汗馬功勞。如魏征上諫言阻止太宗停聘宮女,乃至太宗懼魏征,玩放鷂鳥死在懷中等軼事,傳為千秋美談。“寧為玉碎,不為瓦全”,多少仁人誌士正是這樣在糊塗中立身,糊塗而不失氣節。
中國古代的道家和儒家都主張“大智若愚”,而且要“守愚”。《論語·為政》中講孔子的弟子顏回會“守愚”,深得其師的喜愛。他表麵上唯唯諾諾,迷迷糊糊,其實他在用心勁,所以課後他總能把先生的教導清楚而有條理的講出來。可見若愚並非真愚,大智若愚的人給人的印象是:虛懷若穀,寬厚敦和,不露鋒芒,甚至有點木訥。其實在“若愚”的背後,隱含的是真正的大智慧大聰明。
現實人生確實有許多事不能太認真,太較勁。特別涉及到人際關係,錯綜複雜,盤根錯節。太認真,不是扯著胳臂,就是動了筋骨,越搞越複雜,越攪越亂乎。順其自然,裝一次糊塗,不喪失原則和人格;或為了公眾為了長遠,哪怕暫時忍一忍,受點委屈,也值得,心中有數(樹),就不是荒山。有時候,事情逼到那個份上,就玩一次智慧,表麵上給他個“模糊數學”,讓他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也是“難得糊塗”。評職、晉級時,某候選人向你麵授機宜,討你個“民意”,你明知道他不夠格兒,可又不好當麵掃他的興,這時候你怎麼辦?不哼不哈,或嘻嘻哈哈,劃“O”時再較真,不失原則。人格哪,似乎也不失。當事人問到了,坦誠指出他不夠格兒的地方,不問就順其便。“難得糊塗”是既可免去不必要的人事糾紛,又能保持人格純淨的妙方。
“難得糊塗”作為“牢騷氣”,原本就是緣由“不公平”而發的。世道不公,人事不公,待遇不公,要想鏟除種種不公又不可能,或自己無能,那就隻好祭起這麵“糊塗主義”的旗幟,為自己遮蓋起心中的不平。假如能像濟公那樣任人說他瘋,笑他癲,而他本人則毫不介意,照樣酒肉穿腸過,“哪裏有不平哪有我”,專撿達官顯貴“開涮”,專替窮苦人、弱者尋公道,我行我素,自得其樂。這種癲狂,半醒半醉,亦醉亦醒,也不失為一種“糊塗”。這種糊塗真正是“參”透、“悟”透了。所以當你直麵現實,要學笑容可掬的大肚彌勒佛,“笑天下可笑之人,容天下難容之事”,那就會進入一種超然的境界。
2.糊塗,修身養性的大境界
凡是磨練心性提高道德修養的人,必須有木石一樣堅定的意誌,假如羨慕外界的榮華富貴那就會被物欲困惑包圍;凡是一個治理國家服務社會的人,必須有一種宛如行雲流水般的淡泊胸懷,假如有貪戀功名利祿的念頭,就會陷入危機四伏的險地。
孟子道:“養心莫善於寡欲:其為人也寡欲,雖有不存焉寡矣;其為人也多欲,雖有存焉寡矣。”佛典《大智度論》中也說:“哀哉眾生,常為五欲所惱,而求之不已。此五欲者,得之轉劇,如火炙疥。五欲無益,如狗咬炬。五欲增爭,如鳥競肉。五欲燒人,如逆風執炬。五欲害人,如踐惡蛇。五欲無實,如夢所得。五欲不久,如假借須臾。世人愚惑,貪著五欲,至死不舍,為之後世受無量苦。”麵對難填的欲壑,我們應盡量享受已有的,這樣生活就會是真實的,富有質感的,一年三百六十日,日日太陽都是常新的。
欲望的滿足不是滿足,而不是一種自我放逐,欲望會帶來更多更大的欲望。如果我們為欲望所左右,為欲望的不能滿足而受煎熬,那麼人生還有什麼滋味?
一般來說,事業和文章,都會隨著人的死亡而消失,隻有偉大的精神才萬古不朽,至於功名利祿富貴榮華,都會隨著時代的變遷而轉換,忠臣義士的誌節卻會永留人間。可見一個有理想的君子,決不可貪利逐名,去換取隨身銷毀的東西。
“知足者常樂”。這是人們通常說服別人或說服自己,求得心理平衡的道理,也是糊塗修身的原則之一。《老子》也說:“知足之足,常足矣”。大則憂國憂民,感時憂憤;小則憂家憂己,往往都是憂多於喜,要說服別人或說服自己還就得這樣想。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誰不想生活、工作條件好些,精神安逸些?想歸想,未必都能一一滿足,在各種理想、願望,甚至連小小的打算都未能成為現實的時候,你就要學會承認和接受現實,並且不消極、不失望,自己尋找心理平衡。在這裏比較法很管用,即和過去比,和自己比,而不要和高於自己、強於自己的他人比。比方你總覺得你的收獲不如付出多,那你就應該和付出比你更多,獲得比你還少的人比,這樣你心裏就舒服了,當自己的學業經曆長進不大時,你應該想想從前的你還沒有現在這麼有知識,進步不大畢竟有了進步。“知足常樂”多數情況不是指物質條件的獲得、物欲的滿足,不要無限製地追求那些不現實的,得不到的東西。正像盧梭所說的那樣:“人啊,把你的生活限製於你的能力,你就不會再痛苦了。”一切理想都植根於現實這塊肥沃的土壤中。人不可物欲太強烈,有了星星,還想要月亮,有了月亮還想要太陽,乃至於恨不得把整個宇宙都抱在懷裏。不知足就必然貪心,人一貪心就容易生出許多惡行,不顧廉恥,甚至違法亂紀,貪汙受賄,巧取豪奪,最終不但挖了社會牆角,損害他人,也害了自己。“知足者常樂”這個原則在你憂愁煩惱之時,會讓你找到心理平衡,克服種種不切實際的欲望,特別是物欲。安於現狀,知足常樂,但切莫對美好的生活失去信心。
“難得糊塗”,在對待個人功名利祿的問題上不失為一劑良藥。一個人一生的道路是很寬闊的,當官為民,有錢沒錢,其實都一樣可以活得有滋有味,各有各的活法兒。一切都隨時空的轉移,個人的條件為依據。功名利祿不必下力量去追求,官大五品,腹中空空,也是虛有官祿。“芝麻綠豆”一個,身懷絕技,照樣譽滿全球,悠哉快哉!但是,“人是賤坯子”,沒有追求就活得乏味,沒奔頭,還得要追求。功名利祿到手了,“七品”的還想鬧個“六品”,有了“六品”想“五品”,有了“五品”又眼讒“三品”。於是就得巴結,拚命地巴結,隻在“品”級上巴結,結果人品是巴結一級少一品,到頭來累得精疲力竭。仔細品味品味,竟不知道人生是個啥滋味,一輩子不曾享受過真人生,壓根兒也不懂得真人生,“活得真累”!假如在功名利祿之上,持“難得糊塗”的“糊塗主義”,一切順其自然,認認真真地做事,老老實實地做人,得則得,不能得不爭;當得沒得,不急不惱,不該得,得了,也不要,這才叫聰明人,活得輕鬆,悟得透徹。
3.糊塗,齊家治國的大學問
一些人事事都要弄個明白,什麼事都要討個說法,這些人看似聰明,其實智商很低。
因為世間並非任何事都能說清,如家務事就永遠說不清,俗話說:“清官難斷家務事”。
同理,世間並非任何事都有個說法,有個原則,如家庭的事就找不到個說法,就沒有什麼原則!
處理家庭糾紛的最好辦法就是裝糊塗!
對待家庭糾紛的最大原則就是無原則!
這就是治家的糊塗學,這就是糊塗治家的靈丹妙藥!
反之,如不是糊塗治家,而是處處精明,處處講清,這樣的家庭十有八九要破裂。
其實,這正是中國傳統文化之精髓,中庸在家治中的妙用。《禮記》中說:“父子篤,兄弟睦,夫婦和,家之肥也。”說的正是這個道理。
“父母者,人之本也。”司馬遷的這句話說出一個大實話。人來到這個世界上全靠父母,就血緣與生命這兩點來說,兒女對父母是永不可違的,因為不論你成就如何,信仰如何,你是屬於他的孩子,這是不可更改的,你生活於這個世界,你生命的展開與成長是他賦予的,無論你多麼茁壯,多麼偉大。
今天中國的大多數家庭卻還保持著這種傳統,但也有不少家庭已開始被金錢原則所替代。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這個細胞是不能被金錢所支配的。西方的社會中家庭中的支配原則是金錢,筆者認為這樣的問題很多,尤其人老年之後,社會問題很多。人不是動物,人是萬物之靈,人不能成為金錢的奴隸。
糊塗學的治家之道不是不主張勤勞治富,不是不主張家內的責任分工,而是反對金錢原則進入家庭。
必須記住,這個世界上有比金錢更重要的東西:親情。
我們知道,當今社會是一個個性張揚的社會,所以凡人都有個人的利益,都有自己的個性,都有自己的習慣。人與人相處,利益不同便有衝突,或為地位,或為錢財;如若個性不同,一個愛動,一個愛靜,二人也無法調和;習慣上更是如此。
在封建家族關係中,人們崇尚孝悌和睦,尊敬孝子烈婦,希望人人能遵綱循道,相安太平。這就要求治家修身,待人處世講究公正無私。作為家長,不論對內對外,都應杜絕私心,遵循天理,樹立威望,管理族人。
中國家庭生活中的親情原則,是一件好東西,應該繼承。在一個大家庭中若要維持好一個家庭,沒有一種克己、無私的精神是絕對不行的。糊塗學倡導一種克己的治家原則正在於此。
4.糊塗,為人治學的大氣度
有人或許會說:我原本是一個聰明的人,才華超群,辦事有能力,卻硬要我去裝糊塗,做別人不願做的事,世人豈不笑我是傻瓜?我幹嘛違背自我,去裝那份所謂的糊塗,幹別人不願幹的傻事,那不是愚蠢嗎之極?
其實不然,要知道,該裝糊塗的時候不能裝糊塗,該幹別人認為是傻事的時候不幹這樣的傻事,那才是真正的傻瓜!在現實生活中,有些人辜負了自己優越的天賦,是因為他太聰明;輕視埋頭苦幹的人,嘲笑那些想走上成功之路的人才是傻瓜,因為他將自己的聰明才智全用在耍弄小聰明上去了。
為什麼說“處世之士,糊塗為好”?因為這種糊塗,隻是一種表象,隻是一種策略,而非真正的愚蠢。在“糊塗”的背後,隱含的是真正的大智慧大聰明大學問。這種人,隻是在表麵上顯得不知不懂不明白罷了。
真糊塗的人,順時而謀,愚者則逆理而動。
生活在世上,每個人的活法各不相同。麵對同一個客觀環境和自然條件,為什麼有人活得痛苦,有的人活得輕鬆呢?這其中,除了稟賦差異外,就是聰明人懂得調整個人與客觀環境的關係,審時度勢,超然處世,順應自然。智者順時而成功,愚者逆理而失敗。
智者懂得,人生道路曲折多變,有些時候,對事物的發展隻有“順其自然”,“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凡事不可強求。“順其自然”,就是對世間的功名利祿、是非得失看得淡泊,不去執著追求,笑對毀譽,這也不失為一種糊塗。
順任自然,有人認為是一種糊塗,但是,隻要拋棄自己迷亂的思想,置身於聽任佛意支使的境界,就能真正發揮具有自主性的自我,這並非如宿命論所言的聽其自然。
人對待生活,如果能將自己與自然合二為一,順應自然地度過人生,那就必定能達到人生無憂無慮的最高的“糊塗”境界。
糊塗是“道”,道中之取亦糊塗,舍亦糊塗。取,是份內之取,是自然之取,當取則取,舍,是自然之舍,是本份之舍,當舍便舍。
老子說:“對付任何事物,想要收縮他,必先使其擴張;想要削弱他,必先使其堅強;想要廢棄他,必先扶持他;想要奪取他,必先施與他。”
“將欲取之,必先與之”,這種做法表麵上看十分不劃算,是糊塗,其實則是一種高明的策略,如果我們想先給予對方恩惠,以後也許會從對方身上收回幾倍的回報。這種欲擒故縱,欲取先與的做法,在當今的商戰中頗為實用。但是,在為人處世,與他人正常的交往中,這就有失道德。話又說回來,凡事有所得必有所失,眼光若隻盯在一件事物中,就會覺得失多得少。當然,這不是鼓勵大家攻於心計,忍耐下來占大便宜。但是,現實無可回避,既然有各種可供選擇的機遇,為何不選擇最佳的一種?這也不失為一種糊塗了。
在人際關係中,很多東西都是彼此聯係,互相依存。人與人之間不免有些明爭暗奪,有些摩擦,這一切都來源於是吃虧還是占便宜,一切又都結束於是吃虧還是占便宜。
吃虧怎樣?占便宜又怎樣?吃虧了,一來獲得心靈的平靜,二來可獲得道義上的支持,三來是錢財上並不會吃虧,一旦對方醒悟,你的我的自然一清二楚。相反,占便宜的人,心理上永無寧日,讓天下人恥笑,別人的錢財你占有是何滋味?明白了個中道理,吃虧、占便宜也就分得很清楚了。
鄭板橋說:“替別人打算,就是為自己打算。”為人處世,如果適當地讓利給對方,可以避免生怨,少惹災禍,這就是“有福”了,這就是“真糊塗”了。
患得患失,是人生的一大禁忌。現在一般人對於自己的是非得失斤斤計較,瞻前顧後,魚是我想得到的,熊掌也是我想得到的,但是,二者根本不可能兼而得之,顧此必然失彼,結果其內心充滿矛盾與痛苦,得此失彼,自己蒙受損失,不禁怨天尤人。
要知道,得與失是辯證的對立體,二者互為矛盾。當處於得失之間,對得到的東西要加倍珍惜,對失去的東西不要耿耿於懷。是非得失,皆在心外,敞開心扉,真誠對待,不患得患失,方是健康、積極、向上、明智的人生態度。
5.糊塗,求財聚財的黃金法則
俗話說:“無商不奸”,“言商必詐”。這一方麵反映了商品社會的爾虞我詐,險風惡雨,另一方麵也是說商人、經營者需要運用謀略方可取勝,而用謀略往往給人以奸詐的感覺。糊塗學認為求財、發財要講誠信、講和氣,這似乎與謀略背道而馳,其實這是一種高境界的謀略,一種不露琢痕的謀略。
做生意講誠信,也就是講信譽,為了贏得或保護信譽,也許會一時有所虧損,但必定會長久獲益。中國是禮儀之邦,處事講究以和為貴,家和萬事興,人和諸事順。和氣生財意味著大家都獲利,利己也利人,不計較一時、一事之得失,做人第一,賺錢第二。其實,如果做到了誠信、和氣,還愁賺不到錢嗎?一位成功的商人說過一句耐人尋味的話:天資好不如學問好,學問好不如處世好,處事好不如做人好。
誠信、和氣實際是大智若愚的引伸,也是一種賺大錢的韜略和智慧。
真糊塗的商人懂得舍卒保車的妙處。
顧全大局,舍卒保車是一種深遠的謀略,從糊塗的角度來看就是一種以屈求伸、以退為進的策略,是一種寬柔的智慧。古往今來,多少仁人誌士甘願在名上受到玷汙,而成就更大的事業。古人雲:“立名難而壞名易”。好名聲的建立是很難的,而破壞名聲隻在一時一事之中。所以名節上的損失絕非易事,勇於犧牲名節,必定是為了更大的目的。這就是顧全大局。對於這個大局來說,名節就是卒,為了保全大局這個車,舍卒是不可避免的。
做人處事如此,做生意亦如此。在生意場上要做到顧全大局,就必須臨危不亂,關鍵時刻不能患得患失於小益小利,要善於分清眼前利益與長遠利益,能夠舍卒保車,為了更大、更長遠的利益舍棄眼前的利益。在相對小的利益麵前裝糊塗,不動心是每一位渴望大成功的經營者所必備的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