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互聯網電商的高速路(1 / 1)

互聯網電商的高速路

專欄

作者:趙軍

電影上了電商高速,駕馭自媒體營銷,並通過其傳播電影本身的價值觀,這才是應有的題中之義。

電子商務已經成為當下電影市場的產業常態。普通影城目前網上購票的比例大致在50%以上,票房高的一線影城網購比例則可以達到80%以上。之前看到一家大型電商公司的報告寫道:七月份該網站售出的影票占到了整個市場份額的18%!同樣是這家網站,其已經預測到今年底,網購在全國電影市場出票量中的占比將至少達到40%,而選座型購票將占到34%。

對於電影業來說,互聯網的衝擊既有如歇斯底裏的詛咒,也好似敞開懷抱的歡呼,但不可否認的是:它已是這個時代與生俱來的胎記。正因如此,當下的中國電影就有了是否要上互聯網電商這條高速路的話題。

目前不僅是院線和影城的放映業務,電影在發行的第一時間願不願上互聯網預購平台也已經成為能否贏在起跑線的關鍵。可以預想,下一步互聯網公司在電影市場上的競爭應首先是在新片的預購環節。從此入手,互聯網公司將介入整部電影的宣發營銷。他們總是謙虛地說自己不懂電影,但懂電影其實不難,倒是傳統的發行公司要懂互聯網卻不太容易——別說弄懂,跟不跟得上都成問題。在傳統電影產業的上、中、下遊裏,發行公司本來應是最為敏感的,其比製片公司更貼近市場,又比終端環節更了解全局。然而現在的情況卻是院線和影城跟互聯網的接觸更多,因為業務聯係更直接。社會的進步常常是以簡單取代複雜、便利取代繁瑣,由此就應當知道:未來互聯網取代傳統發行勢在必行。

說到底,互聯網隻是一條高速公路,試問一輛車能夠拒絕高速公路嗎?未來傳統的電影業隻有兩個選擇:要麼自身也成為高速路,要麼就得開上互聯網這條高速公路。能夠成為高速路的電影公司是所謂的“互聯網電影公司”或者“互聯網社交影城”。這需要自身“基因”的轉變,畢竟傳統電影企業和互聯網公司做買賣的想法和套路都不一樣。比如前者將每一筆買賣的賺與賠都看得很重,而後者卻更看重未來。

現在很多電影公司其實還不懂真正的互聯網精神:互聯而非獨吃。互聯網時代是專業化公司結盟的時代。要知道專注與兼顧是不一樣的:專注會讓一家很小的公司在短時間內變得強大。相比之下,講得多倒未必做得了,兼顧卻往往無法晝夜兼程、銜枚疾進。互聯網時代需要的是結盟。對於電影企業來說,上電商高速路最便捷的方法也就是舍棄自己傳統的小霸業,成就與互聯網合作的大宏圖。

上電商高速路從發行公司開始,將會是很快可以看到的一道風景,其本身有三個特點:第一是沒有意識形態之爭。社會的基本道德、觀眾的良知和藝術審美,這些都不是互聯網的事。隻要觀眾喜歡,高速公路同樣開放。

第二是幾乎所有的傳統廣告媒體一下子變成Outman。為什麼還要做路牌廣告?為什麼還要做電視廣告?為什麼還要做雜誌封麵?全做網絡廣告不就好了!讓網上的各種飄紅、各種置頂、各種點擊直接進入千百萬低頭一族的視線,這不比什麼都強嗎?實際上,當前互聯網運營商之間的競爭也是越演越烈,這也正是傳統企業與其合作的最好時刻。

第三個特點則還要回到互聯網,尤其是移動互聯網本身的自媒體屬性。在電商這條高速公路上,自媒體式的病毒營銷才是影片推廣的最強大力量。電影上了電商高速,駕馭自媒體營銷,並通過其傳播電影本身的價值觀,這才是應有的題中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