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改變人而不觸犯或引起反感,那麼,請稱讚他們最微小的進步,並稱讚每個進步。
康涅克州有位律師R君,在參加卡耐基的課程之後,有天和太太駕車到長島去拜訪幾個親友。R君的太太留他陪一位老姑媽聊天,自己則到別處去見幾個年輕的親戚。R君覺得不妨以這位老姑媽為對象,體驗一下使用“讚賞原則”的效果。
“這棟房子是在1890年建造的吧?”他問道。
“是的。”老姑媽回答,“正是那年建造的。”
“這使我想起我們以前的老房子,我在那裏出生的。”R君說道:“那房子很漂亮,蓋得很好,有很多房間。現在已經很少有這種房子了。”
“你說得很對。這是一棟像夢一般的房子。”老姑媽的聲音因回憶而顫抖了,“這是一棟用愛造成的房子。我的丈夫和我夢想了好幾年,我們沒有請建築師,完全是我們自己設計的。”
她帶著R君到處參觀,R君也熱誠地發出讚美。室內有很多漂亮的陳設,都是她四處旅行時搜集來的——小毛毯、老式的英國茶具、有名的英國威其伍陶器、法國床和椅子、意大利圖畫、還有曾經掛在法國一座城堡裏的絲質窗幔。
看完了房子以後,老姑媽又帶R君到車庫去,那裏停著一輛派克車——幾乎沒使用過的。“這是我丈夫在去世前沒多久買給我的。”她輕聲說道:“自從他死後,我就沒有動過它……你懂得鑒賞好東西,我就把它送給你吧!”
“啊,姑媽,”R君叫道:“別嚇壞我了。我知道你很慷慨,但是,我卻不能接受,我已經有了一部新車,而且我們並不算是真正的親戚。我相信你有許多親戚會很喜歡這部車。”
“親戚!”她叫起來,“不錯,我是有很多親戚。但是,他們隻是在等我死掉好得到這部車子。哼,他們得不到的。”
“如果你不想送給他們,也可以賣給汽車商啊!”R君建議道。
“賣給汽車商!”她大叫,“你以為我會把這部車子賣掉嗎?你以為我可以忍受讓陌生人開著它到處跑嗎?——這是我丈夫買給我的車子啊!我做夢都不會把它給賣掉的。我想把它送給你,是因為你懂得鑒賞好東西。”
這位老姑媽獨自住在這棟大屋子裏,活在往日的記憶中,渴望的就是一點小小的讚賞。一旦她找到了,就像在沙漠中得到泉水一樣,感激之情無法表達,隻有用她最珍愛的派克車來表示心意了。
幾十年前,有一個倫敦孩子在一家布店當店員。他早晨5點鍾就要起身,打掃全店,每日如同奴隸般地工作14個小時,那簡直是苦工,他輕視它。過了兩年,他再也不能忍受了,一天早晨起來,他來不及吃早餐,走了15裏路,去與他在別人家裏當管家的母親商談。
他哭泣著,發狂地向他母親請求不再做那工作了,他起誓,如果他須再留在這店中,他就要自殺。然後他寫了一封長而悲慘的信給他的老校長,說他心已破碎,不願再生。他的老校長給了他一些稱讚,並肯定地對他說,他實在是很聰敏,適於更好的工作,並給了他一個教員的位置。
那個稱讚改變了那個孩子的未來,他成了英國文學史上最傑出的人物。因為那個孩子自此以後,曾著了77本書,用他的筆賺了100多萬元。你大約已經聽到過他,他的名字是韋爾斯。
在1922年,一位住在加利福尼亞的青年,他非常貧困,連他的妻子都養不起。星期日他在教會唱詩班中歌唱,在他人的婚禮上,他為人歌唱。他不能住在城中,所以他在一個葡萄園內租了一間破舊的屋子,租金每月隻12.5角;房租雖低,但他卻付不起,他欠了10個月的租金,於是不得不在葡萄園中摘葡萄,以代付租金。他告訴卡耐基,有時除葡萄以外,他簡直沒有別的東西吃。他非常失望,差不多要放棄歌唱家的事業,去賣載重汽車謀生,在這時候,一個人稱讚了他。那人對他說:“你有歌唱的天賦,你應到紐約去發展。”
那位青年最近告訴卡耐基說,那一點稱讚,那輕微的鼓勵,成為他終身事業的關鍵,他借了2500元錢踏上去紐約的路。你或許也聽到過他,他的名字是席貝德。
講到改變人,假如你我要激勵我們所接觸的人,認識他們所具有的寶藏,我們所能做的,比改變人還多;我們真能變化他們。
這是過分的話嗎?那麼且聽已故哈佛的詹姆士教授的名言,他是美國最著名的心理學家和哲學家:
“與我們本來應有的成就相比較,我們不過是半醒著,我們現在隻是在利用我們身心資源的一小部分。廣義地說,人類的個人就這樣地生活著,遠在他應有的極限之內;他有著各種力量,但習慣地未被利用。”
所以,要改變人而不觸犯或引起反感,那麼,請稱讚他們最微小的進步,並稱讚每個進步。要“誡於嘉許寬於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