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要學會適時改變自己(4)(2 / 2)

而上個世紀60年代早期,麻省理工學院的氣象學家愛德華·洛侖茲更是用“蝴蝶效應”(Butterfly Effect)形象地說明了混沌學的核心內容——“對初始條件的敏感性依賴”——“地球上某一地方的蝴蝶是否會拍動翅膀,甚至會影響到另一個地方是否會發生颶風。”還有人以冰球的運動軌跡來說明“對初始條件的敏感性依賴”:如果最初冰球放置角度發生了哪怕微乎其微的變化,那麼在撞擊次數增加的時候,最終位置的差異會呈指數形式增長。

所以,在真正能夠理解混沌理論的人的心目中,所謂的命運就有了另外的解釋。初始條件的差異,造成了最終天壤之別的結果。人們大多對此缺乏完整的理解,又由於自身感知的局限,隻能把那些遺憾歸結為“謀事在人,成事在天”,或者“命中有時當須有,命裏無時莫強求”,或者是什麼“造化弄人”,等等。可是有這樣的感受或者想法的人並不知道他們曾經有過改變結局的機會,隻不過時間無法倒流的屬性已經把一切變成了不可更改的既定事實。

小時候,讀蘇東坡的《留侯論》中的文字:“古之所謂豪傑之士者,必有過人之節,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見辱,拔劍而起,挺身而鬥,此不足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挾持者甚大,而其誌甚遠也。”讀過了之後,隻是羨慕那些豪傑之士,竟然可以達到那樣至高的境界,無法想象他們究竟是怎樣做到的。而現在看來,這樣解釋倒也簡單:那些豪傑之士都是早已醒悟了很久的人。所以,他們可以運用心智的力量忽略眼前的紛紛擾擾,專注於別人看不到的許多年之後的精彩。

過去已經過去,無法更改。未來卻可以更改——通過改變我們今天的起始條件。當我們真正運用心智的力量認真而又正確地反思我們生活中遇到的所有的尷尬時,最終會發現其中的大多數肯定是因為過去曾經做錯過什麼,或有意,或無意。那麼,為了將來的正確,我們今天就要做到盡量不出錯。今天任何一個小錯誤,都有可能在將來被無窮地放大。這樣的認知,幾乎會改變我們的一切。生活就是選擇,而所謂的選擇,隻不過是一個人所擁有的觀念對之衡量後的結果。一個人所擁有的觀念,說穿了,就是心智力量的最終體現。

開啟自己的心智,就等於重生。然而重生並不直接等於幸福。

知易行難。想到“想”居然是要通過“想”很多遍才能學會的,多不容易啊!在沒想到之前,“想”又有什麼樂趣可言呢?然而,想到之後,卻馬上要用最直接的方式麵臨痛苦——接受現實需要勇氣,因為現實不是我們最初以為的那個樣子,也不是我們任何時候向往的那個樣子。難以接受現實的同時,更難接受的是已經在現實中渾然不知地浸泡了許多年而麵目全非的自己。

所以,很多人害怕思考,常常說:“想那麼多幹嘛,多累啊?”然後用天下最累的方式生活而不自知。大哲學家羅素曾觀察到這個現象,並為之奇怪,慨歎道:“很多人寧願死也不願思考。”

如若重生,就可以恰當運用心智與時間作朋友,與他一起用耐心打造新的人生。沒有人能夠阻擋你開啟自己的心智。最神奇的是,一個人的心智的開啟,竟然隻需要一個掙紮的念頭而已。但偏偏這一個念頭卻又是天下最困難的事情之一。但,還是掙紮一下吧,因為無論如何,反正我們早晚要為自己的過去買單,逃不掉的。

愛因斯坦說:“用當年我們製造它們的思路,我們根本無法解決任何麻煩。”

越早醒悟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