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5章 以佛心看透世事,以禪心隨緣而行(3)(2 / 3)

這時,路過一遊方僧人,得知情況,決定點化一下他。

僧人到他床前,從懷裏摸出一麵鏡子叫書生看。

書生看到茫茫大海,一名遇害的女子一絲不掛地躺在海灘上。

路過一人,看一眼,搖搖搖頭,走了……

又路過一人,將衣服脫下,給女屍蓋上,走了……

再路過一人,過去,挖個坑,小心翼翼把屍體掩埋了……

疑惑間,畫麵切換,書生看到自己的未婚妻。洞房花燭,被她丈夫掀起蓋頭的瞬間……

書生不明所以。

僧人解釋道:那具海灘上的女屍嗎,就是你未婚妻的前世,你是第二個路過的人,曾給過她一件衣服。她今生和你相戀,隻為還你一個情。但是她最終要報答一生一世的人,是最後那個把她掩埋的人,那人就是他現在的丈夫。

書生大悟,“唰”地一聲從床上做起,病痊愈了!

什麼是緣分?沒人能說清。如果你相信緣分的存在,就應該明白,緣分這東西不可強求,該是你的,早晚是你的;不該你的,怎麼努力也得不到。人與人之間是聚是散都應隨緣。

佛禪小故事

離成佛不遠

一位年輕的大學生來拜訪峨山禪師,並問他:“你讀過基督教的《聖經》嗎?”

峨山謙虛地說沒有,讓他讀幾段內容聽聽。學生打開《聖經》,翻到“馬太福音”一章,讀道:“何必為衣裳憂慮呢?你想田野裏的百合花怎麼長起來?它也不勞苦,也不紡織,然而我告訴你們,就是所羅門極榮華的時候,他所穿所戴的,還不如這一朵花呢!……

“所以,不要為明天憂慮,因為明天自有明天的憂慮……”

峨山聽到此點頭說道:“說這話的人,不論他是誰,我認為他是個已有所悟的人。”

學生繼續讀道:“求則得之,尋則見之,叩則開之。因為不論何人,皆可求得,尋見,叩開。”

峨山聽了點頭首肯,說:“很好。說這話的人,不論是誰,我認為他是一個離成佛不遠的人。”

失戀並沒有失去愛

一個非常有名的禪師,晚飯後去郊外散步,遇見一個放聲大哭的年輕人。

禪師問年輕人:“你為何如此傷心?”

小夥子答道:“我失戀了。”

禪師聞聽連連撫掌大笑道:“糊塗呀糊塗。”

失戀者停住哭,氣憤地質問:“我都失戀了,你為什還如此取笑我?”

禪師搖頭道:“不是我取笑你,而是你自己在取笑自己啊。”

見失戀者不解,禪師接著說:“你如此傷心,可見你心中還是有愛的;既然你心中有愛,那對方就必定無愛,不然你們又何必分手?而愛在你這邊,你並沒有失去愛,隻不過失去一個不愛你的人,這又有何傷心呢?我看你還是回家去睡覺吧。該哭的應是那個人,她不僅失去了你,還失去了心中的愛,多可悲啊!”

失戀者聽罷破涕為笑,恨自己對這淺顯的道理怎麼都沒看透,於是向禪師鞠了一個躬,轉身離去。

在愛情的道路上,每個人都不可能一帆風順,有時就會遭遇失戀。失戀了,不應該過於悲傷,因為,失戀隻不過是失去一個人而已,隻要心中有愛,就沒有失去愛。

愛一個人不一定非要得到他

有個年輕貌美的大家閨秀,琴棋書畫無一不精,女紅手藝更是揚名整個江南水鄉,原本日子過得很好。隨著年齡的增長,女大不中留啊,絡繹不絕的媒婆都快把她家的門檻給踩爛了,但她一直不想就這樣把自己嫁了,因為她覺得還沒見到她真正想要嫁的那個男人。

直到有一天,她去一個廟會散心,於萬千擁擠的人群中,看見了一個年輕的男人,不用多說什麼,反正女孩覺得那個男人就是她苦苦等待的結果了。可惜,廟會太擠了,她無法走到那個男人的身邊,就這樣眼睜睜地看著那個男人消失在人群中。

後來的兩年裏,女孩四處去尋找那個男人,但這人就像蒸發了一樣,無影無蹤。女孩每天都向佛祖祈禱,希望能再見到那個男人。

她的誠心打動了佛祖,佛祖顯靈了。

佛祖問:“你想再看到那個男人嗎?”

女孩說:“是的!我隻想再看他一眼!”

佛祖:“那你要放棄你現在的一切,包括愛你的家人和幸福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