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前言(1 / 1)

我們知道,佛學思想博大精深,包羅萬象,世人從佛學中得到了許多有益的啟示,佛學對世人也起到了很好的教化作用。佛學中有很多經典的人生哲理與智慧,這些哲理與智慧可以使我們受用一生。

佛說,存平等心,行方便事,則天下無事。懷慈悲心,做慈悲事,則心中太平。

佛說,每個人的心是最善巧的工匠,可以把自己雕刻成佛,也可以雕刻成魔。

佛說,不要用貪婪、嗔怒、愚癡的眼睛看這個世界,別忘了我們還有美麗、智慧、悲憫、寬恕的另一隻眼。

佛說,你要是心情愉快,健康就會常在;你要是心境開朗,眼前就會一片明亮;你要是經常知足,就會感到幸福;你要是不計較名利,就會感到一切如意。

佛說,人情變化無常,世路崎嶇不平,以出世的心,麵對入世的事,才能解脫自在。

佛說,隻有悟透、握住、看開、放下,才能有快樂相伴。

佛說,放下過去的煩惱,不擔憂未來,不執著於現在,你的心靈就會平靜。用清靜之心看世間,世間即清靜;用解脫之心看世間,心即解脫。

……

提及佛,不能不提到禪,禪是佛門裏的一朵奇葩。相傳有一天,佛陀在靈山會上,登座拈起一朵花展示給大眾,當時眾人都不明所以,隻有摩訶迦葉(即大迦葉,佛陀十大弟子之首)微笑了一下,佛陀當時就說:“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訶迦葉。”(大意為:我有清淨法眼,涅槃妙心,能夠明見實相無相,其中妙處難以言說,我當不立文字,以心傳心,於教外別傳一宗,首先傳給摩訶迦葉)佛陀於是將法門傳給摩訶迦葉,禪宗就這樣開始傳承下來。

禪可以開拓我們的心靈,啟發我們的智能,引導我們進入更超脫的自由世界。那麼,什麼是禪?佛家認為,禪是離語言對待的,是不可說的,一說即不中。也就是說,禪是可意會而不可言傳的。禪是智能的、無染的、安定的、清淨的,也是靈動的。禪不是離開現實生活的,而是生活在現實裏而心無掛礙,禪即是生活。真正的禪是無法用任何語言文字表達的。因為,禪是一種內心的主觀經驗,隻有體驗過的人才明白。所謂:“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必須要自己去體驗,才能知道禪是什麼。

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則小故事中,體味一下禪的智慧和意境。

有人問一位禪師:“禪師百年之後向何處去?”

禪師:“做驢做馬。”

那人又問:“然後呢?”

禪師:“我入地獄。”

那人不解:“禪師是大善之人,怎麼會入地獄呢?”

禪師:“我不入地獄,誰到地獄裏去教化你呢?”

……

一人去深山中的寺廟找禪師問道。

禪師問:“你到這兒來做什麼?”

那人說:“我是來修佛的。”

禪師答:“佛沒壞,不用修,先修自己。”

……

有個中年人感到非常苦惱,他背上行囊去找一位禪師,為他滅除苦難。

禪師聽完他的訴說後,說道:“真正能夠解脫你的,隻能是你自己。”

中年人不解地問道:“可是,我心中充滿了苦惱和困惑啊!”

禪師慈悲地解釋道:“是誰給你心裏放進了苦惱和困惑呢?”

中年人沉思良久,沒有說話。

禪師開示道:“是誰放進去的,就讓誰拿出來吧!”

中年人猛然醒悟。

……

本書共分十一篇,分別是:以佛心本分做人,以禪心機智做事;以佛心慈悲為懷,以禪心懲惡揚善;以佛心放下,以禪心拿起;以佛心駕馭欲望,以禪心修身養性;以佛心寬容待人,以禪心謹言慎行;以佛心保持平和,以禪心靈活應變;以佛心勤勉奮進,以禪心保持謙卑;以佛心贏取成功,以禪心化解失敗;以佛心感受快樂,以禪心摒棄煩惱;以佛心度己,以禪心度人;以佛心看透世事,以禪心隨緣而行。

本書從慈悲、放下、成敗、快樂、隨緣等多個角度入手,深刻闡述了“懷佛心做人,持禪心做事”這一主題。本書內容通俗易懂,可讀性強,讀者在閱讀本書時會發現,書中沒有晦澀難懂的佛理,沒有無趣的論調,隻有貼近我們生活的世俗哲理和人生智慧。在你心情低落時,在你被欲望燃燒時,在你難以取舍時,在你感到迷茫時,在你遇到挫折時,在你春風得意時——請打開本書,相信能給你許多有益的啟示,找到你所需要的東西。

懷佛心做人,持禪心做事,則做人圓滿,事事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