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個憑實力說話的年代,講究能者上庸者下,沒有哪個老板願意拿錢去養一些無用的閑人。商業時代以效率為先,憑業績說話;企業中員工不管多麼辛苦忙碌,如果缺乏效率,沒有業績,那麼一切辛苦皆是白費,一切付出均沒有價值。一切用成功說話,隻有成功,員工的付出才能得到回報。這是一個憑業績說話的時代,在這個時代,隻有功勞,沒有苦勞。
戴爾公司的核心經營原則就是靠業績說話。戴爾對業績優秀的員工一向給予獎勵。同時,給業績平平者執行的是“嚴厲的走人政策”。
戴爾對各部門、各分支機構的考核更看重最後的結果,主要包括:一是業績方麵的成果考核;二是削減成本的考核。戴爾的成果考核指標很多,有客戶忠誠度的指標考核;有投資回報率的考核等。戴爾以業績指標考核作為標準,牽引或者引導員工為結果打拚。
對結果負責,體現的是一個企業追求效率,超越自我的決心。憑業績和效益說話,才能在企業中形成良好的工作和人才環境,才能使企業不斷前進,在市場競爭中站穩腳跟並日益壯大。一名優秀的員工一定是一個以結果為導向,追求結果、拿工作業績說話的人。因為他們知道:競爭時代隻有功勞,沒有苦勞。
承認沒功勞有苦勞具有嚴重的危害性,承認苦勞就承認低效率,就導致企業員工不再積極進取,而是得過且過,這樣企業就沒有任何效益可言,沒有功勞的所謂苦勞隻能是浪費資源。
工作不是論資排輩,而是看結果
現在大部分公司都實行崗位薪酬製,除一定數額的基本工資,其餘諸如獎金、福利等完全根據個人工作業績來決定,業績高則收入高,否則就隻能是低薪。在銷售、保險等行業,其收入更是取決於工作業績,可以說完全視個人能力而定。
所以,作為一名員工,無論你曾經付出了多少心血,做了多大努力,也不管你學曆有多高,工作年限有多長,人品是如何的高尚,隻要你拿不出業績,那麼老板就會覺得他付給你薪水是在浪費金錢,你的結局也就不言自明。
現實就是如此,千萬不要因此而責怪老板和企業薄情寡義。一個員工,必須要把努力創造業績,為老板和企業謀利當做神聖的天職、光榮的使命。非如此,便縱有千般好、萬般優,歸根結底還是等於零,因為,業績才是硬道理。
古羅馬皇帝哈德良曾經碰到過這樣一個問題:他手下有一位將軍,跟隨自己長年征戰。有一次,這位將軍覺得他應該得到提升,便在皇帝麵前提到這件事。
“我應該升到更重要的領導崗位,”他說,“因為我的經驗豐富,參加過10次重要戰役”。
哈德良皇帝是一個對人才有著高明判斷力的人,他並不認為這位將軍有能力擔任更高的職務,於是他隨意指著拴在周圍的驢子說:“親愛的將軍,好好看看這些驢子,它們至少參加過20次戰役,可它們仍然是驢子。”
其實工作也一樣,人在工作中沒有苦勞,隻有功勞。經驗與資曆固然重要,但這並不是衡量能力的標準,如果隻講資曆不看能力,就會出現論資排輩的現象。
俗話說:革命不分先後,功勞卻有大小。
企業需要的是能夠解決問題、勤奮工作的員工,而不是那些曾經做出過一定貢獻,現在卻跟不上企業發展步伐,自以為是不幹活的員工。在一個憑實力說話的年代,講究能者上庸者下,沒有哪個老板願意拿錢去養一些無用的閑人。
企業要永遠保持創業狀態,而要做到這一點,則需要讓“每一個細胞都充滿活力”。
作為一個發展多年的企業,海爾怎麼能保證創業元老不失去創業的激情呢?元老怎麼樣才能跟得上企業發展的步伐呢?
海爾集團董事局主席張瑞敏回答:“我認為對待元老還是要看他是否對企業做出貢獻,如果你因為照顧他,導致企業沒有飯吃了,那麼這種照顧就是對所有員工的不照顧。不論是元老還是年輕人,你到底怎麼樣做才算真正的照顧呢?我認為不是表現在小恩小惠上,而是讓他自己具有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