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1章 民俗禮儀(2)(2 / 2)

以歌勸飲

舊時漢族富豪之家舉宴,多召藝人一旁侍候,以助酒興。而苗、彝、侗等少數民族則由主人唱酒禮於席間殷勤勸飲,若客不飲或飲之不力,主人會不高興。

行酒令

酒令最初是宴飲時被推舉出來督查賞罰、防備酒禍的令官。後世酒令,還指飲酒時所做的爭輸贏的遊戲,輸者罰酒。多起渲染氣氛、增添雅興的作用。

子女不上桌

客至設宴,多由家長(而且多為男性)作陪,不許子女上桌共餐,尤禁媳婦、女兒,否則為失禮。需等客人吃完了再吃。

飯後不喝酒

客人必須先喝酒再吃飯,而且須主人作陪。如主人不喝酒,也不能在客人之前盛飯,否則為失陪,失陪則為失禮。客人如果剛吃過飯,不得再勸其喝酒。

送客出門

客人來訪,告辭時,主人應出門相送,親切道別,以不恭敬。

請年節酒

春節元日之後親鄰之間互相邀飲,至十五日止,俗稱請年節酒。此時請酒因在歲首,顯得格外敬重對方。春節期間為農閑,又備有較多菜肴,此時辦酒,較平日豐盛。

洗塵

也稱“接風”,設宴款待遠來的客人。

餞行

也稱“餞別”,泛指以酒食送行。有親友出遠門,必辦酒席為之送行。

折柳贈別

古代贈別方式。折柳樹枝條贈遠行親友。

贈元寶

親友遠出,親鄰多送八或十個煮雞蛋,名日“元寶”,取一路順風之意。八暗含“發”,十為整數,取十全十美之意。

酥油抹額

蒙古族待客禮俗。貴客至或遇重大節日舉宴,主人送上一瓶酒而先不給酒杯。瓶口上糊有酥油,先由上座客人或長者用右手食指蘸少許酥油而自抹其額,再依長幼之序遞抹,事畢主人才拿來杯斟酒敬客。

壓菜壓飯

多流行於回族。款待客人吃飯時,主人須為客人壓飯壓菜,即使客人表示已經吃飽了,但仍要加少許,以示尊敬。客人若不吃,便有失敬之嫌。給客人端飯、端菜時均用右手,客人要用雙手相接。

分雞心

苗族禮俗。舊時嶺南一帶苗民以雞鴨為待客上品,又視雞心、鴨心為最貴重的部分。舉宴時,主人祝席間最有威望的人即把雞心(或鴨心)夾給客人,但客人不能獨自吃掉,需與同席的尊長同吃。

領牲

彝族等許多少數民族待客禮俗。執活牲至客人麵前,讓客人過目後再宰殺烹煮的一種習慣。旨在表明所烹之物非死物,更非借來或竊來之物。

全席待客

彝族待客禮俗。客至,論其尊重親疏,分別宰殺牛、羊、豬、雞款待。所殺牲必盡煮之,且自首至尾乃至四蹄並心肺雜碎均一一捧於客前,名曰“全席”。

以雙為敬

滿族待客禮俗。客至,必留餐,多享以酒食。上菜以雙數為敬。

油茶待客

侗族待客禮俗。油茶以糯米、茶葉、玉米等為原料,和油塊煮成。客至煮茶。

筷擺十字

土家族禮俗。按習慣,杯中酒、碗裏飯菜都要吃光吃盡。若主人再添,而客人不吃了,就把筷子在碗上擺成十字,意為“實在吃不下了”,表示對主人的尊敬。

敬嚼檳榔

多流行於傣、黎等族。檳榔有消食健胃作用,家中來客,主人請吃檳榔,表示尊敬。若遠來客人不習慣,要加以說明.以求得主人原諒,否則被視為不禮貌。

水酒敬客

佤族待客禮俗,佤族人多飲以小米、麥子、穀子、白薯等釀成的水酒。飲時以一竹管插入酒壇輕輕吸入口中。敬客時主人多先飲一口,以打消客人的各種顧慮,然後遂給客人自飲。

站立陪客

東鄉族待客禮俗。東鄉族人十分好客,客至主人必殷勤陪伴。用餐時,男賓由男主人招待,但其隻站立一旁侍奉,自己不坐不吃。女客則由女主人招待,但她可隨客人一同坐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