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造發明的對立(2 / 3)

(2)自由聯想法

此法是指創造者充分發揮想象力,尋找任意兩種或兩類事物之間的相似性,並從中激發出新設想的方法。這種方法的機理是事物之間普遍存在的聯係性。這正如創造學家戈登所講,天下萬事萬物都是相互聯係的,而創造過程其實就是製造出、想象出事物之間的這種聯係。一個富有創造力的解題者不僅能想象出毫不相關的項目之間的聯係,而且能想象出它們之間的新穎的富於獨創性的聯係,從而導致問題的解決。

實行自由聯想法的步驟如下:

①任意選擇一件實物、一幅圖畫、一種植物或一種動物。你選擇的項目與你要解決的問題相差越遠,激發出創新觀念或獨特見解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②盡可能詳細列出你所選擇的項目的屬性。③強迫自己想象出所要解決的問題與你任意選擇的項目屬性之間的相似性,用新觀念新見解去打開緊錮頭腦創造力的枷鎖,使思想得到自由馳騁。

我們以一隻蝸牛外殼與“什麼是創造性思維”為例,來說明自由聯想法的妙用。

從下述實例中可以看出,蝸牛殼本身與創造性思維毫無關係,但是,通過想象卻激發出大量的、有意義的見解。我們要培養自己的想象力,逐步達到達·芬奇所說的境地:當你參觀一堵汙跡斑斑的牆時,也許會發現它與各種風景畫的相似之處,牆上有名山大川,怪石磷峋,森林莽莽,真是氣象萬千。也許你會看到一幕幕廝殺格鬥的場景,一個個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一張張陌生的麵孔,一件件奇形怪狀的服裝以及一頂頂古代的頭盔。總之,你麵前的這堵牆,就象一條走不到頭的畫廊,隨著你思緒的變遷,永無掩卷之時。畫廊裏的圖畫既生動優雅,又如白玉無瑕,隻要稍加潤飾,便可成為傳世珍品。這些胡亂塗在牆上的東西沒有一定規則,伸縮餘地很大,你看它們象什麼,它們便象什麼,就象一陣刺耳的鈴聲,你或許可以從中分辨出你願意聽到的任何人名或任何單詞。

3.確定最佳方案

最佳方案往往因人、因時、因地而異。對某人來說此方案最佳,但對另一人來說則不佳;適合此地的最優方案,搬到彼處就行不通;過去行之有效的方案,今天可能毫無效果。那麼,怎樣來確定最佳方案呢?我們主要介紹以下兩種方法:

(1)融彙選擇法

這是將有意識的思維成果與無意識的思維成果結合起來選擇最佳方案的方法。

創造性思維過程是有意識思維與無意識思維的結合,隻是這兩種成分的比例是不確定的。有時有意識思維的成分多於無意識成分,有時則相反。創造者總是依賴於自己獨特的經曆體驗,獨特的知識結構,以及獨特的心理狀態和獨特的處理問題的角度。所有這一切,並非貯藏於意識領域,也非貯藏於無意識領域,而是貯藏在自己完整的意識和無意識的整體之中。這就是沃爾森對融彙選擇法的描述。該法強調三點:

①創造者的獨特性

心理學研究表明:任何人形成概念的過程、作出判斷的過程,依賴於個體獨特的自我心理和獨特的自我經驗。這正像克拉克·莫斯泰克斯所說的:宇宙的每一部分,比如每一個男人,每一個女人,每一個孩子,每一棵樹木,每一隻動物,雲彩,天體,風沙,日月星辰,每一件實物,每一塊空間,甚至一星半點砂礫碎石,莫不具有自己特定的存在方式。自然界和生物界的每一部分都包含有自己獨創性的火花。請看下麵一幅畫,它落在每個人的視網膜上的線條是完全一樣的,可是,每個人得出的結果卻不同。(圖9.1.1)

有人認為這是一對麵麵相視的雙胞胎,有人則說這是一隻高腳花瓶的底部,還有人說這是一隻倒扣的酒杯……。如果把這幅圖倒過來,又會產生各種不同的看法。這是人的個性差異造成的。有人曾問莫紮特:你的題材、風格為什麼極富個性,與眾不同?莫紮特回答說:你為什麼不這樣問我,莫紮特,為什麼你的鼻子又大又短,與眾不同?顯然,在莫紮特看來,這兩個問題的理由是極相似的。創造力是每個人獨特的智力結構和心理結構相結合的產物。因此,在確定最佳方案時,必須承認和利用自己的獨特性,根據自己獨特的目標,獨特的需要,挑選出對自己最有價值的方案。

②創造者的靈感

當阿基米德沉浸在澡盆中,洗澡水從中溢出時,他大聲叫道:“啊!尤裏卡!”因為他在這一瞬間解決了國王要他鑒別真假王冠的難題。這種突如其來的解決問題的設想,就是靈感。靈感是一種客觀存在。在科技史上留下業績的科學精英們常得益於靈感。達爾文正在閱讀馬爾薩斯的《人口論》作為休息,這時突然想到:在生存競爭的條件下,有利的變異可能被保存下來,而不利的則被淘汰。但他對於由同一原種繁衍的機體在變異的過程中有趨異的傾向這個重要問題百思不得其解。有一次,坐在馬車裏,突然想到了這個問題的答案,高興極了。著名數學家高斯曾求證某一定理,數年未得其解。可是,在一瞬間解決了……象閃電一樣,謎一下給解開了。他自己也說不清楚是什麼導線把他原先的知識和使他成功的東西連接了起來。科學家梅契尼科夫關於細胞吞噬作用的設想,起源是這樣的:一天,全家都去馬戲團看幾個大猩猩的特技表演。他獨自留家在顯微鏡下觀察一隻透明黑魚幼蟲細胞的生存時間。忽然,一個新念頭閃過腦際。他突然想到:這一類細胞能起到保護有機體不受侵襲的作用。他感到這一點意義十分重大,非常興奮,在房中踱來踱去,甚至走到海邊去整理思想。科學家彭加勒、愛因斯坦、坎農、開庫勒……等都通過觸發靈感解決了他們的主攻方向。

靈感似乎是非理性的,常常是來無影、去無蹤,不可捉摸,但卻是有意識的長期思考的產物。我們在確定方案時,要相信自己的靈感,沿著靈感暗示的方向,鍥而不舍,繼續前進,這便是成功之路。

③創造者的評價標準

評價標準是用以測定方案價值的基準和尺度。問題的性質不同,評價標準也不同。但通常用來衡量發明方案價值的評價標準包括八個基本因素:製造費用、發展費用、維修費用、市場占有率、對他人的積極影響和消極影響、成功的概率、製成的時間、需要的人才。

評價標準是智力、理性的產物,它對於方案的取舍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但是,它決不是選擇最佳方案的唯一依據,而隻是有意識思維和無意識思維的助手,隻是幫助我們進行方案選擇。因為列在紙麵上的有關標準,往往隻是我們想要的方案中的基本部分,而不是心底真正想要的全部。我們真正的願望往往埋得很深,理智在這裏往往顯得笨拙,而靈感將會取代理智成為真正的“評價標準”。這就是沃爾森告訴創造者不要死扣評價標準的理由。

事實上確定最佳方案可以歸納為:根據評價標準列出選擇的方案的價值等級,運用理性對各項方案的等級數值作出評估,以靈感為契機做出選擇。

(2)權衡決斷法

這是幫助創造者做出決擇的一種方法:要麼橫下一條心,背水一戰,盡最大努力實施既定方案;要麼趁早扔掉它,重新選題,絕對不要猶豫不決。由於顧慮重重,我們往往可能喪失本來可以獲得的良機。

①權衡決斷法的要領:

首先,誇大實施這一方案可能導致的最有利的後果和最不利的後果;然後,權衡利弊得失,決斷方案的取舍;最後,如果決定實施該方案,那麼,必須對方案作進一步的修改,使其最不利的後果消除到盡可能低的程度,使最有利的後果擴大到最高的限度。例如某國在是否建造核電站的問題上,就運用了這個方法。他們認為建核電站的最大有利後果是可以獲得非常廉價的電能,最大的不利後果是核泄漏。到底要不要建?政府與專家、市民三方決斷還是要建。於是政府要求專家采用當代國際最先進的設備,以確保電站的功能,以便得到最廉價的電能。同時,要求專家擬定各種安全措施,由政府出麵強迫核電站執行。特別是考慮到該國是個島國,因此,要求專家們作一些特殊的設計,能承受海嘯的衝擊(盡管該島國,很少遇到海嘯)。這樣,該國就比較順利地、以較快的速度建成了核電站。

②權衡決斷法的實施步驟:

第一,列出實施某一方案可能帶來最不利的後果、最有利的後果;

第二,通過對不利後果的研究,確定不利後果能加以控製的範圍和措施;

第三,通過對有利後果的研究,確定其能達到的程度;第四,決定是否投入實施。

4.付諸行動

DO—IT技法認為行動是創造過程中最為重要的一環,也是最難的一環。在創造過程中,創造性思維隻占百分之一,而行動卻占了百分之九十九。這正如美國著名大學——斯坦福大學教授約翰·阿諾德所說:並非所有的方案都可以變為現實,有些方案之所以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便消聲匿跡,原因在於缺乏應用這些方案的可行的行動,而不在於缺乏獲得這些方案的豐富想象力。創造過程不以提出方案告終,它隻是從方案開始。因為現實是非常嚴酷的,要實施一項方案,哪怕是一項平平庸庸的方案,都要付出巨大的代價。為此,DO—IT技法建議如下:

(1)說服他人理解和接受自己的方案。

由於每一件新生事物都會遭到不同程度的抵製,每一項創造發明同樣都會受到各種非難,所以創造者必須花費大量的時間來宣傳自己的思想。

哥倫布為了進行環球航行,用了很長的時間去說服別人接受他的計劃。當貝爾第一次把發明的電話送到一個商人的手中時,竟然遭到拒絕,因為:“市場不需要。”賀拉斯·威爾斯第一次用麻醉劑給患者拔牙時,醫學界的同行們卻認為他的做法是一場騙局。盤尼西林的問世,紡織飛梭的運用……都有一段艱難的曆程。因此,偉大的發明家愛迪生說:社會從未打算欣然接受任何發明創新。這些事實要求發明者不但要花時間去產生一個新的設想,而且要花更多的時間來宣傳自己的設想。

(2)製定行動計劃。

當別人接受了方案之後,創造者還需製定行動計劃,主動控製事態的發展,提高工作效率。5W2H係統是製訂、落實行動計劃的有效方法。

關於5W2H法。5W2H法是一種問句係統,這是建立一套行動計劃的輔助工具。5W是:What?(做什麼?)Why?(為什麼做這件事?)Where?(應該在哪裏做這些事?)Who?(誰去做這件事?)When?(應該在什麼時候做這件事?)2H是:How?(怎樣完成這件事?)Howmuch?(達到多少數量?)

例如,我們要開一個模子,可以這樣進行:我們為什麼要開模子?這是實施計劃中的關鍵部件,無法省略,而我廠沒有,其他廠也沒有。怎樣製作模子?用木頭或其他鋼材。在何處製作?在木模車間。由誰來承擔?要由六級以上的技工來承擔以保證模子精度的要求。應該在何時完成製作?下周末以前。

在開模子以前,需作市場預測,在我們投入大量時間、金錢、人力和物力前,必須看看別人是否有興趣購買。怎樣進行預測?生產少量樣品,試銷給零售商或個人。應該在何處進行預測?可能用得上我們發明的各個部門。由誰進行預測?有一個可靠的、有能力的推銷員。何時進行預測?等專利號批準後,發明人的權益有了保障,立即開始預測。

5W2H法可以循環進行,對每一個問題可以得出數個答案。對每個答案可以再次試用為什麼?

總之,製定計劃時要盡可能做到:考慮周全,留有修改餘地,具有應變能力,以防不測因素,從而使該計劃方案從目的、要求、地點、時間、人員、方法、數量等方麵都得到落實,以保證計劃的實現。5W2H法在組織領導和經營管理工作中,得到廣泛的應用,是實現計劃和行動的有效方法。

分析—綜合技法

分析與綜合是人們對事物處於感性認識階段進行抽象的一種思維方法,其目的是揭示個別和一般、現象和本質之間的內在聯係。

分析是把整體分解為部分,把全過程分解為數個階段,把複雜事物分解為幾個要素,然後對各部分、階段、要素進行研究,弄清其結構和性能。

綜合是把部分、階段、要素聯係起來,作為一個整體進行研究。事實上分析與綜合是密切聯係的,分析是綜合的基礎,綜合是分析的前提。他們相互滲透,相互作用。前者是在整體的基礎上來認識部分,後者是在弄清了部分特性的基礎上逐漸認識整體。分析—綜合技法是在上述思維方式的基礎上發明出來的創造技法。

在此我們向大家介紹等價變換技法,以及在運用該技法過程中需要采用的ET線路技法、C詞典技法和等價表技法。

一、等價變換技法

等價變換技法是由日本同誌社大學理工學研究所市川龜久彌創造的。它的基本內容由三階段、五步驟組成,其核心是交替使用分析與綜合方法。

三階段是:始發階段、變換再構成階段、完成階段。五步驟是:曆史前提、有形態、飛躍、新關係萌芽、新階段形成。在完成三階段、五步驟的過程中,運用分析—綜合以及其他的邏輯與非邏輯方法,提煉出進行創造性思維的基礎理論和飛躍理論。

1.基礎理論

基礎理論的基本內容是:在不同的事物之間,當思維觀點確定後,便可提煉出等價要素,限定邊界條件,進而得出兩個事物之間的等價關係。

2.飛躍理論

飛躍理論的基本內容是:以現有的任何事物為已知條件,在確定合理的思維之後,經過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裏的分析和綜合,舍去始發階段的特殊條件,並且從過去的事物中取出能適應未來環境的新事物的構成要素。然後,植入新的曆史因素,使始發階段的事物發生二次飛躍,產生一次質的變化,轉化成既保留舊質中合理因素,又完全不同於舊質的新事物或新設想。3.思維觀點與提取舊事物中的“合理要素”。思維觀點是上述兩種理論的第一關鍵,因為它決定了理論的內函和框架。思維觀點的確定一方麵與發明者的經驗、知識、思想方法、世界觀、性格、修養、素質……等主觀因素有關;另一方麵與各種環境因素,如實驗條件、科研經費、政策、傳統文化……等社會因素相關。因此,采用什麼思維觀點是應該經過深思熟慮的。舊事物中的合理因素是新、舊事物(方案或設想)之間的關節點。提取舊事物中的合理因素常常是衡量創造者解決問題能力和有否創造性思維能力的標尺。

為有效地利用等價變換技法,同時為了幫助發明者提高創造性思維的技能,市川龜久彌發明了EF線路技法、C詞典技法和等價表技法;

二、ET線路技法

ET線路技法共計有十個步驟(參見圖9.2.1),它們分別是:1.問題的提出

這是指創造、發明的根源。它可能是社會需要,生產需要,市場需要,發展技術的需要……。

2.觀點的確立

這裏要求創造者根據發明對象或革新對象的需要,提出可能實施的技術觀點(或技術設想)。

3.本質抽象

這是對2的進一步選擇和決策,即對技術觀點作全麵的分析,從而揭示出本質關係。

4.選擇——分析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