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研

毛澤東同誌說,要了解情況,唯一的方法是向社會作調查,作幾次周密的調查,乃是了解情況的最基本的方法。這一方法不僅適用於社會科學,也適用於科學發現與技術發明過程。通過調研可以了解發現與發明的曆史和現狀,吸取前人的積極成果,為製定研究規劃、確定研究課題提供依據。

任何科學發現和技術發明都是繼承、揚棄和創新的辯證統一。繼承性表現為連續性和積累性。科學發現與技術發明史表明,沒有繼承就沒有曆史的借鑒,就沒有大的發展。揚棄是吸取前人的精華,去除其中的謬誤。創新是在這二者基礎上的發展。文藝複興時期的意大利,所以能作出多項科學發現與技術發明,一個重要的因素是繼承了古希臘、羅馬的科技成果以及對中國的造紙技術、火藥、羅盤針、活字印刷術的運用。馬克思認為火藥、羅盤和印刷術是預兆資產階級社會到來的三項偉大發明。火藥把騎士階層炸得粉碎,羅盤針打開了世界市場,並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術則變成新教的工具,變成科學複興手段,變成創造的必要前提。繼承、揚棄、創新的基礎是科學事實,而科學事實的獲得離不開調研。因此,掌握調研方法對於科技工作者來說是十分重要的。調研方法有很多種,我們著重介紹直接性調研與科技文獻資料查閱。

直接性調研

直接性調研是指科技工作者親臨實地、現場,直接獲得材料。科學考察和進行自由交談是兩種常見的調研方法。兩種形式各有利弊,因此,被同時采用。我們在此重點介紹科學考察。科學考察是一種實踐性調研方法,它的特點是科技工作者直接和被研究的對象接觸,以自己的感官或儀器感知對象的各種特性,獲取實際數據和材料。科學考察可分為曆史性考察,單項現狀考察和綜合性考察。

一、曆史性考察。根據需要研究發現與發明對象的段代發展史,了解對象在某一時期的變化、發展情況,以把握對象的發展趨向。所謂的“知識爆炸”就是曆史性考察得出的結論。1944年,弗裏蒙特·賴德對美國的具有代表性的大學圖書館藏書增長率進行了研究,賴德經過計算指出:美國主要大學圖書館的藏書量平均每16年翻一番。賴德以耶魯大學圖書館為例來說明他的研究成果。耶魯大學圖書館在18世紀初期藏書1000部,假定由此開始每16年增加一倍,那麼到1938年,該館藏書應該增加到260萬部左右,經調查耶魯大學圖書館1938年的實際藏書為274.8萬部。可見,實際的調查結果和理論的“標準增長率”十分接近,說明賴德所發現的圖書增長率是可信的。

繼弗裏蒙特·賴德之後,美國科技史專家德裏克·普賴斯對“知識爆炸”作了深入的研究,他把賴德發現的增長率推廣應用於科學知識的全部領域。普賴斯在他的名著《巴比倫以來的科學》一書中,以科學雜誌和學術文章為知識發展的兩個重要標誌,進而對知識量的增長率進行推算。最早保存下來的雜誌是1665年首次出版的《倫敦皇家學會哲學學報》,此後,雜誌的數量不斷增加,1750年雜誌數為10種左右,19世紀初期達100種左右,19世紀中期達1000種,1900年達10000種,20世紀70年代達100000種,由此普賴斯得出結論:科學雜誌是每50年增加10倍。同時普賴斯又對提要性雜誌的增長率進行了推算,1890年出版第一種提要性雜誌,而提要性雜誌也是沿著每50年增加10倍的軌道不斷增長著,到了1950年,提要雜誌的數目達300種左右。普賴斯據此得出了一個“按指數增長的規律”。接著德裏克·普賴斯研究科學雜誌上發表的學術論文數目的增長率。他以1918年至今刊登於《物理學提要》上的文章為例,認為文章總數一直是沿著一條按指數增長的規律發展著,其精確度的變化不大於總數的百分之一。進而,普賴斯以1951年以來的大約30個這樣的分析為基礎得出結論:似乎沒有理由懷疑任何正常的、日益增長的科學領域內的文獻是按指數增加的,每間隔大約10年到15年的時間增加一倍,每年增長5%—7%。為什麼科學雜誌和學術文章會呈現出指數增長規律呢?普賴斯認為這與科學知識量的急聚增長密切相關,科學雜誌與學術文章的出生數目完全與任一既定時間內科學發展總量的大小成比例。人們在弗裏蒙特·賴德和德裏克·普賴斯的研究基礎上,進一步對科學知識量的增長進行了有益的探索。研究結果表明:若把1750年時的科學知識量計算作2倍的話,1900年時增長到4倍,1950年時增長到8倍,1960年時增長到16倍。也就是說,科學知識量由2倍上升到4倍時需要150年而由4倍上升到8倍時需要50年,由8倍上升到16倍時則隻需要10年。

二、單項現狀考察。根據選題的需要,對同類對象進行普查,找出突破口,作出新發明、創造的決策。

例如,我國的科研工作者為了解決有關“斷裂力學”方麵的問題,進行了長期的單項現狀考查。他們從合肥出發,調查了安慶、九江、南昌、杭州、上海、蘇州、南京、北京、沈陽、黑龍江……等地的廠礦企業和研究單位,取得了大量的第一手資料,為決策提供了依據。“騾機”的發明也是建立在單項性調查的基礎上的。年青的英國工人——克隆普敦,他細致地考察了當時格裏沃斯與阿克賴特兩種形式紡車,吸收了兩種紡車的技術長處,找出他們各自的不足之處,經過綜合,設計出一種紡線既結實又均勻的紡車,效率大幅度提高了。他稱這個紡車為“騾機”,意思是雜交而成。又如我國一萬二千噸水壓機產生也是建立在單項現狀考察的基礎之上的。當時由機械工業部沈鴻部長帶領一個考查小組,背著照相機,帶著裝有各種工具的“百寶囊”逆長江而上,沿黃河而下,過中原大地,跨鬆遼平原,對全國的中小型水壓機進行調查。每見一台水壓機就拍照繪圖,看上看下,問長問短,經常弄得汗流夾背,滿身油汙。此外,他們還查閱了各種水壓機的技術資料,找出它們的長處,經過創造性構思,完成了一萬二千噸水壓機的設計任務。三、綜合性考察。根據選題的需要,對發現發明對象進行多學科或多種技術指標的綜合測定。例如近三十年來,我國科學工作者對青藏高原的形成及青藏高原隆起、氣候、地貌、冷層、河流湖泊、土壤、植物分布、生物區域組成、發生和演變以及五百三十多種鳥類,一百九十多種哺乳類進行科學考察,為開發青藏高原提供了各方麵的資料。

現在正在進行的“長江三角州的開發研究”是上海科學學研究所仇金泉研究員與華東師範大學羅祖德教授等人提出的。在選題前,他們對長江三角州地區進行了綜合性的調查,對長江的泥沙資源、水資源、生物資源、潮夕能、運輸量等問題都有了較詳細的考察。據此,提出了開發、利用長江三角州的建議。這個建議得到了有關部門的重視。

當代科技文獻的特點

科技文獻是全人類認識自然,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知識結晶,科技工作者不僅可以吸取蘊藏在其中的極為豐富的營養,而且可以促進思維活動的積極開展。為了有效地利用科學文獻,應該了解當代科技文獻的一些特點。

一、科技文獻的數量迅猛增長

近幾年來,科學技術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發展。蘇聯學者米哈依諾夫等人認為,科學已由“小”科學轉變為工業式的“大”科學,其基本特征如下:

1.由於研究的複雜性迅速增加,因而采用很多複雜的和很昂貴的設備。

2.科學研究工作的費用迅速增加。工業發達國家科研工作的費用占國民生產總產值的比例加大。

3.職業科學大軍迅速擴大。

4.在科學研究中按所利用的方法(理論工作或實驗工作等)和按所完成的功能(研究人員、情報人員、組織者等)進行社會勞動分工。

5.科學創造具有集體性。

6.國家越來越多地參與科學研究撥款和擴大對科學研究方向的監督。

7.主要的研究從高等學校轉移到專業化的科學研究機構。

8.科學的組織原則發生變化:在保留把科學傳統劃分成各個部門的同時,越來越多地按課題的原則進行科學的組織工作。

9.科學研究的地理區域在擴大。現在,全世界幾乎所有國家都在進行科學研究。

10.科學成果應用到實踐中去的時間迅速縮短。隨著這些特征的出現,科技文獻的數量也急劇增長。根據每年投入世界圖書市場的圖書數目,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作了統計:1952年發行了25萬種,1962年發行了38.8萬種,1967年是45萬種,1972年是56.1萬種。這就是說,從1952年到1972年這20年間,每年發行的圖書在迅速增加。假使按每年出版56萬種圖書計算,那麼,每晝夜要發行1500種書,每小時發行62種書,幾乎每分鍾都有一本新書問世。

不僅圖書在不斷增加,期刊量也在不斷增加。根據《烏裏希國際期刊指南》所表明的定期刊物來看,1973—1974年發行了大約5.5萬種雜誌,每年登紀的專利達30萬件。近20年來,每年形成文獻資料的頁數,美國約1750億頁,前蘇聯600億頁。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領導下的“世界科學情報係統”的統計,科學知識的年增長率不斷上升,60年代增長了1.1%,70年代達到10.6%。現在,如果一位化學家每周閱讀40小時,那麼光是流覽世界上一年內發表的有關化學方麵的論文和著作就要花48年。可見,科技文獻資料的增長速度是相當驚人的。

二、科技文獻的老化速度不斷加快

隨著科技文獻增長速度的提高,科技文獻的老化速度也不斷提高。所謂老化,是指其作為科學情報的價值喪失。衡量科技文獻老化的指標是:“半生期”,即在某一時間內發表的某一門類或科目的文章是現在被利用的全部文獻的一半,也就是說,在某一段時間之前發表的某一門類或科目的文獻,有一半停止利用。“半生期”這一個術語由J·貝爾納於1958年提出,後來P·巴爾頓和R·凱普勒正式采用。他們提出下列公式作為計算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