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發現的謎團(1 / 3)

●“死亡之丘”的真麵目

根據最近20年來印度、巴基斯坦兩國考古學界共同的調查結果表明,已發現的印度河文明遺址數量超過200處,其分布範圍東起新德裏近郊,西抵伊朗邊境,南達古吉拉特邦,北止喜馬拉雅山南麓,東西長1550公裏,南北寬1100公裏,麵積幾與英倫三島相當。

印度河文明遺址的發現,尤其是巴基斯坦境內的“死人之丘”——摩亨佐·達羅遺址的重見天日揭示出,早在雅利安人入侵印度之前好幾個世紀,這裏就存在著一個繁榮的青銅時代文明,它具有規劃完善、人口密集的大型城市和眾多的小型城市以及居民點,不僅有賴以生存的農牧業,而且還有相當發達的海外貿易。

曾幾何時,印度河文明沸沸揚揚,揚名四海,怎奈好景不長,它大約持續了750~1000年左右,便倏然消逝了。印度河文明的突發性產生本身就是耐人尋味的,其忽然消逝更是令人捉摸不透。

摩亨佐·達羅位於今天巴基斯坦信德省拉爾卡納城以南24公裏的印度河東岸,西南距卡拉奇海港約225公裏。摩亨佐·達羅,意思是“死人之丘”,遺址由東、西兩個土丘構成,高出周圍平原約18米,疊壓著豐富的文化層。雖然如今由於地下水位的上升等因素的影響,已無法發掘清理到最底層,但是,鑽探資料表明,這座古城之下不存在一個前哈拉帕文化層。就目前已發掘的結果來看,大致可以劃分為9~10個依次疊壓的考古文化層,其中最低的一個文化層深達12米。鑒於各層中的出土物如偶像、陶器、印章等大致相同,考古學家們認為它可能代表著大約500~1000年的人類連續居住期。

摩亨佐·達羅古城麵積260萬平方米,鼎盛時期人口估計將近4萬人。城市分為城堡和市區兩部分,筆直如砥的街道在十字路口直角相交,房屋排列井然有序,因此,它被看做是人類曆史上最早的有完善規劃的城市。學術界普遍認為它是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前1500年的青銅時代的一座世界名城。

摩亨佐·達羅古城的建築物都是用火磚砌成。今天,當你漫步這座城址中時,四五千年前遺留下來的殘垣斷壁舉目可見,街道水溝曆曆可辨。古城明顯地分為東西兩部分:西部地勢較高,建有設防嚴密而又堅固的城堡,是統治中心所在;東麵地勢略低,是城市平民、手工業者和商人的生活區。

城堡建在一個10米高的人造平台上,有高而厚的城牆和防禦塔樓。城堡中心是舉世聞名的長方形大浴池,長10米,寬7米,深2.4米,周圍建有一係列公共建築物,浴池底部的火磚用瀝青進行過防水處理,然後用石膏灰泥砌合,密不漏水,浴池南北兩側設有階梯,通到浴池的底部。大浴池是摩亨佐·達羅的典型遺跡之一。

緊鄰大浴池的西邊是一個帶有通風管道的糧倉,建在火磚砌成的平台上。糧倉最初東西長45米,南北寬27.5米,後來又進行了擴建。專家們認為,大浴池是專供祭祀的場所,糧倉是聚集財產的倉庫,兩者結合在一起,寓意著生命的再生和繁衍。

城堡南部還有一組公共建築物,其中心是會議廳。

由此可見,城堡不僅是全城的統治中心,而且是宗教中心。統治者憑藉大浴池的威力和糧倉的力量行使著對廣大平民的生殺予奪大權。

古城的東麵是居民生活區,有東西走向的幹道兩條,南北走向的幹道三條,或相互平行,或垂直相交,主幹道寬達10米,將城區劃分為12個區域。在每一個區域內又有寬1.5米至3米左右的小道與主幹道相通,將城區劃分成更小的方塊。街道之下,有磚砌的排水溝。整個城區內居民住宅建築錯落有致,布局合理。居民住宅主要用紅磚砌成,大小、高低和設備差別很大。有的隻有兩間小屋;有的卻有許多房間和廳堂;還有兩三層的樓房,內設有廚房、盥洗室和臥室,顯然是富人的住宅。居民住宅的大門麵向小街,有完善的排水設施將汙水排入小街的排水溝內,然後彙入主幹道的排水溝中,排水溝上設有許多檢查用的小孔,以防淤塞。而貧民的住宅根本沒有這些設施,反映出貧富分化,階級對立。如此複雜的城市排水係統不僅在曆史上無與倫比,即便在當今世界,也為諸多城鎮所望塵莫及。

●印度河邊獨領風騷

史前時期的摩亨佐·達羅古城屢遭洪水肆虐,然而每次洪水消退後,很快城市又按原樣得到毫厘不爽的重建,嚴格地維持了原有的城市規劃。這顯然與當時的強權政治統治著這座印度河流域最古老的城市有關,同時也反映當時的社會固步自封,停滯不前。

在摩亨佐·達羅遺址中,出土了大量的遺跡和遺物。然而奇怪的是,迄今尚未發現神廟、宮殿或王陵之類象征宗教或世俗強權的紀念物,而且出土的武器也很少。這種現象又表明,印度河流域不存在像兩河流域文明社會那樣的祭司和國王,是一個和平、安定、開放的社會。

這一文明的發展和綿延是建立在農業與貿易基礎之上的。從摩亨佐·達羅遺址出土的獸骨材料來看,當時信德地區並沒有今天這樣的沙漠,在印度河東麵流經信德省的河流還有一條,名叫麥赫蘭河。在大河的滋潤下,這裏土壤肥沃,水源充足,灌溉農業發達。先民們種植的農作物有小麥、大麥、水稻、棉花和棗子,馴養的家畜有黃牛、水牛、綿羊、豬、狗、象和駱駝。在農牧業發展的基礎上,派生出了植棉織布業、養羊剪毛紡織業,有了專業分工的工匠和商人。“信德”之意即為“棉花”(一說意為海),據說當時印度河流域棉花遠近聞名,兩河流域的巴比倫人把棉花稱為“信杜”,希臘人稱為“信頓”,其發音與今日的“信德”大體相近,因此,“信德”一詞可看作是印度河文明為植棉業鼻祖的有力佐證。

摩亨佐·達羅的手工業頗為發達。當時已有帶輪子的車,二進位製與十進位製計算數字的標準度量製度,並且製造紅銅、青銅和石質武器,以及金、銀、金銀合金、紅銅、青銅、釉陶、紅陶、象牙和玉髓等質地的裝飾品,但沒有鐵器。陶器絕大多數為素麵,也有鮮紅條紋上再飾黑彩的彩陶。金屬製作與石雕工藝嫻熟,尤其以小型石印章上的凹雕工藝最為突出,在用石器、陶器和象牙雕刻的印章上不僅刻有牛、魚、樹木的圖案,而且還有奇異的文字。這種文字共有500餘個,自左向右讀,至今尚無人能夠破譯。

摩亨佐·達羅的青銅舞女,以及身著三葉紋飾罩袍服裝的頭像與哈拉帕遺址出土的紅色砂岩裸體軀士雕像和灰色雕像,這四件工藝品被看做是印度河文明城市中“傑出的精品”。

在農牧業、手工業發展的基礎上,摩亨佐·達羅的商業、貿易活動日趨繁榮。這裏生產的大量陶器、石器、青銅器和裝飾品被運往各地交換農副產品,與此同時,各地的農副產品集中收繳到當地的“糧倉”,然後運送到文明古都摩亨佐·達羅。

摩亨佐·達羅鼎盛時期的海外貿易在印度河流域也是首屈一指的,其中最大規模的貿易是經由海路與兩河流域古老文明的交往。在此過程中湧現出羅塔爾、馬克蘭、俾路支等各處貿易中轉站,它們在保護和促進貿易發展中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同時也為印度河文明的摩亨佐·達羅在印度河流域獨領風騷起了媒介作用。例如在羅塔爾遺址中,出土有與波斯灣沿岸遺址中特征相似的饅頭形銅鑄塊、波斯灣式樣的印章等,還有船塢遺址,同樣在兩河流域和敘利亞也發現了印度河文明特點的發運貨物的印章和封泥。

在遺址附近的博物館內,有一幅重現當時城市全貌的圖畫,畫麵上可以看見“赭紅色的城牆內商旅雲集,燒磚製陶的火窯輕煙嫋嫋,椰棗樹遮天蔽日,印度河上舟楫如過河之鯽。”考古材料證實,昔日摩亨佐·達羅一帶鬱鬱蔥蔥,水草豐茂。

●摩亨佐·達羅何去何從?

以摩亨佐·達羅為代表的印度河文明究竟是什麼人創造的呢?為何存在一段時間以後會突然衰落乃至消失呢?摩亨佐·達羅的主人從何而來?又去了何方?也許隻有鐫刻在陶器、金屬製品以及石印章上的文字能夠作出準確的答複。遺憾的是,至今尚無人能夠釋讀這種人類童年時期的文字,由此而引發了世人對摩亨佐·達羅各方麵的種種推測。

關於摩亨佐·達羅的創建者大致有3種猜測:一種認為其創建者是兩河流域的蘇美爾人,其理由是印度河流域在當時是蘇美爾人的殖民地,兩河流域曾多次發現這裏出產的印章、珠子和陶器等。也有人認為其創建者是雅利安人,還有人認為其創建者是達羅毗荼人。這3種說法都難以自圓其說,因此,關於摩亨佐·達羅的創建者依然還是個謎。

再者,摩亨佐·達羅為何突然衰亡?學術界對此亦是眾說紛紜,但都不外乎自然災害和人為因素兩種情況。

一些學者認為公元前1700年左右,地球上曾經存在著一個地震活躍期,印度河流域在這一時期也發生了地殼運動,導致河流改道,洪水泛濫,文明古城摩亨佐·達羅受到3次大洪水的襲擊,瘟疫流行,土壤鹽堿化,不利耕作,環境惡化,城市最終荒廢。

另一些學者從遺址第7層有亂七八糟的被殺者的殘骸推測,古城的消亡是由於內部紛爭,自相殘殺,逐漸衰微,從而給外族——雅利安人以可乘之機。然而考古學上並未發現任何雅利安人入侵的跡象,更何況雅利安人進入印度河流域是在摩亨佐·達羅廢棄400年之後!因此,這種看法目前已基本被否定。

還有人認為由於過度的放牧和種植,地力耗竭,破壞了生態平衡,使得植被稀疏,表土裸露,在強烈陽光照耀下,水分蒸發,化為一片沙漠。

從摩亨佐·達羅遺址的情況來看,古城毀滅前夕,居民無視城市規劃,房屋隨意侵占街道,甚至侵占到城堡內部,城堡失去政治、宗教中心的功能,這一係列事實證實了摩亨佐·達羅人的社會生活後來呈現惡化的跡象。在綠油油的原野變成不毛之地後,居民們於公元前1500年左右被迫攜家帶口,背井離鄉,拋棄生於斯長於斯的故土,集體向哈拉帕遷徙,另立新都。但是無論哪一種說法都難以使人信服,印度河文明古城摩亨佐·達羅的消逝仍是一個謎。

值得慶幸的是,近年來有關印度河文明起源與消失的研究受到越來越廣泛的重視。我們可以相信,隨著考古發掘的進展和研究工作的深入,在不遠的將來,印度河文明的謎底定能大白於天下。

5.維蘇威火山下尋城熱潮

●龐貝城:一座天然曆史博物館

龐貝城是意大利半島西南角坎佩尼亞地區一座曆史悠久的古城,西北離羅馬約240公裏,它位於維蘇威火山西南腳下10公裏處,西距風光綺麗的那不勒斯灣約20公裏,是一座背山麵海的避暑勝地。

據記載,龐貝城是由奧斯坎斯部落興建的,早在公元前7世紀,它已是一座人口稠密、商旅雲集的小城。公元前89年,龐貝城被羅馬人占領,成為羅馬帝國的屬地。到公元79年為止,這裏已成為富人的樂園,貴族富商紛紛到此營建豪華別墅,盡情尋歡作樂。龐貝城人口超過2.5萬人,成為名聞遐爾的酒色之都。

維蘇威火山海拔1277米,據地質學家們考證,它是一座典型的活火山,數千年來,它一直在不斷噴發,龐貝城就是建築在遠古時期維蘇威火山一次爆發後變硬的熔岩基礎上的。可是,在公元初年,著名的地理學家斯特拉波根據維蘇威火山的地形地貌特征,斷定它是一座死火山,當時的龐貝人完全相信斯特拉波的這一論斷,對維蘇威火山滿不在乎。火山的兩側種上了綠油油的莊稼,平原上到處遍布著檸檬林和桔子林,還有其他果園和葡萄園,他們萬沒料到這座“死火山”正在醞釀著一場毀滅性的大災難。公元62年(或63年)2月5日,一次強烈的地震襲擊了這一地區,造成了許多建築物的毀塌,我們今天在龐貝城看到的許多損壞的建築都是那次地震造成的。地震過後,龐貝人又重建城市,而且更追求奢侈豪華,然而,龐貝城還沒來得及完全從那次地震中複蘇過來,在公元79年8月24日這一天,維蘇威火山突然噴發了。

瞬息之間,火山噴出的灼熱岩漿遮天蔽日,四處飛濺;濃濃的黑煙,裹挾著滾燙的火山灰,鋪天蓋地降落到龐貝城;空氣中彌漫著令人窒息的硫磺味,熏得人頭昏腦脹。很快,厚約5.6米的熔岩漿和火山灰就毫不留情地將龐貝城從地球上抹掉了。曆史的記載也從此中斷。

這次大災難的目擊者小普林尼(公元61或62—約113)在悲劇發生後的第6年,應羅馬著名曆史學家塔西佗(約公元55或56—120)之請,給塔西佗回了兩封信,生動描述了維蘇威火山爆發時的狀況。小普林尼寫的這兩封信,被認為是最早的火山學文獻,現在最原始的信件抄本保存在意大利佛羅倫薩的勞倫琴圖書館裏。小普林尼追述道:“一片碩大的烏雲,呈傘形出現在地平線上,大火熊熊,反襯在陰暗的天空中,顯得格外明亮。地震頻頻,使屋子東搖西晃。但是我們不敢到外邊去,因為燃燒著的熔岩顆粒像大雨一樣紛紛下落。……後來黑雲終於漸漸消散,太陽終於露出了光輝。一切都發生了巨變,因為大地覆蓋了厚厚的塵土,仿佛剛剛下了一場罕見的大雪一樣。”

小普林尼住在與龐貝城相隔20公裏外的那不勒斯灣彼岸的米思尼姆城,感受尚且是如此恐怖,可想而知,龐貝城的景象該是如何的悲慘了。

那時龐貝城有2.5萬居民,雖然大部分人逃離災區,但是還是有2000多人葬身在火山灰和熔岩之下。待煙消雲散,土地冷卻之後,一些劫後餘生的龐貝人曾經返回維蘇威火山腳下的故城所在地挖掘他們的住所,希望能找到一些他們未來得及帶走的物品,結果什麼也未能找到。隨著歲月的流逝,人們逐漸將龐貝城淡忘,龐貝城就這樣失蹤了。

1592年,有人在龐貝城所在地修建水渠,偶然發現一些大理石碎塊和古錢。1689年,有人在那不勒斯郊外掘井,發掘出一些刻字的石塊,其中有一塊刻有龐貝的名字。據此有人推測,龐貝城就在這一地區。

1748年,當地農民在龐貝古城遺址偶然發現一些遺物,於是尋找龐貝古城的工作就此開始了。4月6日,從棕紅色的火山灰堆下發現了第一幅奇妙的壁畫。4月19日,挖出了第一具人體殘骸,殘骸旁邊散落著一些古代金幣和銀幣,從死者留在地上的痕跡來看,這個死者正在急匆匆地去抓滾落的金幣時,就因火山爆發,厄運突降而暴卒了。這一年的11月,發掘工作進展到一個橢圓形窪地,即原先的露天劇場,但由於沒有能找到任何雕像、黃金之類的物品,挖掘工作又轉移到別處去了。

1763年,出生於德國的約翰·溫克爾曼(1717—1768)被任命為羅馬城內及附近地區的文物總監,他以這一身份訪問了龐貝和赫庫蘭尼姆,未幾,出版了《文物藝術史》一書,給予古城出土的文物極高的評價,並成功地將無數零散的文物整理出一個頭緒,勾勒出古城龐貝的曆史輪廓,從而掀起一股尋找龐貝城文物的熱潮。

1808年至1815年,法國學者繆拉主持了這座死城的發掘工作。從1860年起,人們對龐貝城進行了係統的發掘。1890年,考古學家烏塞皮·菲奧雷利使發掘工作走上正軌,他研製出一種新的發掘技術,使死城中被埋葬的人、動物、家具、木結構建築物等充分地再現當年的風貌。這種技術是:細心地將火山灰層層剝離,以便保持物體原來的形狀,接著把石膏漿灌到物體與火山灰岩之間的縫隙中,然後將物體完整無缺地摘取出來,再將水泥倒入與原物體一模一樣的火山灰模子,澆鑄後形成的塑像生動逼真,栩栩如生,再現了古城居民當年罹難時的各種姿態。遊客可以看到死難者臨死百態:或兩手抱頭,蜷縮一團;或手掩臉部,仰倒在地;或懷抱嬰兒,母子同難;或手攥錢袋,倉皇逃跑;還有掙不脫枷鎖,死在鐵鏈上的奴隸角鬥士……一幕幕悲劇呈現在遊客眼前。在一座富豪宅邸,房子正在修繕,主人家和工匠災變時都躲入一條過道裏,全部死在一起,慘不忍睹。近郊一座別墅裏,主人和奴隸共18人都在災變時躲入地窖,結果同歸於盡。一切都似乎發生在昨天,龐貝城好像沉睡了1900年,剛剛蘇醒。

直到今天,龐貝城也隻有五分之三被發掘出來,它同赫庫蘭尼姆城一樣,仍有許多死難者、器具和建築物被深埋在地下,盡管如此,龐貝城昔日輝煌也已充分地呈現在世人的麵前了。

龐貝城占地麵積1.8平方公裏,城牆用石頭砌建,周長4.8公裏,有城門7個,塔樓14座,蔚為壯觀。縱橫的4條石鋪大街構成一個“井”字形,將全城分割成9區,每塊地區又有許多大街小巷相通,大街上被金屬車輪輾出的深深的車轍,曆曆在目,仿佛馬車剛剛駛過一般。

在大街的十字路口都設有石頭水槽,高近1米,長約2米,向市民供水。水槽與城裏的水塔相通。水塔的水則是通過磚石砌成的渡漕,從城外高山的泉水引進而來的,然後分流到各個十字路口的公共水槽中,貴族富商庭院的噴泉和魚池也是依靠這個係統供水的。

龐貝人還修建了3座大型劇場,其中最大的一座位於城東南,建於公元前70年,可容納觀眾2萬人,兼作角鬥場,當年人與人、人與獸的角鬥就在這裏舉行。

這座大型劇場的東側還有一座圓形體育場,近似正方形,每邊長約130米,場地三邊圍以圓柱長廊,黃柱紅瓦,十分華麗,場地正中是一個遊泳池這個體育場估計能容納觀眾1萬餘名。

城西南有一個長方形廣場,四周建有官署、法庭、神廟和市場,它是全城政治、經濟和宗教中心。

城內至少建有3座公共浴室,冷熱浴、蒸氣浴樣樣齊全,還附有化妝室、按摩室,牆上裝飾著石雕和壁畫。

龐貝城遺址充分反映了古羅馬社會的道德墮落,一部分人耽於酒色,紙醉金迷,生活淫糜。龐貝城明顯有兩多:一是妓院多,一是酒館多。妓院牆壁上畫滿了不堪入目的春宮畫和各種淫蕩的場麵;城內酒店林立,店鋪不是很大,酒壚與櫃台都在門口,酒徒可以站在櫃台外麵喝酒,在一些酒店的牆壁上留下了酒鬼們信手塗鴉的歪詩邪文,至今依稀可辨。

龐貝城埋在地下平均深度為3.6米,比起埋在地下二三十米深且被新城覆蓋的赫庫蘭尼姆較易發掘,但要運走那麼多的泥石,也非易事。目前,整個龐貝遺址就是一座博物館,用外牆圍成,不準任何人居住,更不準車輛入內,而在遺址外圍,形成了一座幾萬人的遊覽城市。

由於龐貝城保存了古羅馬時代社會生活的真相和寶貴資料,因而已成為世界上罕見的一座天然曆史博物館,它不僅是一座普通城市生活的絕妙寫照,而且也是一座珍品的寶庫。

現在龐貝城已成為意大利最富吸引力的遊覽勝地之一,每年有200多萬遊客到這裏觀光和遊覽。

值得注意的是,龐貝城覆滅後,維蘇威火山從沒有平靜過。公元79—1631年之間,噴發周期為每百年一次;1631—1944年之間,噴發周期是每12年一次,但規模都比公元79年那次小得多,它最後一次噴發的時間是1944年。即使在火山休眠時,火山口也是煙霧嫋嫋,蒸氣飄逸。

1841年,意大利政府在離火山口不遠處設立了維蘇威火山觀測台,它是那不勒斯國王弗迪南德二世建造的,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火山觀測台。觀測報告表明,自1944年以來,這座火山的內部通道已自行堵塞了,這無疑是一個不祥之兆。專家們預測,最近200年間,維蘇威火山將會重演1900多年前的故伎,龐貝遺址還會有再度遭到滅頂之災的危險。

●赫庫蘭尼姆城:完整無缺的“死城”

公元79年8月24日早晨,那不勒斯海灣晴空萬裏,陽光明媚。

在海濱聖地赫庫蘭尼姆城,麵包師塞克斯塔斯·帕特卡斯正在麵包房烤製著麵包和糕點,蔬菜水果販奧拉斯·法菲熱斯正往水果和蔬菜上灑水,一位雕刻師正在加工一塊美玉,一個生病的孩子躺在珠寶店後麵的一所房子裏,一個粗壯的搬運工正在造船廠搬運一箱貨物,一個14歲的小保姆正在照看僅10個月的嬰兒……整個城市的居民處在寧靜歡快的氣氛之中。

中午,赫庫蘭尼姆城的居民感到大地在震顫,並聽到震耳欲聾的爆炸聲和雷聲,抬頭望去,隻見東麵4公裏遠的維蘇威火山口衝出一股蘑菇狀的煙柱,霎時間遮天蔽日,天昏地暗,滾燙的岩漿以每小時100公裏左右的速度迅速地湧向這座城市,其溫度估計高達399℃。

驚恐萬狀的居民爭先恐後湧向海灘,沿海濱或乘船逃命。

19個小時以後,當維蘇威火山平靜下來時,赫庫蘭尼姆城已經被掩埋在厚達20~30米的黑色岩漿下麵。

幾個世紀過去了,赫庫蘭尼姆城與11公裏外的龐貝城逐漸被人們遺忘,直到文藝複興時期,意大利人研讀祖先留下的手稿時,才知道維蘇威火山附近有兩座被埋葬的城市。

1709年,工人們在“死城”挖井時,發現了古時劇場的舞台,進一步挖掘後,發現了眾多的大理石構件。赫庫蘭尼姆就這樣很偶然地被發現了。

當時,意大利正被奧地利軍隊占領。奧國一親王聞訊後下令士兵開挖隧道,以便攫取漂亮的大理石去建造他正在動工興建的別墅。他根本就沒有意識到他挖掘的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東西——一座完整無缺的古城。

1738年,意大利皇家圖書館館長、人文學家唐·馬塞羅·凡努提侯爵開始在赫庫蘭尼姆城發掘。他采取井巷式的發掘方法,清理出土了3個穿長袍的羅馬人的大理石雕像、一些彩色圓柱和一匹青銅馬的軀幹。同年12月11日,找到一方銘文,從而了解到有個名叫魯福斯的人曾出資興建“海格立斯劇場”。據此,專家們斷定,這裏就是失蹤千年的羅馬古城赫庫蘭尼姆。

1763年,公眾的注意力轉移到龐貝城,因為那裏出土了刻有“龐貝市公所”銘文的石碑,從而掀起了一股發掘龐貝城的熱潮。直到1927年,意大利政府才決定對赫庫蘭尼姆城進行分階段的發掘,赫庫蘭尼姆城的原貌逐步得以顯現出來。

赫庫蘭尼姆城,又名海格力斯,以希臘神話傳說中的英雄海格力斯之名命名,在曆史上,它曾被意大利幾個不同的民族相繼統治過。公元前89年,它同龐貝城一起被羅馬人占領,成為古羅馬的一個屬地。公元79年8月24日維蘇威火山爆發前,其占地麵積約23萬平方米,人口達5000人。

赫庫蘭尼姆城建在由維蘇威火山流下的兩條溪流之間的高地上,四周高牆環繞。由於落在龐貝城上的火山灰和浮岩比較疏鬆,掩埋得較淺,平均隻有3.6米深;而覆蓋在赫庫蘭尼姆城的熔岩混雜有許多巨大的岩石,掩埋得較深,平均深達20~26米,這就給發掘工作帶來了許多想像不到的困難。

為了穿透異常堅固的岩層,考古工作者們將空氣壓縮機、電動工具、推土機甚至更複雜的現代化工具都運用到發掘工作中,從而使發掘工作得以順利進行。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那令人窒息的岩漿對赫庫蘭尼姆城的破壞反而要比早年發掘者造成的損失小。早年發掘者瘋狂的尋寶活動,給這座人類藝術寶庫造成了無法彌補的損失,後來由於覆蓋的火山岩難以用手工工具鑿通,人們才停止尋寶活動。

事實上,火山熔岩對赫庫蘭尼姆城起了一種保護作用。它雖然使木料碳化,卻沒有毀掉木頭,因此,許多門窗在原來的位置上仍可隨意啟閉,青銅汲水機依舊可以運轉自如。

在一個小吃店的櫃台上還擺放著胡桃;修理店裏,一個銅燭台和一尊酒神銅像仍放在原處等待修理;麵包房裏,烤麵包的銅盤仍舊留在烤箱裏;離這兒不遠處,兩頭小毛驢的骨架永世套在磨盤上;玉雕店裏,一個病孩躺在一張精美的木板床上,桌上放著為他做的一條雞大腿……

就連牆壁上的塗鴉也保留下來了。有一間屋子的牆上潦草地寫著送酒的次數和日期;另一間屋中的牆上列著一些簡單的單詞;還有一間房子的牆上畫著一幅角鬥士與鹿角鬥的素描;在通向一所房子的斜坡上,寫著一句話:“帕吐姆那斯愛艾菲安達。”

但是,赫庫蘭尼姆城的居民卻“失蹤”了。在最初250年的挖掘中,隻找到9具遺骸。所以人們一度認為赫庫蘭尼姆城的居民大多數逃走了。今天的那不勒斯市,仍保留有“赫庫蘭尼姆居民區”。

事實並非如此。1980年,工人們在安裝地下水泵時,發現兩具躺在古海灘上的遺骸。一具是矮胖的男性,考古學家們發現他的身邊有隻打翻了的船,故稱他為“舵手”,另一具是女性,她被認為是位“美女”。1982年,考古學家們大麵積清理海灘,出乎意料的發現了13具遺骸,其中一具身上佩有軍用劍和鞘,說明他生前是個士兵。同一年,挖掘機挖通海堤下麵堵塞著岩石的三處石頭拱門,在一個拱門下,發現6個成年人、4個兒童和1個懷抱嬰兒的小保姆,他們的遺骨擠作一團,在另一個拱門下,一排排地躺著48具屍骨,而在第三處拱門下,19具屍骨和一匹馬的屍骸橫七豎八地堵在裏麵。

主持發掘工作的考古學家吉賽普·瑪吉博士回憶著:“那情景真是慘不忍睹!”

同一年,吉賽普·瑪吉博士還對海岸邊的10間小屋進行了清理,又發現了大量保存完好的遺骸。

赫庫蘭尼姆城前後共出土了近200具遺骸,為防止這些遺骸迅速腐爛,史密森大學物理考古學家薩拉·比西爾將他們浸入一種防腐的丙烯酸樹脂溶液中。隨後,對他們進行了深入細致的研究,了解到古羅馬男子一般身高1.70米,女子1.55米,雖然其中幾具骸骨有患關節炎、貧血症等跡象,但總的說來,大部分人營養充足、體格健壯、肌肉發達。

赫庫蘭尼姆雖與龐貝幾乎同時覆滅,但兩座死城的狀況存在著很大區別。據美國《全國地理》雜誌1984年5月號發表的裏克·戈爾的文章指出:公元79年,維蘇威火山爆發時,灼熱的岩漿襲擊龐貝城之前,已有3股岩漿滾下維蘇威火山,而赫庫蘭尼姆正好處在岩漿滾落的路上,很快便成為泥流熱海中的孤島,隨後岩漿迅猛上漲,將其覆沒,所以它比龐貝城早覆沒7個小時。受維蘇威火山上流下的豐富地下水浸潤而保持潮濕的泥土將赫庫蘭尼姆密封起來,這就使它比火山灰和浮岩覆蓋下的龐貝城保存得要好得多。許多日常生活中容易腐爛的東西,由於保持了一定的溫度和濕度,同時又受不到空氣的影響,盡管曾經被熾熱的岩漿炙燒過,但仍保存完好,發掘出來時幾乎與掩埋時沒有什麼兩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