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看出了美國極力想避免戰爭,認為有機可乘。5月12日日本拋出了一個以“對意德不失信義”和“不違背大東亞共榮圈”為前提條件的《鬆岡修正案》。該修正案認為:(1)關於三國同盟問題,“信守把三個軸心國家(日、德、意)看作為一個整體”。(2)關於中國問題,“美國隻能全盤接受汪精衛政權和日本之間的既成事實,而對蔣介石則勸其實現和平,並在和平條件上一概不加幹涉。”(3)關於東南亞問題,刪去了“不訴諸武力”這一條。根據這三條,日本可以獨占中國,吞並東南亞,而且還不背棄三國同盟。
美國看出了日本決意成為亞洲及太平洋地區霸主的野心,但仍同意以日本方案為基礎,繼續談判。
5月16日和5月31日,美國政府提出了自己的“對案”。
6月21日,美國提出最後一個議案,堅持“三國同盟不適用於自衛行動”的原則。日本代表拒絕了美國的要求。
日本利用美國的綏靖政策,一步步地謀劃著它的侵略圖謀。1941年8月初,美國對日實行石油禁運後,日本慌了手腳。現在唯一能夠取得石油補給和來源隻剩下荷屬東印度群島的油田了。日本想依靠爪哇、蘇門答臘的石油供應來挽救美國石油禁運造成的困難局麵。統治集團打算以速決的方法奪取荷屬東印度群島,擺脫困境。
為了掩飾侵略企圖,日本政府於8月7日提出日美首腦在火奴魯魯直接會談,以解決兩國的爭端。8月26日,在日本軍部的同意下,近衛內閣寫信給羅斯福總統,表示“日本渴望維持太平洋的和平”,為清除“相互猜疑和誤會”,希望親自會見美國總統,以便“闡明雙方見解”。
就在近衛向美國總統提出日美首腦舉行會談的時候,9月3日,日本正在召開會議,討論日本國策實施問題。9月6日禦前會議,日本通過了決心對美開戰的方案,並決定10月15日結束日美談判。
10月12日,近衛內閣就日美和、戰問題進行最後抉擇。會上,由於內閣意見分歧嚴重,近衛被迫提出辭職。10月17日,日本天皇下達諭旨,授命東條英機組閣。
東條內閣是一個地地道道的戰爭內閣。他上台後,連續召開了9天的政府和大本營聯絡會議,最後確定了新的《帝國國策實施要點》草案。
這個《帝國國策實施要點》還不是開戰決定,因為它規定,如果外交談判達成協議的話,則停止戰爭。但事實上它又是個開戰決定,因為談判不過是“偽裝外交”,開戰的決心早已經定下了。所謂“在12月1日淩晨以前獲得成功,即停止發動武裝進攻”不過是一句連東條內閣自己也不會相信的空話。
和平煙幕籠罩下的東京,11月5日的禦前會議,決定了開戰的時間。同日,日本軍令部下達了“大海令第1號”,預計在12月上旬對英、美、荷開戰;命令聯合艦隊司令官完成各項作戰準備;命令攻擊珍珠港的機動部隊按所指定的地點及時進入作戰開始前的待命區——擇捉島的單冠灣待命。以先遣部隊、機動部隊、南洋部隊、北方部隊、主力部隊對美國艦隊進行作戰。
陸軍也下達了“大陸令第556號”,命令南方軍進入戰鬥序列,協同海軍準備進攻南方重要地區,同時下令侵華日軍作好進攻香港的準備。但陸軍的一切行動,都是配合海軍作戰,即一切為了偷襲珍珠港。
11月7日,聯合艦隊發布第2號令,要求完成開戰準備,開戰日期預定為12月8日。
11月13日,聯合艦隊舉行最後一次碰頭會。山本五十六以最高指揮官身份命令“全軍將士與本人同生共死”。
偷襲珍珠港的艦隊規模龐大。為了隱匿軍事行動意圖,各艦艇采取了化整為零,分散行進的辦法進行集結。航空母艦“赤誠”號、“加賀”號、“蒼龍”號和“鞏摩”號都分別於11月15日前後駛離各自的基地,依照不同的航線,向著艦隊集結地——單冠灣悄悄進發。為了防止美國潛艇的監視,躲避美國諜報人員的視野,日艦都選擇了遠離商船航道的航線。旗艦“赤誠”號在兩艘驅逐艦的護航下,於11月17日在燈火管製下啟錨,從佐泊港出發,繞道迂回太平洋,再北上駛往單冠灣。“赤誠”號駛進單冠灣時已是11月21日了。次日,“加賀”號趕到,這支實行無線電靜默的無聲艦隊陰森森地集結完畢。
山本五十六為了不使美國起疑,在艦隊靜默以後,特意派出一條靶船到西南群島方向,收發模擬的無線電通訊,從總體上編織了一幅日本艦隊沒有離開日本海的假象。
12月2日晨,菲律賓美海軍水上偵察機在南中國海先後發現日本潛艇,並在金蘭灣內發現大型日本運兵船20多艘。
美國政府收到如上軍事情報後,詢問日本,要求其說明在印度支那增兵的理由。美國政府一直等到12月5日,才收到日本大使轉來的關於解釋增兵原因的報告。日本強詞奪理地聲稱增兵是為了“防止中越邊境附近的中國軍隊的活動”。12月6日上午,美國駐英大使轉發來英國海軍部的一份重要情報,說發現一支龐大的日本入侵船隊,由驅逐艦和輕巡洋艦護航,正在穿過暹羅灣駛向克拉地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