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思邈

一、幼年貧寒多疾立誌習醫救人

孫思邈生於公元581年(隋文帝楊堅開皇元年)陝西省耀縣孫家塬村的一個極為普通的農民家庭裏。

耀縣,隋唐時叫華原,是京兆府長安的轄地,南距長安約75公裏,即東徑109°,北緯約34.9°處。孫家塬村就在它的東北約15華裏的地方。這裏,地處黃土高原,周圍山巒層層,溝壑交錯。這裏沒有自然水源,村民們挖地成窖,儲雨水以食用。天旱時,窖水用盡,則去遠處運水,故又稱“旱塬”。村民們以種植五穀雜糧為生,當然少不了養些雞、犬、兔、鵝、牛、馬、豬、羊等禽畜,過著男耕女織的農家生活。孫思邈就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之中。

這樣的地方,自然是十分貧寒。孫思邈幼年,體弱多病,從小就與醫藥為伴。為了延醫療疾,幾乎耗盡了全部家產,所以他從小就體驗到了疾病的痛苦和對生活及人體的危害。11歲上(公元592年,隋文帝開皇12年),長安一帶傳染病流行,孫思邈眼看著他的家鄉一帶許多老人少兒因缺醫少藥連連死去,幼小的心靈受到了極大地刺激,心情極為痛苦,從此便感受到了醫藥對於生命的重要,立誌習醫救人。

孫思邈天生聰明愛學,7歲就送去上學(古時一般是8至10歲上學)。學校不遠,就在村西頭的一個窯洞裏。孫思邈天資聰慧,學習用功,一上學就能“日誦千言”。到20歲時,上了14年學的孫思邈就能對老莊等諸子百家的學說全神領會貫通。還通佛教經籍,所以知識淵博,才華橫溢,被譽為“聖童”。

孫思邈所處的時代,有良好的習醫環境。隋文帝楊堅統一中國之前,戰爭頻頻,災荒連連,土地荒蕪。人民生活困苦、健康受損、疾病橫生。統一以後,社會安定,人心穩定,生產發展,文化進步。在醫藥方麵,為了消除和抵禦疾病,國家設立了太醫署、尚藥局、醫博士和助教,進行教學和研究,管理醫藥。故那時的醫藥專著也很多,名醫名著都能得到很好的傳播。那時的名醫就有許智藏、許澄等,名著有巢元方的《諸病源候論》等對各種疾病的病因都做了深透地論述。在醫療方麵,更有醫方256部,4510卷。

隋朝醫藥學的發展,使孫思邈自小就處於一個良好的醫學環境之中,為他在醫學方麵的成長和發展,提供了機會和條件。

社會生活的需要,環境的容許,自己的體驗和意願決定了他所走的醫學道路。久病成醫。他的天資、意願和勤奮是他成功的因素。

孫思邈自身和他人疾病的要求,決定了他刻苦地學習醫學。他首先是學習前人的經驗。他下了很大功夫去鑽研唐代以前各代名醫的典籍,如扁鵲、倉公、華陀、張仲景、王叔和、皇甫謐和葛洪等人的醫學典籍。他刻苦努力,學而不倦,孜孜以求,直到“白首之年,未常釋卷”。

孫思邈學以致用,勤於實踐。他說:“讀書3年,便謂天下無病可治。及治病3年便謂天下無方可用。”這一方麵說他理論聯係實際,學而為用。另一方麵說明他認識到實踐的內容比理論更豐富,學無止境。

孫思邈雖是醫術高明,成了時代的名醫,但他從不追求權勢名利。隋文帝楊堅曾請他去做國子博士,但他以有病為借口而加以拒絕(見《唐書·孫思邈列傳》)。唐滅隋後,唐太宗李世民即位,於公元636年(貞觀十年)召孫思邈進京授爵,亦被拒絕。公元658年,唐高宗李治詔召他進京師,寓居鄱陽公主舊居,審訂即將成書的《新修本草》。公元659年(顯慶四年)因他在《新修本草》的編修工作中有重大貢獻,高宗皇帝召見他,請他擔任諫議大夫(官職名),又被他拒絕了。後來,他在醫學研究工作中遇到一些問題不得解決,想到長安的醫書之多,是任何地方無與倫比的。為了能有機會和條件閱讀這些醫書,以便從事醫理的研究,才接受尚藥局“承務郎”這樣一個官職。他在那裏供職16年,閱讀了大量的醫藥學著作。到了公元674年便借口病重,辭歸故裏了。孫思邈拒官應官都是為了醫學事業,而絕不是為了權勢名利。為了認識藥物藥性,他不但從《神農本草經》、《本草經集注》和別的藥物專著中學習,更是親自深入太白山、終南山、峨眉山、五台山等名山中去采集藥材,研究藥性,加工炮製。

太白山在陝西省的西部,長安西南約120公裏外的地方(即東經107.7°,北緯34.8°),海拔3767米,氣勢磅礴,氣候溫和,藥用植物種屬繁多,野生動物達270多種。為了采集藥材,孫思邈在那裏居住了很長時間。孫思邈在采集藥材的同時,還注意收集民間藥方,並為當地群眾治病療疾。有很多的人患疑難病症都經他手治好了。其中有麻風病人600多,癲癇病上千人。有的病人路遠,來去困難,他就讓病人住在他家裏治療。有的患者病重,不能前來,他就登門去醫治。在那樣窮苦的地方,有病無錢延醫的多的是,孫思邈得知後都是免費醫治。孫思邈家的周圍滿是杏樹,那都是那些無錢而得免費醫治的患者為了感謝他而種植的。

據說唐貞觀年間太宗李世民患心口痛,禦醫們多次會診就是不見好轉。後來召民間醫生孫思邈前往診治,病很快就給治好了。為此,唐太宗李世民特封孫思邈為藥王。

孫思邈勤奮好學,精心鑽研,勇於實踐,將畢生的時間和精力全都獻身於醫學事業,編寫下了許多醫藥巨著,為祖國的醫藥科學作出了重大貢獻。

《備急千金要方》三十卷是他於公元641年(唐太宗貞觀十五年)60歲開始撰寫,於公元651年(唐高宗永徽二年)70歲時用了10年時間撰成的。30年後,公元681年(唐高宗開耀元年)他100歲時,又撰成《千金翼方》三十卷。“翼”為輔助之意,是《備急千金要方》的續集。

孫思邈逝於公元682年(唐高宗永淳元年)享年101歲。那年冬天,流行病傳染,洛陽、長安,病死的人沿路不絕。正當人們急需找孫思邈救治的時候,他死去了。所以,人們更是懷念他。國家也失去了一位偉大的醫藥學家。

二、對中醫藥學的重大貢獻

孫思邈從小就體弱多病,但是他活過了101歲。在“人活七十古來稀”的古代,這是一個值得認真研究的奇跡,更何況他在90多歲的高齡時,還“視聽不衰,神采甚茂”。

101歲,在這裏的意義不在於他的長壽時間,而是他在這101年的時空中學習、實踐所積累知識和作出的貢獻。

生命的短暫表明學習和實踐內容的狹小。因此有“學到用時方感少”的古訓。“學海無岸”,好學之人,學得越多,越覺知識淺薄、不夠。越是年高,越覺時間緊迫,對時間抓得越緊,不會浪費,總是覺得還有很多事情要做;有很多事還沒做完;有很多東西要學。孫思邈活過了101歲,學習了94年,20歲行醫,實踐了81年,這比起一般活六七十歲的人來說,要多學多少知識、要多積多少經驗!

他60歲,行醫40年,始寫《備急千金要方》。到70歲,已行醫50年,寫成此書,用了10年時間。可以想見,會多麼精深正確了。又經過30多的研究和實踐,到100歲時寫成了《千金翼方》,其知識之淵博,經驗之豐富和成熟,自然是無人可比了。日本留學生把他的《備急千金要方》抄下,帶回日本學習、應用和研究。國人都把此二書當成至寶、讀過的便是有識之士了。

後人總是學習前人,在前人的基礎上發展。前已談及孫思邈生長於一個良好的習醫環境下,唐太宗李世民為求長生不老,對醫藥更為重視。他曾親臨名醫學家甄權家探訪。命令全國各地選送上好藥材標本並繪製藥草圖。召令有名的科學家、藝術家、醫藥學家24人,參考古今本草編著了《新修本草》,這是一部世界上最早由國家組織編撰的藥典。孫思邈在其中起了巨大作用,為編撰此書作出了重大貢獻。從貞觀三年起,地方各州都設立了醫藥學校。國家對醫學的重視,對醫生的尊重,使醫學的發展能有此良好的政治條件。孫思邈的《備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等巨著,就是在這種良好的政治條件下,集古今眾家之長,結合自己的實踐經驗,為了臨床、保健的急需和實用而編著的。他在長期的實踐中,深感古代醫家所著醫方書典的浩廣和散亂,難以求索,耗力誤時,延誤救治。為此,他博采眾長,刪裁增補,刻求簡、易、精、便,編成了《備急千金要方》。除了他參加編撰《新修本草》外又一次為祖國的醫藥事業作出了重大貢獻。

孫思邈提倡預防醫學。他指出,平安無事的人並不是本來就平安的。能平安是因為他平時能經常地思考著怎樣預防著死亡的發生;能快樂的人並不是本來就快樂的,能快樂是因為他經常思考著怎樣預防災殃的出現(《千金翼方》卷十二)。他在《千金要方》卷一中還指出“活著時不要忘掉死亡的來臨,安全時不要忘掉危險的出現”。他還說:“上醫治病,治未病之病;中醫治欲病之病;下醫治已病之病。”這裏的“上、中、下”是古代對醫生醫療水平效果等級的評價和劃分。能把病治愈9/10的為上醫;7/10的為中醫;6/10的為下醫。孫思邈說的“治未治之病”,就是預防。也包含著早期治療之意。他說:“病人如果早期治療,正氣尚存,病氣尚未深達內髒,所以氣色未壞,請好醫生治療,紮針吃藥都及時,又能注意養護調理,病哪會治不好?他指出,醫生應當善於“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醫之於無病之前,不追於既逝之後”(《千金要方》卷二十七)。這都是講的以預防為主,有病要早治的積極思想和方法。孫思邈還為人們指出了一些防病的具體措施。他說:“凡人家居及遠行,要隨身帶有熟艾一升、備急丸、生肌藥、甘濕藥、丁腫藥、水銀、大黃、芒硝、甘草、幹薑、桂心……此等常不可缺少……(《千金要方》卷二十七)。

孫思邈的這些預防疾病的觀念、思想,正是當今我們預防醫療衛生事業的工作方針。

三、孫思邈主張婦幼單獨成科

孫思邈對婦女和兒童的疾病醫療極為重視。他在《千金要方》中指出:“人都是由小到大,沒有小孩,就不會有大人。沒有婦女,也不會有小孩。”所以他首先講了婦女和小孩的病,而後才講成年和老年人的病。他指出,婦女與男子的病是不同的;小孩與大人的病也是不同的。所以他認為婦女和小兒的病,應當單獨成科。他對婦女的妊娠、月經、養胎禁食、產後護理和病嬰的預防、急救、護理等都有專門的研究,所以他對婦科和兒科的醫術都很高明。論著也很多。在他的《備急千金要方》三十卷中,婦女方占三卷,嬰孺方占一卷。在他後期的《千金翼方》三十卷中,婦人方占了四卷,小兒方又占一卷。從求子到調經。從哺乳到兒科各種病患以及婦女的特殊病患,條條詳明。可見他對婦女兒童的關心和重視及對疾病研究的深透。他說:“婦女所以要另有方書,是因為婦女要懷胎、生小孩和易得崩傷病的原因。是因為他們有月經、胎孕、生產等生理特點。會有痛經、帶下、胎前產後等特殊的病理現象。故其病患倍於男子。而且患了病後也特別難治。他說,人的一生,生育小孩並把小孩養大是很重要的事。若無小就不能成大……所以我的方書,要先講婦女,再講小兒,然後才講大人和老年人的疾患。小兒病與成人病的不同,隻在用藥劑量上有差別。

孫思邈對婦科尤其重視。他說:“婦人之別有方者,以其胎任、生產、崩傷之異故也。”所以他在《千金要方》總論之後,先立婦人一篇。對婦產科的病疾,如妊娠、孕婦衛生、孕婦禁忌等都有詳實的論述。他指出了婦女不孕,不都是婦女方麵有問題,男子也有關係。這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會,對於提高婦女的家庭地位,解除婦女不孕的不白之冤是有重大貢獻的。孫思邈接著就提出了他的治療方法。他說,若與男女都有關係,則男女雙方都要醫治,“男服七子散,女服紫石門冬丸及坐藥蕩胞湯”。孫思邈還注意到了孕後產前的護理,宣傳婦科知識。婦女在受胎後要節製嗜欲,調和性情,避免受到驚擾等。臨產時,要情緒安定,不要緊張,切忌驚憂。接生者或者其他人絕不可顯出驚慌或麵露憂容。不然就會引起難產或者別的疾患。他對難產的處理方法方麵也有不小的貢獻。對胎前產後的合並症檢查和處理方法也是正確的。

孫思邈對於妊娠,月經不調,赤白帶下,崩漏,養胎禁食,臨產注意,產後護理等都有很好的研究。他還對許多婦科病的臨床症狀做了極為詳實的記述。他說:“婦人崩中漏下,赤白青黑,腐臭不可近,令人麵黑無顏色,皮骨相連,月經失度,往來無常,……”這些記述與現在說的女性生殖係統惡生腫瘤的晚期臨床症狀極為相似。

孫思邈的婦科病醫術也極為高明。傳說有一次他在路上看到一群人送葬,就中一老婆婆十分悲痛。又看到人群走過的路上有幾滴鮮血是從棺材裏滴下來的,便急忙上前問明緣故。原來死者就是這位老婆婆的獨生女兒因為難產(實是子宮收縮乏力而滯產引起的休克)剛剛死去的。孫思邈立即斷定這產婦並沒有真正死亡,忙叫開棺,進行急救,結果是紮了一針馬上就醒過來了。並順利地產下了嬰兒,使母子得救。據說還有這樣一個婦女,患眼痛病,許多醫生隻著眼於眼痛,有的用寒藥,也有的用補藥,但都不見效。孫思邈問過病史,通過把脈,發現肝脈弦滑,是因年壯血盛,肝血不通。再問這婦女,月經已3個月沒來了,就用通經藥施治,結果月經一來病就好了(《名醫類案》卷七)。

孫思邈對兒科的貢獻也是很大的。他吸收他以前各家的兒科知識,在他的《千金要方》中,關於兒科的用方有320多個。孫思邈把兒科分為初生、驚痛、客忤、傷寒、咳嗽、雜病等9門,為兒科單獨成科和發展奠定了基礎。

孫思邈對胎兒在妊娠期的發育過程作了詳細的描述。對於初生嬰兒,他說是要用棉花擦口中汙物。若初生嬰兒不會哭,可用溫水洗澡,或用蔥白輕打兒身,或用嘴對兒嘴吹氣使嬰兒哭出聲來,以免窒息。孫思邈對嬰兒發育的時間關係觀察的十分正確。他說:發育正常的嬰兒,在出生60天後逗引就會笑,100天後能自己翻身,180天後能獨坐。210天能舉步。孫思邈對幼兒的護理也很有研究。他認為小兒的衣服要換,不可過厚。應當經常到室外曬太陽,呼吸新鮮空氣。他指出,把小兒整天藏在帳子裏,身穿厚衣服,害怕受涼,不敢讓小兒見風日,就會像陰地裏的花草,必然很弱。同時,孫思邈對選擇乳母,哺乳時間、次數、乳量及婦幼衛生和護理方法也都作了正確的論述。他這些論述至今仍然有很好的實用價值。對預防小兒病患極為重要。

孫思邈還在他的《千金要方》中詳細論述了許多小兒病患的臨床症狀。這對確診小兒疾病很有教益。他說:鵝口瘡的症狀是“小兒舌上有白屑如米,重者鼻中亦有之”;小兒腹瀉是:“夏月,乳兒受涼,便下如水,麵青肉冷,目陷幹嘔”;關於頓咳:“小兒嗽,日中差,夜甚咳,不得息,……吐乳,嘔逆暴嗽,晝夜不得息。”尤其是對小兒急驚先期症狀,在他的《千金要方》記述的更是詳細。共列20條之多。可見孫思邈是對小兒是宏觀上重視,微觀上詳盡深透,對小兒的診斷有著臨床的指導意義。因本文不是醫科專著,不多列舉。

孫思邈對婦女病和小兒的專章論著,為後來的獨立成科奠定了理論基礎,是對祖國醫學事業發展進步的重大貢獻。

四、營養衛生是預防醫學的內容

孫思邈生長在貧窮落後的高原山野鄉村之中,從小就親身經曆和目睹了大量的因營養和衛生的不良對於人體健康的危害和所導致的疾病發生。所以他在《千金要方》卷二十六中設專章記述飲食治療方法。從而為我國後來的營養保健和衛生醫學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成為預防醫學的組成部分和內容。

他說:“為醫者,當須洞視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治不愈,而後命藥。”這就是說人不要一有病就先吃藥。藥雖能療疾,也能致病。根本問題是矛盾的地位和藥的作用程度。關鍵是醫生對藥性的了解,對病情的診斷。

人身是一個結構複雜的大係統。每一種藥都有經絡所屬。藥一下去,有對這個髒腑起這個作用的,有對那個髒腑起那個作用的。有利有弊,沒有全有利的。就是同一種藥,對這個髒腑起這個作用,對那個髒腑就會起另一種作用。好的醫生,一定要掌握對某個髒腑有損害作用的藥,不致於達到致病的程度。同時,若長期用藥,還有可能使人身產生抗藥性和對藥物的依賴性。產生了依賴性,會使人身髒腑器官的生理功能下降或喪失。所以,人應當盡力少用藥或不用藥。不可一有點病就吃藥。一有病就吃藥的人,實在是對藥性與人身各髒腑器官生理功能的作用缺少了解。孫思邈由於他對藥性與人身各髒腑器官的作用都了解的比較深透,所以他主張有病先用食療。

最主要的是要人們重視營養。人若缺少營養,健康就要受損,因此抗病能力就差。這就增加了致病的因素。人若健康,則什麼病也侵害不了。

人所以致病,就是髒腑器管的功能發生了變化,使代謝失衡失調。治病就是使用一種方法,使髒腑的功能恢複正常,使代謝重新達到平衡。用藥是一種方法,但不是唯一的方法,還可以有另外的方法。這些方法,需要人們不斷地去尋求,去發現。

更重要的是致病的原因不同,治病的方法也就不能相同。我們知道,工業生產的發展,使人類的自然環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因此現在的致病因素與古代自然條件下的致病因素有很多不同。所以有的病也不能套用古時的藥方。實踐已經證明,同樣現象的病症,古時候,一劑藥就可痊愈。而現在就是不靈。原因就是致病的因素不同。

孫思邈的實踐活動,主要是在貧窮落後的山區。這樣的地方,不要說是經濟落後的古代,就是現在,還有不少的人沒有解決溫飽問題,那麼在古代,就必然是一個普遍的問題了。溫飽尚不能解決,談何營養?所以,缺乏營養導致的疾病,便是地區性的常見病了。孫思邈作為鄉村的醫生,自然要去解決這樣的問題。

碘與含碘藥物

孫思邈所處的曆史時代,其科學和技術的水平,還不可能認識和測定物質的元素。但是孫思邈所記述的癭病,就是現在所認定的地方性甲狀腺腫大。這是由於飲食中長期的缺碘造成的。他指出,癭病是由於長期飲用了山區一種不好的水造成的。在治療上,他用昆布、海藻、鹿靨、羊靨(“靨”即甲狀腺)(《千金要方》卷二十四)。這類藥物都是富碘藥物,尤其是他治療癭病用的柳須(《千金要方》卷二十四),直到1970年還未被人們所理解。後來,吉林省地方病第二防治所測定發現,每千克鮮柳葉含碘10,000微克,高於一般食物數千倍,並應用柳葉膏和柳葉注射液治療彌漫型和結節型甲狀腺腫大8例,用藥數次,粗脖子明顯縮小。治療淋巴結核,惡性瘡疥也有效果(《全國中草藥新醫療法展覽會資料選編》)。從這以後,人們才理解到孫思邈用柳須治療癭病是從臨床實踐中總結出來的寶貴經驗。

缺乏維生素的病

在古代,人們並不知道維生素,也不知道缺少了什麼維生素會導致什麼樣的病。但是孫思邈在實踐中卻能知道用動物的肝髒來治療夜盲症。現代醫學證明夜盲症是缺少維生素A所致。而孫思邈用以治療夜盲症的藥物都是含有大量的維生素A。

同樣也用以治療腳氣病的藥物都含有大量的維生素B1。如杏仁、防風、吳茱萸、蜀椒和動物藥牛奶、白蜜等。他還用含維生素B1很高的穀白皮煮湯,煮米粥常食,可以防止腳氣病的發生。歐洲人對腳氣病的首次論述是在1642年,然孫思邈對腳氣病的論述比歐洲要早1000年。

講究衛生,預防疾病

孫思邈的防病抗病思想,在衛生方麵,包括公共衛生,個人衛生。他強調,人們都重視公共衛生和講究個人衛生,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對於預防疾病的發生,提高人們的健康水平是極為重要的。他告誡人們不要隨地吐痰,以防疾病傳染。他向人們介紹用蒼術、白芷、丹砂等藥物來進行消毒,以防疾病的傳染。在個人衛生方麵,他告訴人們吃飯要細嚼慢咽,不可吃得過飽。吃得過飽則腹脹難忍,甚至發生暴疾。飲酒不可過量。不要吃不熟的肉。不要吃自己死亡的禽獸肉。因為凡是自己死亡的動物,都是有病所致,吃了就會生病。肉一定要煮爛了再吃。不要吃生菜、生米及陳腐的食物。晚飯要少吃。若吃飽了就睡覺,食物不消化,就會生各種疾病。飯後一定要嗽口,這樣可以防止口腔和牙齒的疾病。還可以防止口臭和使牙齒堅固。睡眠不要張著口,也不要蒙著頭睡覺。在冬天,更不要為了取暖而把頭靠近火爐。在夏天,也不要為了納涼露臥野外。也不可用水浸濕了頭而臥睡。這些若不注意,就會生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