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我們要不要相信專家(1 / 1)

我們要不要相信專家

財專欄

作者:趙玉嬌

如今的世界,真可謂是一個“專家時代”。你隨便打開一檔電視節目,或者翻開一份報紙,裏麵肯定少不了形形色色的專家,他們高談闊論,海空天闊,激情四射、鬥誌昂揚地談論著對各種事件的高見。在財經媒體上,我們的專家更是泛濫成災了,有談論房價的,有談論股市的,有談論基金的……凡是你能想到的,必然少不了專家的聲音。當然,每個人都有言論自由,每個人都可以就某件事抒發自己的見解,他人無權幹涉。

我們關注財經新聞,或許是出於休閑,或許是出於學習,或許是為了給自己的投資尋求些信息。若是出於休閑,那專家的言論,無論對錯,對我們都是沒有什麼區別的,因為我們完全可以一笑置之。但我們要是為了給自己的投資尋找信息,那麼,專家的意見是否正確,這關係可就大了,因為這會實實在在地影響到我們的金錢利益,真是利益攸關。

就筆者而言,印象最深刻的是謝國忠先生對於房價的見解。

從2004年開始,謝國忠先生就開始了唱空中國樓市的持久戰。該年10月,當時就職摩根斯坦利的謝國忠在題為《有史以來最大的地產泡沫將在近期破裂》的分析中稱,中國巨大的樓市泡沫“將在數月內破裂,不會超過一年”。自那以後,謝先生一發而不可收,已經唱空中國樓市近10年,有些時候甚至是語不驚人死不休,在2012年7月,他甚至號召有房者賣房,“現在把房子賣了,一輩子開心”。

可中國樓市一點也不給謝先生麵子,這幾年房價繼續上漲,一次次狠狠地抽著謝國忠先生的耳光。當然,筆者無意冒犯謝國忠,也知道以事後結果去評價事前分析,是一種很不公平的行為,因為經濟學並不是非黑即白的,它本身看重的是分析邏輯的嚴密性、合理性。如果簡單地以事後結果去評論事前預測,那就犯了事後之見的偏差。市場是瞬息萬變的,許多風險因子,在事後和事前是截然不同的,因此不能簡單地拿來進行對比。

其實,行為金融學上有一種偏差,叫做知識幻覺偏差。也就是說,越有知識的人,越容易覺得自己比別人聰明,進而覺得自己的分析和預測,要比實際情況所表明的現象更準確。此外,知識幻覺偏差會促使專家們不自覺地收集更多的相關信息,而這些愈來愈多的信息,讓他們覺得自己比別人更能準確地預測未來。根據二八定理,真正決定經濟形勢走勢的,是那20%的關鍵因子,過多的信息並不會帶來必然的預測的準確性。

於是,這種知識優勢和信息優勢,往往迷亂了專家們的眼光,使得他們在做預測和分析時失去了理性,甚至會為了自我證明而陷入發表觀點——尋找支撐觀點——再次強化觀點——再次尋找支撐信息的惡性循環當中。結果是,專家的預測並不一定就比普通人的理解更為正確和可靠,也不是必然地比普通人的分析更有參考價值。

身處這個專家泛濫的時代,我們在投資的時候,更需要自己冷靜理性地思考,結合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及收益目標和投資限製,作出最適合自己的投資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