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馬敬雅 雙贏,才能持續發展(1 / 3)

馬敬雅 雙贏,才能持續發展

藝術與財富

作者:老羅

我從決定開辦畫廊以來,就沒打算靠藝術品盈利,開辦畫廊的原因是我對藝術的熱愛。所以,有自己的企業,就不會在畫廊業上被經濟條件掣肘,藝術品市場好的時候,我可以堅守;藝術品市場差的時候,我一樣可以堅守。

創辦於2006年的先聲畫廊在業內一直有著非常良好的口碑,任幾撥藝術市場低穀期的打擊,在很多畫廊相繼倒閉的環境中,先聲畫廊卻一直堅守在藝術市場一線,屹立不倒。畫廊的創辦人馬敬雅女士從一個商業界女強人向畫廊主成功轉型。她為什麼會回大陸創辦先聲畫廊,又是如何從一個“外行”一步一步玩轉藝術市場的呢?為此,《藝術與財富》的編輯采訪到了馬敬雅女士。

藝術與財富:先聲畫廊是什麼時候成立的?那時候你入行畫廊業,對這個行業有什麼樣的認識?怎麼想到要做畫廊這一塊?

馬敬雅:我們畫廊成立於2006年,中國當代藝術品市場浪潮剛剛起步的時候。那時候,中國的當代藝術在國際上的影響遠遠大於在國內的影響,所以,我覺得有必要成立一個這樣的平台。正好從事藝術行業是我一生的夢想,所以,畫廊也就自然而然地成立了。這樣的一個平台成立,我主要目的還在於宣傳當代各種優秀的藝術創作理念,為優秀的藝術家、收藏機構、收藏家提供一個良好的交流和研究的平台,為更多的人認識、了解中國當代藝術提供一個參觀學習的平台。

藝術與財富:當時對畫廊業還有畫廊的概念熟悉嗎?

馬敬雅:應該說還算比較了解。上世紀90年代初期,我在香港就為中國大陸的當代藝術家在香港會議展覽中心舉辦過一個展覽,所以對國外畫廊和藝術機構的運作比較熟悉。而在中國,畫廊最早也是歐美人在中國先成立的,隨著經濟的發展,漸漸的有更多的有識之士成立了藝術品經紀公司等等,中國的畫廊業也就誕生了。總體上來說,畫廊與美術館的基本性質是相同的,就是為觀眾提供欣賞美術品的公開陳列場所,唯一的區別可能就在於畫廊的營利性吧。

藝術與財富:在做畫廊之前,有自己的企業嗎?怎樣建立藏家的人脈呢?

馬敬雅:在香港有自己的公司。我從決定開辦畫廊以來,就沒打算靠藝術品盈利,開辦畫廊的原因是我對藝術的熱愛。所以,有自己的企業,就不會在畫廊業上被經濟條件掣肘,藝術品市場好的時候,我可以堅守;藝術品市場差的時候,我一樣可以堅守。建立藏家人脈,我覺得沒有別的方式,也不是很難,做到誠信、仁義,與藏家相互信任,自然就會有藏家相信你、支持你。

藝術與財富:從事藝術行業以來的第一桶金是怎樣賺到的?當時是不是給了你很大信心?

馬敬雅:我的第一桶金可以說是投資,也可以說是投機得來的,當時通過出售母親珍藏多年的郵票,籌集到了我的第一桶金。畫廊成立後賺到的第一桶金應該是在2006年。當時為藝術家馬東民做個展,他的作品受到很多藏家朋友的歡迎,展覽的大部分作品被收藏,我也因此賺到了開畫廊以來的第一桶金,而且更加堅定了我走藝術道路的信心。

藝術與財富:第一批簽約了哪些藝術家?他們是否都給畫廊帶來了利潤?

馬敬雅:目前簽了五個藝術家,他們都給畫廊帶來了利潤。在這裏感謝藝術家的同時,也感謝我們畫廊背後的團隊的支持,他們給我們提供了優秀的藝術家。

藝術與財富:有沒有經曆低穀時期?

馬敬雅:低穀期?我們幾乎沒有遇到過,這可能是我們成立的時間短吧。大家所談論的金融危機,對我們的影響也很小。因為我們的客戶有很強的實力,也沒有把收藏藝術品當作是一種投機,所以他們沒有受到衝擊,反而在這個特殊時期,會更加關注我們的舉動。我們也努力提供更多更好的作品,來回饋他們。

藝術與財富:還有些人會說做畫廊很辛苦,作為藝術生態的中間環節,其實不賺錢。你覺得是這樣嗎?畫廊每年收支怎麼樣?

馬敬雅:這樣的說法有一定的道理。做畫廊是很辛苦,但是當你把它當作是自己畢生事業的時候,這點辛苦也就不算什麼了。而且,我們做畫廊,不以賺錢為唯一目的,你知道作為中間環節,隻靠展覽賣畫是很難賺錢的。所以,我們選擇了有規劃的長期性的收藏為主。在我收藏的作品未進市場流通之前,是無法預算盈利與否的。關鍵的是,這些藏品,我還沒有讓它們流通到市場上的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