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樸的哲思
自古以來,人類就在自然界中繁衍生息。麵對自然界形形色色的事物,日月星辰、山川風雲、草木金石,人們難免要問:“自然萬物是怎麼來的呢?又是由什麼構成的呢?”
在生產水平還比較低劣的時代,古人曾構想了許多美麗動人的神話來說明這些迷惑不解的現象。在中國就有盤古開天辟地的故事,並且一直流傳到今天。
相傳在天地萬物還沒有出現的時候,有一團朦朦朧朧的、像雞蛋一樣的東西,這就是混沌,盤古睡在裏麵一動不動。經過了18000年,混沌破裂了;輕清的陽氣冉冉上升形成了天,重濁的陰氣沉沉下墜凝結成了地,盤古就在天地中間。
天地形成之後,盤古恐怕它們會合攏起來,於是,頭頂青天,腳踏大地,一日九變撐在其中,天每日升高一丈,地每日加厚一丈,盤古也每日長一丈。這個頂天立地的巨人不知經過了多少年的辛勞,實在太累了,最後,他倒下死去了。
盤古死後,他的全身化為萬物:左眼成了太陽,右眼成了月亮,頭發和胡須成了星辰,呼出的氣成了風雲,吼聲成了雷霆,四肢五體成了四極五嶽,血液成了江河,筋脈成了道路,肌肉成了田土,皮膚和纖毛成了花草樹木,骨骼牙齒成了各種岩石和金屬,精髓成了珍珠寶玉,就連汗水也化為雨露和甘霖。總之,盤古把一切都獻給了這個新生的世界。
古人就用這樣一個迷人的神話說明了自然萬物的起源。這是一種神創論的自然觀,它認為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由一個萬能的神創造出來的。這種唯心主義的腔調也廣泛地存在於其他古老文明中。
在我國哲學史上還有另一種唯心主義流派。他們循著“道”走在大自然的舞台上,有板有眼地唱著“自無生有”的神奇之歌。大哲學家老子認為:在天地形成之前,有一個渾然一體的東西,它無聲無形、不知疲倦地循環著,它可以算做自然萬物的根,它叫做“道”。“道”比鬼神和上帝還要奇妙,由它生出一,由一生出二,由二生出三,由三生出萬物。這樣,天下萬物便生於有,而有則生於無。
與此相反,古代樸素的唯物主義者則主張自然萬物是由某一種或幾種物質性的元素生成的,它們是自然地存在著的,並非由神創造的或從無中產生出來的。在我國古代,就有人把金、木、水、火、土看作是組成自然萬物的五種基本元素。戰國時代有個宋、尹學派,他們是在齊國稷下之宮講學的、“百家爭鳴”中的一家。他們提出:物的精氣結合起來就能生出萬物來,在地下生出五穀,在天上分布出星星。到了後來,我國的“元氣理論”有很廣泛的應用。舉凡風雲雷電、日月星辰、四時變化、萬物生長,以至人體經絡、地質構造等等,無不用元氣理論去解釋。
在“杞人憂天”的故事裏,就談到了萬物都是氣的道理。
相傳杞國有一個人總擔心天會塌下來。這個杞人整天為這事愁得睡不著覺、吃不下飯。有人聽說了,就去開導他,說:“天就是氣。你周圍到處都是氣,你吸著氣,你舉手抬足都接觸氣,其實,你每天就在天中間生活,為什麼還怕它塌下來呢?”杞人還是不放心,說:“天如果真的都是氣,那麼,日月星辰不就會掉下來嗎?”那人又開導說:“日月星辰也是氣,隻不過是會發光的氣罷了。即使掉下來,也不會砸傷人的。”杞人聽了這番話,才放下心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