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定計備戰(1 / 2)

羊弘揚走後不到一日,楊昊便接到穆蘭青的密報,仇士良派神策軍將軍盧奇等一幹得力軍校前往太原,京城風傳仇士良的親信邠寧鎮節度使史孝章將移鎮河東。很顯然盧奇去太原是為史孝章入河東預作準備的。

見到張伯中來,楊昊喜道:“你來的正好,我正有件事情要跟你商量。”於是簡要地把盧奇、史孝章的事給張伯中說了一遍。然後問:“據你推斷,仇士良此舉,是誌在必得,還是疑兵之計?”

張伯中道:“依屬下之見,仇士良此舉既非誌在必得,也非疑兵之計,他這麼做是來攪局的。史孝章,字得仁,乃奚族之後,魏博節度使史憲誠之子。曾為魏博節度副使。太和初,橫海李同捷叛,孝章率軍助官軍平定橫海,以功加禮部尚書,授相衛節度使。後轉右金吾衛將軍。曆鄜坊、鄭滑、邠寧三鎮節度使。論資曆史孝章絲毫不在劉沔之下,更在大人之上。然河東乃天下大鎮,各派勢力盤根錯節。史孝章他是鎮不住河東的。若他倒台,仇士良便可以此為由阻斷大人與劉沔的晉升之路。因此屬下說仇士良此舉是來攪局的。”

楊昊點頭,道:“我也是這麼想的,仇士良借甘露之變起家,勢力雖大,根基卻淺。除了神策軍,其實他的力量還是很單薄的。親信中除了吳臣,無人能守河東。即使是吳臣,他的資曆也不夠。你說的不錯,他自己吞不下河東,也不願意便宜了對手。所以他就要來攪局了。”

張伯中道:“若想讓仇士良此舉落空,其實並不難。大人可在靠近邠寧的宥州做做文章,把史孝章困在邠寧,讓他去不了河東。”

楊昊搖了搖頭歎息一聲道:“河東的事從此與我無關了,讓仇士良跟劉沔鬧去吧。”

張伯中從楊昊的話裏聽出了一絲無奈和不甘,聯想到今早他剛剛見過羊弘揚,張伯中立刻意識到楊昊可能受到了上麵的某種壓力,而不得已放棄了河東。

他低頭想了一陣,說道:“若是大人不要這虛名,河東還是可得的。”

楊昊苦笑了聲,道:“請先生直言,如何能得河東?”

張伯中道:“可請司徒、中書令、東都留守、晉國公裴度出鎮河東。”

裴度乃四朝元老,元和中興名臣,留守東都時,築綠野堂,與白居易、劉禹錫等名士唱酬甚密。盛名煌煌。楊昊立即意識到張伯中此計將是一步好棋,以裴度的名望、資曆鎮守河東,自然無人能說什麼。但他是個孤家寡人,手中並無一兵一卒。河東節度使畢竟不同於東都留守,那是要做實事的,要做實事沒有實權可不行。

邊關軍鎮兵權便是實權,隻要能擊敗董八成等河東實力派,又不圖節度使的虛銜,河東的實權還是可以握在自己手裏。當然,跟裴度共處並非是一件容易的事,他會使用各種手段來打壓自己,但一個風燭殘年的老人,又能熬得了幾時?隻要耐住性子熬上三五年,等他告老還鄉,河東便是自己的掌中之物了。

但是要運作裴度出鎮河東,楊昊覺得自己既無門路更無把握。

張伯中獻計道:“大人何不請大總管出麵促成此事。”楊昊沉吟不決道:“隻怕大總管未必肯答應。不瞞先生,羊弘揚來此就是勸我將河東讓給劉沔,這件事大總管是默認了的。”

張伯中笑道:“對大總管而言,河東實權操在大人手裏,總勝過操在劉沔手裏。太子殿下的麵子大總管不得不給,但若能不傷太子殿下的麵子,我想這個忙,大總管還是願意幫的。”

看著張伯中那副胸有成竹的笑容,楊昊心中暗自驚歎,這麼淺顯的道理自己為何就沒有想通?他向張伯中投去了讚許的一瞥,點頭說道:“那就依先生所議。”

張伯中從懷中掏出李昌林的密信,將李昌林派烏晨露來此的目的簡要地彙報了一遍。最後請示道:“請大人明示,是否可以答應李昌林所請?”

楊昊反問道:“此事你怎麼看?”

張伯中略一思忖答道:“大人不妨答應李昌林所請,暫時讓他臥底在夏綏,待時機成熟,令其裏應外合助大人收回夏綏。屬下建議,可將方立天調往夏綏,一為輔助,二為監視。”

楊昊連連點頭,張伯中所言正合自己心意,他看了眼張伯中,又看了眼手中李昌林的密信,默默點頭道:“先生所言句句合我心意。當日破天德軍時,得河東名士曲處機,我欲聘他為軍師將軍,可惜曲老始終看不上我這座小廟,寧可躲到學堂教學生,也不肯指教一言半語。天幸,又讓我遇到先生,我看西寧軍軍師將軍之位,非先生莫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