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改革軍製(2 / 2)

整編過後的西寧軍,總有正軍十二個營(虎營、豹營、金風營、鐵鐺營、飛虎營、破浪營、破虜營、鋒矢營、曉風營、烈火營、旌旗營、驍騎營),共六千人。其中兩個營駐守豐州,永豐、豐安、九娘關各駐守一個營,在冰岩穀設立關,駐守一個營兵力。

警備軍共六個營(警一營、警二營、警三營、豐州營、永豐營、豐安營),駐守豐州兩個營,駐守永豐一個營,駐守豐安一個營。

民軍有二百二十三個團,豐州最多一百二十三個團,豐安最少三十八個團。

在整編之前,楊昊先宣布正軍及警備軍士卒吃、穿、住、用、行、醫、養老、喪葬今後全部由軍中包辦,但軍餉減少至每人每月一兩,且由按季發放改為按年發放。因為軍餉大幅度減少,退伍離軍的有九百多人,楊昊皆發遣散費。

但隨後就有三千青壯前來應征,楊昊擇優招募了五百人。一是為了節省軍費,二者是因為楊昊心中想要的是一支忠誠、精幹、有理想的軍隊。對那些隻為吃飯而來的應征者楊昊則一概婉拒。

原先設在刺史府裏參謀室和軍令司,此時變成了防禦使衙署的辦事機構,楊昊把參謀室更名為參謀司,軍令司更名為軍政司,新增軍械司、軍法司和督察司。參謀司參謀將軍、同參謀將軍及各司主官統稱將軍,參與豐州最高軍事決策。

人事方麵,淩彤出任首任參謀將軍,張延年出任同參謀將軍;李通出任軍政司將軍;魚重出任軍械司將軍;莊雲清出任軍法司將軍;督察司將軍暫由楊昊兼任,由掌書記盧光主持日常。軍械司將軍魚重是孟博昌舊友,原少府監諸冶監令,天下兵甲總監造,熟悉唐軍所有武器裝備的製造工藝,因為與孟博昌親厚,甘露之變後被撤職流放黔州,後被刺馬營營救,一直賦閑在家。

豐安之戰時,楊昊見天德軍所用刀槍箭矢與河東軍相比相去甚遠,便萌生了聘請高手大匠來豐安主持監造兵器的念頭,他托孟博昌引薦幾位高手名匠,孟博昌向他舉薦了魚重。魚重到豐安後受到楊昊高度禮遇。在豐安財政極度緊張的情況下,楊昊還是支持他主持監造了兩座兵器工坊。所產刀槍盔甲質優價廉,已經陸續列裝豐州各軍。

楊昊集中精力要做的第二件事是解決一直困擾自己的財政問題。

豐州擁兵近萬人,每月僅糧餉支出就達兩萬兩,加上兵甲馬匹等費用,每月軍費支出達三萬兩,加上各級官吏俸祿和官署支出兩萬兩。每到月底就要從銀庫裏拿出五萬兩白花花的銀子,一年下來就是六十萬兩。

而豐州三城去年整年賦稅總收入不足五十萬兩,今年因為迭經戰亂,前十個月財政收入隻有區區十八萬兩,預計全年下來不足三十萬兩,缺口足足達二十萬兩!

張虎臣接任的第一天翻看了三城舊賬,就再也坐不住了,騎著一頭驢風風火火地趕到了豐安找楊昊訴苦。

楊昊苦笑道:“三城本來就是個爛攤子,誰當家都為柴米油鹽發愁。誌清兄可有什麼開源節流的妙招。”

張虎臣搖頭道:“豐州地廣人稀,又在邊境,時逢戰亂。除非這地裏能長出錢,否則隻能是……出去討飯了。“

楊昊嗬嗬一笑,問張虎臣:“聽說誌清兄在同州時曾招募流民開墾荒地,做的有聲有色。”

張虎臣眼睛一亮,問道:“老弟的意思是……墾荒?可是豐州與同州不同,這裏是邊境,戰亂不休,誰肯到這裏來墾荒呢,隻怕地裏還沒長出莊稼就讓胡馬給踏了。”

“百姓不肯,那就讓軍隊來墾荒。”

“軍墾?!”張虎臣蹭地站起身來,激動地說道,“我說老弟啊,這麼還的主意你是怎麼想到的,真實天才之作啊。”

楊昊心裏有些慚愧,軍墾戍邊哪裏是自己的獨創呢,古已有之,於今更甚。

“倘若軍士們能自己養活自己,這每年的軍費隻要會減少一半,那豐州這個局麵可就徹底打開了。”張虎臣一掃初來時的懊喪,變得滿麵紅光。

“老弟打算派多少人墾荒呢。”這是張虎臣現在最關心的事。

“除了城鎮守軍,其他的軍隊全部參與軍墾,擔負戰備任務的小打小鬧,混個自己溫飽。還要專門抽出四個營選擇沿河有利地區開辟七八個農場,不光要自給自足還有交出餘量,平抑三城糧價。現在的糧價實在太高了。”

張虎臣雖然對楊昊話裏的有些詞語聽不太懂,但大致意思他弄清楚了,心裏不禁有些欽佩眼前這個年輕人。起初他以為楊昊能有今天的成就不過是憑著祖上的蔭護,或者因為他曾為禁宮侍衛在營中有大靠山罷了。但聽了剛才這番議論,張虎臣忽然覺得眼前這個人倒是小視不得。

屯墾戍邊的政策就這麼定下來了,至於細節由張虎臣的刺史府會同參謀、軍政兩司負責草擬,楊昊的計劃是趕在冬麥播種前就敲定所有的細節,今冬就要在開墾出來的荒地裏播下第一顆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