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今天你對某些事已有充分把握,可是別忘了,隨著歲月的流逝我們會麵對新的環境,我們得有更有力的心態才行。別一味相信以往曾使你有把握的心態,當你擁有更多的依據後,這些心態便會改變,不過今天你得關心的是,目前所持有的心態是否能幫助你突破和成長,看看它們能帶給你什麼樣的結果?
我們每個人都有不少克服自身消極心態的心態,而這些心態之中有些正是影響我們目前人生的主要因素,請問你是否曾真正去認識呢?
現在請你放下一切事情留給自己十分鍾,把所擁有的克服自身消極心態的心態徹底從腦子裏翻出來並且好好地想一想,不管這些克服自身消極心態的心態對你是有幫助的或是有妨礙的,要盡可能把它們都寫下來。
對那些克服消極心態的人來說,最忌諱陶醉在自我滿足的心態中,因為滿足自我的心態是人生的死海症狀。死海是個沒有出口的海,因而成為一灘有毒的死水,並且正逐漸消亡。滿足自我像死海一樣,是一種以自我為中心的人生態度,終將妨礙我們發揮潛能。
當我們的思緒全放在自己身上時,滿足自我便是心態。這種心態會帶來麻煩,影響情緒,減低工作效率,破壞美好的未來。在這種態度下,我們的交往會受到限製,長期的關係也難以建立,因為很少有人會願意和凡事隻想滿足自我的人做朋友,更別提要和他維持長久的情誼了。
沒錯,滿足自我是條死胡同,而追求個人成長的動機卻是條奔流不絕的河流,由這頭流到那頭,一麵灌溉農作物、一麵發電。滿足自我就像個孜孜不倦的學生,為知識而求取知識、尋求答案;個人成長的動機則有如教師,他得到知識是為了將答案與別人分享。
普林斯頓大學心理學家瓊斯曾在《科學》雜誌中,評論一項有關“期望”的研究。他說:“期望不僅會影響我們對現實的看法,也會影響現實本身。”
這也就是為什麼幾乎每位醫學院學生,在受訓過程中,都會出現一種或多種所學疾病的症狀的原因。
有史以來最偉大的神經外科醫生庫辛斯,在執業初期曾預測他一定會死於腦瘤。結果真的應驗,他的預期變成了事實。
華盛頓大學的心理學家席耶發現,樂觀者在麵對求職遭拒之類的挫折時,多半會擬訂行動方案,尋求他人幫忙或忠告。悲觀者遇到類似困境,大多會試著忘掉一切,或認定事情已無挽回餘地。而樂觀者通常隻有在真正無法挽救的情況下,才會出現這種態度。
賓州大學的賽利曼博士說:“克服消極心態之道,在於幾許天分加上屢敗屢戰的精神。”兩者互相結合即為樂觀。賽利曼博士還說,較實際情況更能掌握自己生命的人,所獲成果會比那些自以為洞悉事理的現實主義者(即悲觀主義者)為佳。
下麵這則故事中的女主角,正是個有理由沮喪的人。她的故事足以昭示你我:隻要活著,就有希望。一個人突破人生局限的前途光明與否,就看他對未來的想法與計劃。
朗特絲已沮喪到不想起床的地步。她精力空空,自從胖了50磅以來,每天要睡16到18小時。就在這時,收音機裏的一則廣告引起了她的興趣。由於朗特絲的治療師說過她不可能好轉,因此實在很難相信她會對健康俱樂部的廣告感到有興趣。更令人驚訝的是,她竟然搖搖晃晃地跑到那裏一探究竟。這是她的第一步。若不是這一步,以下的故事也沒得發展了。
俱樂部推廣人員及會員既友善又生氣蓬勃,他們顯然很喜歡目前從事的工作。朗特絲加入俱樂部,展開運動課程。經過一段時間,她的感覺及精神大幅度地轉變,於是她說服俱樂部給她一份推廣的工作。以前她在鞋店賣過鞋,成績相當不錯,後來因家人的堅持,改行當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