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火車的蠢話(1 / 1)

關於火車的蠢話

關於火車,我們可以告訴你許多東西。首先要告訴你的是:鐵路要比火車早出現。你可能要搖頭:當真?沒有火車,鐵路上跑什麼呀?

跑什麼?跑馬車。那大約是三四百年前的事了。在英國,采煤業發展得很快,人們為了更多更快地運煤,在煤礦裏鋪上了木製的軌道,讓馬拉的小車在軌道上行駛,這樣,摩擦力較小,小車上可以裝上更多的煤。不過,木製的軌道不夠結實,後來就換成了用生鐵澆鑄成的軌道,這不就是鐵路了嗎?

到了19世紀初期,這時蒸汽機早已發明了,在工業上已經廣泛使用。於是有人打上了蒸汽機的主意,想到把蒸汽機裝上輪子,代替馬來拉車,製造“能行走的蒸汽機”。當然,蒸汽機的力氣比馬要大多了,可以拉上好幾節不小的車廂。由於蒸汽機是燒煤的,要點火後才能產生蒸汽帶動車輪滾動,行走時煙筒裏有時還要冒出火來,所以就有了“火車”這個名稱。

其次,我們要告訴你的是:火車的發明並不是一帆風順的。

1801年,英國的礦山技師特拉維西克試製了世界上第一台蒸汽火車,每小時可行駛五六公裏,但這台火車經常出事故,不是熄火,就是噴火,要不就翻車,弄得人們看見它就像見了魔鬼似的,要躲著走。這當然無法投入實際使用。1804年,特拉維西克又試製了一台蒸汽火車,隻是和前一輛的情況也差不多。特拉維西克灰心喪氣,不幹了。接著,英國人布蘭頓和布蘭索金普也在1812年進行過這方麵的試驗研究,但也沒有取得成功。

不過,也不能認為這些人的努力都白費了。後來,就在這些發明的基礎上,他們的同胞斯蒂芬遜終於發明了火車——真正的、有實用價值的蒸汽火車。

1781年,斯蒂芬遜誕生在英國北部一個煤礦工人的家庭中,家裏七八口人,生活非常貧困,8歲那年,斯蒂芬遜就去給人家放牛,到了14歲時,父親又把他帶到煤礦裏當工人。下班之後,他還要替人修鍾表、刷皮鞋,以貼補家用。就這樣,直到17歲時,斯蒂芬遜還是一個文盲。

當時,英國的煤礦已經廣泛使用蒸汽機抽水。斯蒂芬遜的工作經常要接觸蒸汽機,為了掌握蒸汽機的原理、操作和維修,他白天做工,晚上到夜校學習。經過幾年的頑強學習,他終於摘掉了文盲的帽子。

在斯蒂芬遜28歲那年,礦上的一台運煤車壞了,幾位技師鼓搗了好幾天,也沒把它修好。斯蒂芬遜見了,要求讓他來試試,結果還真的被他修好了。煤礦經理一高興,獎了他20英鎊,還任命他為礦上的第一個工程師。這是1809年的事。

當了工程師後,斯蒂芬遜接觸機器的機會更多了。條件也更好了。在他對蒸汽機性能已經十分熟悉了之後,斯蒂芬遜開始研製火車。這項工作很早就引起過他的興趣,現在他終於有條件可以著手進行了。斯蒂芬遜認真總結了前人失敗的經驗教訓,從改革特拉維西克的火車著手,把它的體積大大縮小了,牽引力加大了。經過一些關鍵性的技術改造後,火車的性能大大改進了。

1814年,斯蒂芬遜製成了一台名為“半統靴號”的蒸汽火車。別看它有這麼一個怪名字,卻還實用,一次能拖上30噸貨物。不過,它的速度不快,比馬車還要慢一點。而且,有一次試車時,居然翻了車,把前來參觀的英國交通公司董事長及一位國會議員摔傷了。

隻是,斯蒂芬遜並未像當年的特拉維西克那樣灰心喪氣,失敗了怕什麼,爬起來再幹!1825年,他終於試製成功了世界上第一台有實用價值的蒸汽火車——“旅行號”。在9月27日試車那天,它居然拉了30多節車廂,坐了450名乘客,還拉了90噸的煤和麵粉。斯蒂芬遜親自駕駛了“旅行號”,在鐵路兩旁人山人海的圍觀下,在歡慶的喧天鼓樂中,以每小時20多公裏的速度在鐵軌上隆隆前進。

最後,我們還要告訴你一些關於火車的蠢話。

當斯蒂芬遜的試車獲得成功後,英國政府決定在曼徹斯特與利物浦這兩個大城市之間建造鐵路,

由斯蒂芬遜擔任總工程師。不料,竟有許多人在報紙上發表文章,反對這一計劃。現在再來讀讀這些蠢話,也是一樁頗有意思的事。

一位著名的醫生指出:“乘火車通過隧道,最有害於健康。對體質較強的人,起碼也會引起感冒和神經衰弱等病症;如果身體衰弱的人,則更危險。”

還有人竭力呼籲停止建造鐵道的計劃,理由是:“要知道,火車的聲音很響,這會使牛受驚,不敢吃草,從而牛奶就沒有了;雞鴨受驚,從而蛋就沒有了。而且煙筒裏毒氣上升,將殺絕飛鳥;火星四濺,將釀成火災,倘若鍋爐爆炸,後果更不堪設想,至少乘客將遭斷手折骨之慘!”

然而,這些蠢話很快就淹沒在對火車的讚揚聲中了。現在,我們知道,火車早已得到了全世界的公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