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避知識化生存的風險(1 / 3)

規避知識化生存的風險

我們就要成為新科技的俘虜了嗎?一個新科技的指令或一個市場導向主義的概念,就破壞了我們以負責任的態度和監督來支配這些新工具的能力嗎?我們能夠想出一個有效的投資準則、組織結構、市場規則和政府政策,來確保科技真的能夠服務人群嗎?

革命通常是一個新時代的接生婆,暴力、革命和社會動亂全都是舊經濟體係轉變到新經濟體係的變遷過程之一。但要變遷到網絡智慧的新紀元時,又將如何才能達成呢?截至90年代,世界已經出現了太多的暴力;而戰爭、恐怖分子活動並不隻限於發生在先進國家以外的第三世界,1995年標榜“反高科技社會”的奧克拉荷馬的爆炸案和郵包係列爆炸案,提醒了我們一個可怕的事實:這個世界並不完美。

網絡上的紅燈區――電子黃色汙染

人們對計算機的興趣越來越濃厚,然而,令人擔憂的是,伴隨著“信息高速公路”和多媒體的出現,“電子黃毒”泛濫成災。不僅有越來越多的軟磁盤與小影碟(VCD)已成為黃色遊戲和黃色影象的藏身之所,就連互聯網絡也成為黃毒泛濫的另一大場所。人們很難控製互聯網絡上的傳播內容,一些人利用互聯網絡複製、傳遞黃色和暴力等不良信息或將這類信息與軟件放在網絡上的公告牌係統任人使用。利用“信息高速公路”可以很容易地製做暴力和黃色錄相,即使“信息高速公路”嚴格限製這類片子人網,利用網內資料也很容易自己製做,如果在子網絡上擴散則構成社會危害。因為法定允許對成人播放這種錄相的西方國家對播出時間也是嚴格限製的,一般在深夜,家長能限製青少年偷看。但是如個人製作入網,將難以控製。

最近,美國賓夕法尼亞州卡內基·梅隆大學一個研究小組提交了一份名為《信息高速公路上的色情營銷》的調查報告。小組在18個月的調查中發現,網絡上的性形象有71%來自於以成年人為對象的計算機公告牌係統,然而報告得出的結論卻又是驚人的:電腦色情的最大受害者是少年兒童!這些內容不健康的“電子黃毒”不僅嚴重危害用戶,特別是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還會成為計算機之間難於清理的“流毒”(黃色軟件和遊戲往往是計算機病毒的主要附著體),擴散到更大的範圍。

在計算機普及串越來越高的今天,“電子黃毒”的存在已引起了越來越多有識之士的不安。

微軟公司等美國幾家最大的計算機公司聯合宣布,它們將推出一個信息分級製計劃,其目的類似於美國的電影審查分級製。

英國聯機公司推出的聯機服務就專門給用戶家中的兒童設立了密碼來限製其隻能調閱內容健康的篩選信息。

在亞洲,日本警察最近逮捕了一名在交互網絡上傳播裸體圖片的26歲男子,如果此人被定罪,將麵臨坐牢兩年和罰款近25萬美元的懲罰。新加坡當局也要求所有交互網絡的用戶到有關部門登記,並遵守能接收什麼、不能接收什麼的嚴格“準則”。在禁止接收的東西中有:色情作品、煽動仇恨的文學作品、誨淫海盜的言談和一切犯罪活動。

最近,國內一些省市的掃黃部門、計算機安全部門已開始對經營電腦遊戲的商店進行軟件登記審查製度。

要如何處理流竄在信息高速公路陰暗處的低級和色情內容,家長又要如何昨保護他們的孩子,遠離網絡上那些誇大但卻真實的、不健全的、暴力的、種族偏見的、性別歧視的以及(找不出更好的字眼了)令人惡心的經驗?當孩子們不用再跑到店裏去,一本本搜尋他們有興趣的小說,就可以在網絡上輕易取得時,家長又將如何保護他們的孩子遠離暴力攻擊性的小說?甚至是那些徘徊於網絡,尋覓犧牲品的戀童癖?

網際空間的檢查和潔淨問題。受到1995年美國通訊禮儀法案(communicationDecencyAct,1995)的正視,但是這樣的立法處理,卻是既不可行又不為大眾所願的。就像Internet的先驅約翰·吉摩爾(JohnGilmore)所說的:法案所解釋的“檢查”是指由於網絡的某處受到損害而對之進行的檢查。”“此外,這項法案並沒有將成人之間的頑皮、惡作劇行為和猥褻行為加以區分,反而使得聯邦政府在成人彼此的通訊之間,扮演了監查官的角色。如此一來,又造成了對自由言論的侵害。”

這個問題到底該如何麵對呢?

二十一世紀瘟疫――計算機病毒的泛濫

當你正在用計算機忙碌地工作,你是否遇見過屏幕上的內容突然變得亂七八糟、計算機中的重要數據和文件一下子無影無蹤或者麵目全非的情形?其實,許多人同你一樣,有過這種令人沮喪的經曆。

這隻是計算機病毒發作的一種表現形式。自1987年世界上第一例計算機病毒Brain在美國發現以來,大量的計算機病毒不斷湧現,“大麻”病毒、“小球”病毒、“黑色星期五”病毒……至1990年5月,形形色色的計算機病毒已超過8500種,目前每個月出現約200種。嚴重危害到計算機係統的安全。有人稱計算機病毒將是21世紀國際恐怖的新手段。

計算機病毒實際上是一種人為編製的程序。具有自我複製繁殖的能力,並依附在其他可執行程序上待機而動,攻擊用戶的應用程序,破壞重要數據。隨著計算機的應用日益普及,病毒的危害也越來越大:輕者占用係統資源,影響運行速度;重者破壞係統文件和數據,甚至使係統癱瘓,無法正常工作。

1988年l1月,美國康奈爾大學的研究生羅待·莫裏斯編製的蠕蟲病毒曾通過互聯網絡使美國軍事係統計算機網絡上的6000多台計算機受到感染,許多聯網計算機被迫停機以躲避該病毒侵擾,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國內某民航售票處的電腦網絡也曾受“黑色星期五”病毒感染,造成工作混亂。

鑒於計算機病毒的危害之大,世界各國都開始采取各種管理措施,甚至通過法律手段來加以防範。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隨著病毒程序編製者的水平越來越高,病毒也越來越難以對付。據法新社報道,不久前英國一位失業在家的計算機程序員克裏斯托弗·法爾斯因為編製了兩個計算機病毒程序,並通過計算機遊戲軟件和電子公告牌戶供網終用戶使用的反病毒軟件進行傳播造成廠數百萬美元的損失。

1996年9月,在美國的互聯網絡上發現了一種叫“好時光”的病毒,它以Internet上的電子郵件係統為傳播途徑。一且感染此病毒,如果這台計算機帶有硬盤,硬盤將整個被毀;繼續發展下去,它還會破壞微處理器。

據美國著名的MIS雜誌估計,至1995年,病毒在美國工業界造成的損失已達5千萬到1億美元。

從計算機反病毒技術的角度來說,反病毒軟件總是落後於病毒的出現,使用防病毒卡等手段進行預防.雖可以起到一定的效果,也難以保證萬元—失,更不容樂觀的是,計算機病毒程序早是人為編製的,但編製者利用的恰恰是目前這種計算機係統自身的弱點。當年馮·諾伊曼在提出存貯程序概念、使計算機實現了無人工幹擾的自動計算的同時,也指出計算機本身存在致命的弱點。在馮·諾伊曼結構的計算機中,程序可被修改,但無限製地讓程序修改自身是有極大危險的。試想,一個破壞性程序每執行一次就把自己複製一份,用不了多久,整個計算機中就會充滿這種程序。

在電腦病毒的設計者和防病毒軟、硬件的設計者之間存在著一場永無止境的競賽。看來,馮·諾伊曼留給我們的不僅是財富,還有難以解決的問題。正如疾病始終與人類相伴,計算機病毒似乎也將成為計算機信息係統的附骨之蛆。

無形的黑手――黑客與計算機犯罪

今年2月24日,江蘇省工商銀行何某來到南京市公安局梅園派出所報案,他於去年7月在南京電信局辦理了加入因特網163網的手續,由於密碼原因一直未能上網操作,但近曰發現電信局他的帳單上卻有5900元的使用費。

接報後,梅園派出所立即組織民警會同分局刑警大隊立即開展偵查。使用因特網必須網上帳號(即用戶名)和密碼,帳號由用戶自己定,密碼當時是由電信部門統一設定的初始密碼。如何某當時帳號為HE8547,初始密碼BBBBllll。上網後可由用戶自行設定、更改密碼,但何某保留初始密碼,且在辦理人網手續時,聽錯了韌始密碼(誤聽為BBBBEEEE),結果多次想上網未成。

那麼,帳單上的5900元是怎麼回事呢?民警和電信工作人員從電腦中調出何某用戶名下的上網使用記錄,發現使用何某賬號的主叫電話竟達23個。通過曆時2個月的艱難工作,查證有14人盜用何某帳號和密碼“免費”上網。這些人全都是大學以上文化,大多數在30歲左右,有大學教師、學生、記者、編輯,公司經理、管理人員等。

開始,有人得知何某的用戶名後,在電腦上輸入統一的初始密碼,順利上網後,不僅自己使用,而且傳給他人。某大學教師胡某,在網上與人聊天,並回答了他人的幾個問題,他人便以告訴他何某的帳號和密碼作為答謝。此後胡某就利用休息日在家裏多次使用。還有人在幫助上網用戶調試設備時,將胡某的賬號、密碼輸入電腦,使之開機後隻要確認就可上網。因此,致使眾人在辦公室、家中或親友處“免費”使用。

當專案人員訊問他們是否知道上述行為的性質時,他們幾乎都回答說這是“盜竊行為”,願意接受處罰。但此前使用時,有人認為被盜用的用戶可能是大單位,用用問題不大;有人認為用多少別人也查不出來;有人時有顧慮,用用便停止一段時間;有人覺得好玩,顧不了那麼多。

5月6日,南京市電信部門已依據有關法規,對參與因特網上盜竊案的14人作出處罰決定:共同退賠何某的損失,分別罰款1000元至4300元。

南京市電信部門人士認為,此案的發生具有一定的警示作用。網上用戶在增強保密、防範意識的同時,一旦發現異常情況,應及時反映,電信等部門有責任、有能力查清真相,維護用戶權益。尤其是一些單位在網上開了帳戶,卻很少使用,也不更改密碼,就易被不法人員盜用,造成損失,應引起警惕。作為電信部門也必須不斷改進工作。

據悉,南京市因特網163網己從今年初開始,每個用戶帳號的初始密碼都不一樣,開戶時密碼放在信封裏,隻有用戶才能打開。現在169、990用戶都可以在網絡上行費用查詢和主叫號碼查詢,以防止被盜用。

一聲呼嘯,樹林中閃出一群綠林好漢,對過路商旅高聲叫道:“留下買路錢!”

20世紀的今天,這群身懷絕技的“好漢”玩的不是刀槍,而是電腦技術。這些人看上去文質彬彬,毫無盜匪之氣,可是他們在網絡裏講話,卻蠻不講理,狂妄之極,這些人有老有少,而以男性居多。有人稱他們“黑客”(Hacker),英文裏有閑逛者的意思,的確很形象。他們是電腦愛好者,當然也是惡作劇的好手。他們的高超電腦技術,博得人們的讚許,被人認為電腦奇才,甚至受人崇拜。不過總的說來,黑客還算不懷惡意,隻是玩世不恭,另一些人可就不這麼客氣了。他們雖然本領高強,卻品質惡劣,實在是一群電腦流氓,居心險惡。他們利用信息高速公路幹盡壞事,諸如盜竊錢財、恐怖活動、甚至拐騙少女。這種人被稱為“克客”(Cracker)。

“黑容”特別喜歡進入政府機要部門、軍事機構的網絡,有意向他們挑釁,以品嚐挑戰的滋味。他們截取某些數據、篡改文件,有時甚至擾亂或改變係統。美國司法部的一位官員透露,在海灣戰爭的沙漠風暴行動中,一名黑客跟蹤而來,一直追到部隊的實際行動。最令美國政府震驚的還是最近的一次,“黑客”光顧了全球最大的諜報機構——美國中央情報局。該局發言人歐博恩說,他們在互聯網絡上的主頁,被一名“黑客”肆意改動,把中情局改為“中央愚蠢局”,將歡迎詞改成“歡迎你訪問中央愚蠢局”,並把該局長的一張畫像換上陌生人的麵孔,此外還添加了不少黃色圖像。他說,當他們發現“黑客”企圖第二次進行破壞時,不得不關閉其電腦係統,以免再次出醜。

一名“黑客’’約翰說,他從12歲就幹此行,18歲時不慎被捕,蹲了一年班房。他說,隻要敲擊5次鍵盤,就能竄入別人的電腦係統,從而可以免費享受轎車、飛機、旅館和進餐的服務;改變銀行的收支平衡,獲得內部貿易的信息等。他承認,雖然監獄裏的日子頗為難熬,但他還想再幹。

“黑客’’在網絡上的騷擾雖然令人不安,比之“克客”那還算好得多了。“克客”們經常玩的“把戲”,是竊取大哥大密碼,他們把車開到繁忙的州際高速公路,然後打開儀器,竊聽別人的無線電通話,待機竊取其大哥大通路代碼。美國每年因此而被盜用的國際長話費高達幾十億美元。例如有一則醜聞被曝光:美國馬可尼電信公司的一名工程師,公然出售別人的電話卡密碼,每個字碼售價3—5美元,共售出了6萬餘個,因此而被盜用的長話費高達5億多美元,“克客”簡直像條毒蛇,隱藏在看不見的信息高速公路上,待機出擊。其中最令人惶恐不安的,是“克客”將其黑手伸人別人的家庭。他們在網絡中守候著,專門尋找缺乏社會經驗的少年男女,設法跟他們取得聯係,一旦對方上鉤,就相約會麵,將對方引入歧途。為了對付這些歹徒,警方設立了信息警察,他們耐心地守在網絡上,一旦認準可疑者,即替代天真的少年前去會麵,以便進一步取證而捕之。

不過要抓一個“克客”,除了電腦技術高超,還得要有耐心。西摩麥拉是美國聖地亞哥超級電腦中心的安全專家,他談了跟“克客”的一場鬥爭經曆。

1994年12月,他從外地旅行回來,發現許多電腦文件被“克客”所竊,或被複製。於是他重新編寫電腦程序,以便找出入侵者留下的蛛絲馬跡。“我們發現,對方已成功地使我們的係統把他誤當可靠的朋友。”故這個“克客”非同一般。他繼而檢查了電子郵件,結果聽見一個聲音說道:“該死的家夥,我的技術是第一流的,你不知道我是誰!我們要宰了你。”接著又換了一個口音,“哎,老板,你的功夫也不錯唉!”過了幾個星期,他終於找到了被竊文件的下落,原來被“克客”藏到威爾公司的網絡之中了。“克客”以後還不時發來恐嚇電子郵件。有一次,以狼嚎聲開始,逐漸低落下去,以悲鳴聲結尾,然後嘲笑說,“你的安全技術完蛋了!”接著是淒淒戚戚的音樂,使你聽了好生害怕,忍不住要回身探視,看他是否還在向你逼近。但是這個惡徒的橫行無妄,最終暴露了自己的身份。他叫米特尼克,是一名犯有前科的電腦歹徒。

西摩麥拉以後一直監視著他。1995年2月12日深夜,他的電腦顯示,米特尼克正用大哥大在羅利市的撥號點上操作電腦。他立即通知聯邦調查局和國家監察局,不久這名“克客”即被捕。

雖然出現不少技術很高的安全專家,一些老板願意為安全花錢,一些高技術公司也正試圖開發某種新的安全性能更高的保護係統,但是這對那些“克客”並不管用,他們會利用你的安全技術來進入你的係統。上述米特尼克就是那樣突破了數控設備公司的電腦防護係統,竊取了有價值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