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大運河:一座流動的長城(1 / 2)

大運河:一座流動的長城

藝術長廊

作者:辛玲

2013年12月1日,由中央電視台、中華人民共和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國委員會等單位聯合投拍的大型人文紀錄片《大運河》啟動儀式新聞發布會在北京梅地亞中心舉行。

大運河

大運河,一條承載曆史的水道;大運河,一條改變命運的長河;大運河,一段飄逸的彩綢;大運河,一座流動的長城;大運河,載一船中華民俗風情讓世界沉醉!

京杭大運河全長1790多公裏,是世界上裏程最長、工程最大、最古老的運河,與長城並稱為中國古代的兩項偉大工程。從公元前486年吳王夫差開掘邗溝算起,到現在已有2500多年的曆史。

八大板塊

我們將從運河沿岸的文化和鄉情入手,從千年水道、華夏糧倉、碼頭風雲、會館和它的主人們、腔與調、流淌的美味、古橋的前世今生、老街深處這八個篇章展開,構架起《大運河》,挖掘出中華民族的文化底蘊,精心拍攝本片。

大運河的八大亮點

千年水道

從邗溝伊始到運河全部貫通,浩大的工程持續了千年之久,一直到現在,運河還在不時疏浚之中。這浩大的工程是如何想起來的?吳王夫差到底是個怎樣的人?最初的運河是用於軍事還是民生?北運河(北京到濟寧段)幾段幹涸的運河古道,在樹林荒草中靜臥著。在河道逐漸消失的歲月過程中,它曾經的風貌,曾經的作用,人們隻能在蒼涼淒美中感受歲月的變遷。有著更大雄心的隋煬帝竟然將這些河段連接了起來,曆史的重心在這以後的幾百年不斷移向洛陽。元代的統治者辦事直來直去,把運河南北疏通,形成了今天運河的模樣。

中運河、南運河還在繼承使命,流淌的河水、忙碌的船隻,不同於古代的運輸貨物,改變著兩岸民眾的生活狀態,也讓沿岸的城市因此興衰、發展各不相同。

華夏糧倉

流淌的商路、曾經的國家糧草命脈。在含嘉倉、南新倉、富義倉、洛口倉等曆史上著名的糧倉遺址之上,感受2000多年來這條河給華夏民族帶來的養育之恩。

饑饉之年,朝廷、官吏、起義貧民在糧倉上演不同的場景,開倉賑災、火燒糧倉,政府舉措的不同,導致的結果也就不同。北京的東四十條皇家糧倉,當年朝廷百姓倚重之所在,重兵層層把守,而今成為普通百姓喝茶欣賞昆曲的娛樂場所。

碼頭風雲

離愁別緒是碼頭賦予人們內心的一個符號。

從北京的積水潭、已經消失了的揚州瓜洲渡口到杭州禦碼頭,每一個碼頭都有說不完的傳奇故事,它能串起兩岸居民、商人、船夫、文人、皇帝等等各色人物。這些人物的生存狀況、離情別緒、愛恨情仇常在這些地方上演。

更讓人難以忘記的是,這些成為後來產業工人的碼頭漢子有的也介入了近代革命的洪流之中,故事可歌可泣。誰能占有碼頭?無疑是漕幫。這一自發而生的組織,又是船民們心中的另一個“碼頭”。期間圍繞爭奪碼頭而起的腥風血雨不時上演。

會館和它的主人們

大運河作為連接南北的主要商路,是四方客旅、各路商幫競相逐利的通途。他們或攜巨資奔走南北,或泛舟載貨走集各地,運河商人會館就是他們拚打歇息的地方。

誰在這裏爭雄、領進風騷?魯商、徽商、蘇浙商人不同曆史時期都會出現不同的代表人物。

運河商人會館主要為商人提供貿易、娛樂、休閑、聯絡鄉誼等的活動場所。運河商人會館產生於明清時期,是運河城市商品經濟蓬勃發展的結果。它為商人提供了一種貿易、娛樂、聯絡鄉誼、祀神等活動場所,它在一定範圍內有利於商業的發展,但也有自身的局限性。

老街深處:曆史上那些跟隨河流一道道消失的運河老街有很多條,有的甚至隻留下一段文字。

天津運河老街帶有一點海派文化的影響;無錫的運河老街有很多條,很多曆史名人在這裏生活過。杭州的運河老街更是不斷注入活力,煥發新的容顏。他們又有哪些同和不同呢?

那些至今還保留著古色古香的臨水民居、水鄉風情的運河老街道,既有曆史上商業文明初步繁榮的痕跡,也有民族工業剛剛興起時候的遺存,他們是碼頭文化的拓展,也是會館文化的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