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褪色的文學夢
千字文
作者:應紅楓
1986年10月,我們幾位懷揣文學夢想的中學生,聯絡了浙江舟山當地的大豐、瀝港、岑港、紫微、小沙、馬目等鄉鎮的三十餘名文學愛好者,自發組建了“雪浪花文學社”。時隔將近30年,在去年舟山市定海作家協會理事改選時,被選出的正、副主席四人中,有三人出自我們當年的這個文學社:侯宏琦、應紅楓、繆佳禕。
1989年,我到“浙江808”客輪上當水手,客船靠港後有很多閑暇的時間,剛好讓我有時間趴在甲板上塗抹自認為是“散文”的文字。當時,浙江岱山縣文學協會成立不久,在一個偶然的機會,我認識了一個叫羅蕙君的朋友,通過她認識了岱山作家協會的孫海義老師。孫海義老師指出了我稿件存在的不足外,還傳授了我一些寫作的基本要領,至今記憶猶新。
1990年8月,我們幾位創作骨幹自己找來鐵筆蠟紙,一筆一筆刻寫出油印文學刊物《柳露》。在創刊號的刊首語中寫道:“……這裏是人文的園地,願你和我都成為其中的一員;這裏有你我筆耕的欣喜,這裏有彼此閱讀的領悟,這裏有大家共同的追求……不管是粗淺稚嫩、纏綿繾綣,我們都是真誠的朋友。”“我們不一定能夠成為作家,但是寫作終究會給我們的人生塗上了一層色彩,這是文學的色彩。有朝一日,當我們驀然回首,回首那走過的腳印,我們的心中,將會湧起一片璀璨!”
從1990年8月創刊到1995年10月的五年多時間裏,這本純手工的刊物頑強地生存著。隨著會員人數的不斷增多,這本會刊的厚度也不斷增加,其中的作品也日趨成熟起來。但是鐵筆蠟紙的刻製,特別是每一期的封麵,畫麵都是單獨設計、單獨刻印,然後再裝訂成冊,非常耗時和麻煩。1991年初,為了尋求更簡便的方法,我通過聯係,委托繆佳禕設計了一個固定的封麵版式。這張封麵設計線條簡潔、明快而大氣,幾乎占了整個畫麵的兩顆碩大而富有內涵的露珠,懸掛在春意盎然的柳枝上,也緊扣了《柳露》刊物的主題。從1991年6月起,這幅設計一直是會刊的封麵,延用了很長時間。
文學社堅持了將近10個年頭後,尚在堅持文學創作並小有成績的,統一加入了當地文學協會(現已升格為作家協會),原文學社自動解散。今天,當年文學社幾位骨幹成員的工作事業都已頗有成就,這些年來也從未間斷寫作。據統計,截止到2014年12月底,我們的會員已經在《人民日報》、《人民日報》海外版、《工人日報》、新華社《經濟參考報》、《散文百家》、《詩刊》、《星星》等以及浙江省內的《浙江日報》、《錢江晚報》、《浙江工人日報》、《浙江作家》、《詩江南》等全國一百六十餘家報刊、雜誌和電台發表小說、散文、詩歌等文學作品兩千八百餘篇(首),在市、省和全國各類文學比賽中獲獎的也有上百篇。
且讓我把曾刊登在1990年第二期《柳露》期刊上的幾句稚嫩的詩句,作為一個文學作者對理想不懈追求的感悟和體會:
那是滴落的淚或簷雨,卻絕不是從手絹中擰出的水珠。
清純如你,凝重如你;清純的是淚,凝重的是血。
文字在你灼熱的時候盛放,在你冷漠的時候凋落。
創作是一種沉重的勞動,越是沉重你越有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