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財之神——蔡萬霖
蔡萬霖,1924年出生於台灣苗栗,幼年時家境貧寒,以種田勉強維持生計。蔡萬霖是在其兄蔡萬春的帶領下走上經商之路的。
1932年,剛剛從台灣竹南公學畢業的蔡萬春不安於貧困,帶著年僅8歲的蔡萬霖同闖台北,謀求富家之路。
在台北,蔡萬春以販賣蔬菜為生,後又經營大米、油鹽醬醋等小本生意起家。經過長年的商場生涯,積累了頗為豐富的經驗和一筆雄厚的資金。之後,蔡萬春創辦了大萬商行,經營雜貨。至60年代初,蔡氏家族已頗具規模,他們的一係列企業、公司已在台北應運而生了。
蔡萬霖到達台北後,一麵幫助其兄經營,一麵就學於台北商工專科學校,學習經營之術,畢業後,成了蔡萬春的得力助手。蔡氏家族也因為有了他而如虎添翼,生意逐漸開始興隆起來。
蔡萬霖先後創辦了大萬商場、大萬旅社、第十信用合作社等,曾一度輝煌。1979年“十信案件”發生後,蔡氏家族分解。蔡萬霖成立了霖園關係企業集團,經營國泰人壽、國泰建設、三井工程等企業。在他的管理下,霖園集團日益發展壯大,現已有10餘家分公司。1988年7月7日,美國《富比士》財物雙周刊報道的192位10億美元以上的世界富豪中,蔡萬霖、王永慶、張榮發、徐有庠榜上有名,其時,蔡萬霖以56億美元的巨額資產壓倒雄踞首位多年的王永慶。蔡萬霖由此躋身世界十大富豪之列,名列第八,成為全世界最有錢的華人。
1989年,美國《財富》雜誌報道他個人資產已上長為90億美元,在全球億萬富翁中排名第六,並成為當之無愧的台灣首富。由此,他被譽為“聚財之神”。
一、別出心裁,創設一元開戶的“幸福存款”
小時候,媽媽做飯時,總是從定量的大米中抓出一把米放進小壇子裏,這樣日積月累,竟也節餘下來許多糧食。每當春天青黃不接時,取出來供全家食用,常可解“無米之飲”的大急。
蔡萬霖想:“一元開戶,幸福存款”,不是同樣的道理嗎?
從務農、小商販到經營工業產品,這致富之路,說平坦也不平坦,說順利也不算順利,隻能說是雙腳已經立穩,有了些基礎。要有新的作為,還得積累資本!
一位企業家說過:“真正的企業經營,除能賺取正當的利潤外,是必須以對社會、國家與人類有益為前提的。”怎樣才能做到“賺取利潤”與“對社會有益”這二者兼顧呢?蔡氏兄弟在苦苦地思索著。同時也在四處活動:搞調研、摸行情、看動向、收信息……
50年代後期,台灣的經濟已經有了起飛之勢——產業工人增加到100多萬人,連同依靠他們生活的家屬在內,不下700萬人,大約占台灣全省人口的2/5。但是經濟起飛帶來的物質利益大抵為資本家及其代理人所據有,工人所獲工資本已少得可憐,又被上漲速度驚人的物價吞掉不少。一個平常的紡織女工,每月可賺新台幣10000—15000元,但卻隻能領到兩三千元的薪水,平均一天不到100元收入。依靠這點工資要想買房子、置辦產業,就得靠平日從牙縫裏摳出點錢存起來。於是,信用合作社便成了他們的向往之處。
位於台北的第十信用社,地理位置優越,業務又好開展,是個理想的不可多得的好部門。可是,這“十信”的管理權卻在別人手裏,欲達此目的,非把管理權爭來不可。
智勇雙全的蔡氏兄弟,各自施展出看家本領——萬春的沉著、冷靜和老練,足以對付那些奸滑者;而機智、靈敏而精幹的萬霖,斡旋於各對手之間,抓住有利時機,主動出擊;有時也學點孫子兵法,搞它個聲東擊西什麼的,致使一個個競爭對手敗下陣來。
“沒有社會各界朋友們的支持,沒有廣大民眾擁戴,是難以如願以償的。”
“天時、地利、人和,是缺一不可的。”
兄弟倆奪得了“十信”管理大權後,在總結經驗時,深有感觸地道出了個中奧秘。
1957年蔡萬春出任“十信”理事會主席。初戰告捷,就看他怎樣施展才華了。
經辦信用合作社,一是要講信用,二是要講合作,缺了任何一個,就不成其為信用合作社了。唯有如此,方有益於社會和民眾。於是,“信用”、“合作”成了他們倆的信條和準則。
小時候,媽媽做飯時,總是從定量的大米中抓出一把米放進小壇子裏,日積月累,竟也節餘下來許多糧食。每當春天青黃不接時,取出來供全家食用,可解燃眉之急。這件事給兄弟倆以啟迪:城市裏的家庭主婦們假如每天將零用錢存上一點,這樣天長日久,不也是個可觀的數字麼?經過兄弟倆的反複思考及一次次論證後,他們決計在“十信”開創1元錢開戶的“幸福存款”儲蓄運動,宣布“隻要存1元就可以當‘十信’的客戶”。
這項運動得到熱烈反響,許多家庭主婦上街買菜時順道前往“十信”開戶,把手頭零錢存進去;成群結隊的學生放學後趕到“十信”開戶,把零用錢存進去。有的中學生將在假期打零工掙的錢,除去交書本等費用外,餘下的就都存在“十信”。
“十信”的1元錢幸福儲蓄得到了很大的成功,這一來“十信”全島聞名。人們都知道台北有個“十信”,同時也知道了它的經營者蔡氏兄弟。他倆借此良機,乘勢在17個地方分別成立了分社,以吸引更多的儲戶和更多的資金。正像設在台北的“總社”那樣,人們紛紛爭先恐後前去開戶。在業務工作中,他們發現光靠白天開展儲蓄業務,滿足不了市民們的需要。因此,開展夜間儲蓄業務大有必要。這樣,既方便了儲戶,同時也增加了儲蓄額,可謂兩全其美,何樂而不為呢?他們想到了美國瑪麗·凱化妝品公司創辦人瑪麗·凱的話:“我們確實認為,如果你的幫助使更多的人如願以償,那麼你本人也會如願以償。在我們公司,那些取得最大成績的人,正是為大多數人的成長提供了幫助的人。”為此,蔡氏兄弟要求台北總社和17分社一律開辦夜間儲蓄業務,還要進行“微笑服務”,把儲戶當成真正的“上帝”。失職者或無故違反者堅決處罰!
在蔡氏兄弟及其全體雇員的一致努力下,在不太長的時間裏,“十信”社員竟有10萬人之眾,存款金額也高達170億新台幣,一躍成為全台灣最大的信用合作社。
他們成功了!
他們打下了發跡的根基!
二、獨到的經營思想:讓“人人都成為小富翁”
財散則人聚,財聚則人散。蔡萬霖深悟其中的辨證關係,因而讓“人人都成為小富翁”便成為蔡萬霖的經營之道。
縱觀蔡氏家族發跡的曆程,其實是保險業造就了他們,而蔡氏跨入保險業還有一段淵源。1960年,台灣“財政部”正式宣稱;考慮開放保險商的設立限製。1961年,台灣正式開放民間保險公司的設立。在台灣“開發政策”是公開的宣言,但是能夠捷足先登的人,絕非泛泛之輩。成立國泰人壽保險公司的執照,是由當時台灣省籍名人林頂立取得的,但是他的財力一時無法籌足資本額所需的2000萬元台幣,隻好求助於台北市商界名人張祥傳(張曾任改製前的台北市“議會議長”,而其步入台北政壇,完全是林頂立憑關係促成的,可見彼此關係之深厚)。孰料張氏財力也不夠,轉而找上了蔡萬春。張蔡兩人同是1950年台北市第一屆“議會”議員,蔡萬春這時是大萬百貨公司董事長。
因此,“國泰人壽”創辦時,董事長是林頂立;取名“國泰”,也出自林頂立的意思。若論國泰的開山鼻祖,當屬林頂立。
60年代初期,台灣的經濟開始發生轉變,人民生活改善,手裏漸漸有些錢了。應該說,轉向保險業是符合時宜的。那時,正值台灣民營保險業蓬勃興起,入保險成了人們的熱點話題。“國泰”興隆,同時也給那些視金融業為財源者以極大的震驚和刺激。他們不再坐視並充當那種觀潮派,他們要行動起來,和“國泰人壽”一爭高低。除原先成立的“第一”、“國光”兩家壽險業外,繼“國泰”之後,又有“華僑”、“南山”、“國華”、“新華”等數家壽險公司相繼成立,並掛牌營業。這使得人壽保險業處於激烈競爭的局麵,對於“國泰”不能不說是一種壓力和威脅。“隻此一家,別無分店”的狀況已不複存在,代之而來的是角逐、比試和競爭。
為擴大公司業務,蔡氏兄弟和林頂立在北起基隆、南到高雄的許許多多大、中城市廣設聯絡處,就連竹東、悟棲、麻豆、恒春、關山、羅東等等小集鎮也不放過。1962年他們隻有9個聯絡處,到了1967年,已發展到47個營業單位。他們委派專人住在那兒,長年辦理保險業務,像“十信”搞的“全民儲蓄”那樣,開展24小時的全天候服務,隨到隨辦,方便保戶。在交通不方便的山區,則建立業務據點,盡量做到不出現業務空白點。各業務經銷處的人員又把辦公桌搬出店堂,擺上高級組合音響設備,不時播放優美動聽的樂曲或戲劇唱腔,以吸引客戶。有的用擴音器宣講關於加入人壽保險的好處和意義,也有的幹脆在鬧市區豎起寫有““國泰”宗旨的宣傳板,以及拉出過街橫幅,進行鼓勵;還有的將“國泰”的業務範圍、服務宗旨、辦理手續及與保險業有關的知識,印成宣傳單,廣為散發,擴大知名度及樹立“國泰”之形象。不僅如此,這些雇員還想出了更加新鮮的點子,他們挨家挨戶到市民家中動員市民加入人壽保險,為此有時往往搞得飯吃不成,水喝不上,覺睡不安,勞累不堪。無疑,這樣的舉動常常讓人感動,從而自覺自願投保。
為進一步搞好拉保險工作,公司還招考大量的業務員。有人統計,在兩年半的時間內,公司以不同方式刊登廣告305次,平均每次錄取300人,即約有十萬新液注入國泰人壽。為了指揮這個龐大的兵團,蔡氏兄弟也有“將將”之道:開展了世界性壽險業新局;首創“輔導專員”製度,由輔導專員分組指揮人多勢眾的業務員。這些人的積極性調動起來之後,點子更多了。其中有的業務員跑到陽明山第一公墓,從一座座墓碑上抄錄那些富貴人家子孫後代的姓名,帶回到業務點,然後查找有關資料,按圖索驥,直接登府拜訪、稱名道姓向人家拉保險,招攬生意。
其實,1963年,在國泰人壽保險公司開辦之初,蔡氏兄弟就請了地方紳士主持分支單位的業務,一開始就有了好名聲作號召力。因此,慕名前來的有之;十傳十,十傳百,相互結伴投保的也有之。戰略上又用儲蓄保險代替人壽保險的促銷方式,搶占了不少市場。然而,蔡氏兄弟又鑒於保單僅僅是“白紙黑字”,沒有強大的實力,不足以相信;加以萬霖赴日考查時見到的繁榮的街道旁盡是金融機構的辦公大廈,留下深刻印象。因此在當時資金拮據的情況下,蔡氏兄弟毅然投資興建大樓。1964年嘉義大樓破土動工,隨後三四年間,又陸續在高雄、台中、屏東、彰化、新竹、基隆等大城市興建大樓。這些大樓共達109幢之多,它們好像一個個巨大的立體廣告牌,向人們展示:國泰是有雄厚而可靠的經濟實力的,和國泰打交道是最理想的、最劃算的。從而,國泰的市場占有率由1963年的31.6%,升為1967年的42.8%,淩駕於其他同業者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