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菱之父——岩崎彌太郎
1843年12月的一天,在日本土佐藩(今四國島南部)安藝郡井五口村一宮,一個男孩呱呱墜地,他就是日後稱雄日本海運界的一代風雲人物、日本重工業大王三菱集團的創始人——岩崎彌太郎。
岩崎彌太郎出生於地下浪人(最下級的武士)的家庭。其父是一名窮困潦倒的地下浪人,終日無所事事,還沾有一身惡習。岩崎彌太郎的生活,幾乎完全依靠母親維持。母親的家族屬於知識階層,有比較穩定的收入來源,母親周圍的知識氛圍,對幼年的彌太郎產生了很深的影響。
彌太郎從小爭強好勝,很小的時候就立下過誓言:“將來一定要出人頭地,幹出一番名堂來。”他選擇了鑽研學問這條路,遂於1854年3月前往江戶求學。
然而不久,他的父親因與村長爭執打鬥而被關進了監牢。彌太郎的求學生涯就這樣中斷了,他從江戶趕回家,四處奔走,使父親得以釋放。然而他卻因覺得父親的事處理不公,在牆上題字諷剌當局,而被抓進監牢。
與他同處一室的囚友是個商人,他對彌太郎大談經商致富之道。商人的一席話,改變了彌太郎人生之旅的航程。
從獄中出來之後,彌太郎在高知城外租了間屋子,開辦了一所私塾,然而他內心並不平靜,時時注意著時局的變幻,祈望能有出人頭地的一天。
當時,土佐藩出了一位才華出眾的吉田東洋,他在仕途上一帆風順,未免有些恃才傲物,因此得罪了一位高官,為此丟了俸祿。岩崎彌太郎平素工於心計,他瞄準了吉田東洋,認為吉田早晚會東山再起,於是他挖空心思接近吉田東洋,博得了吉田的賞識。不久,吉田重新被重用,彌太郎在吉田的幫助下恢複了鄉土身份,並被派到田野浦的“郡役所”任職。雖然生活有了轉機,然而彌太郎仍舊一貧如洗,心情十分鬱悶。不久以後的明治維新,給他的生活帶來了轉機。
1869年,岩崎彌太郎被任命赴佐藩開成館的大孤商會工作,與外國商會開展貿易往來。不久他擔任了大阪商會負責人,為三菱創業奠定了初步基礎。
明治維新後,新政府積極準備“廢藩置縣”。土佐藩要求“土佐阪商會”改名為“土佐開成社”,使其在體製上逐漸從藩營向民營轉變。
在這一時期,彌太郎看到,以前與他同時出來闖天下的人,大都在政界占據了一席之地,而他自己則沒有那麼好的運氣,吉田東洋已被人暗殺,仕途上沒有引路人絕難成功,再說現在再去謀個一官半職,也隻能窩在那些人底下,很難有出頭之日。經過痛苦的抉擇,他放棄了進入政界的夢想,決定把自己今後人生的目標定位在經商上麵。
“土佐開成社”不久改稱”九十九商會”,這時它已完全成為一家私人企業。1870年,岩崎彌太郎擔任土佐大阪藩邸的負責人,同時也是土佐藩財政負責人。他暗中控製了九十九商會的一切業務。
九十九商會旗下所有船舶都懸掛著印有“三角菱”標識的船旗。這一標識的含義有兩層:一是岩崎彌太郎不僅有著極高的夢想和野心,同時也擁有一般人不具備的氣魄、熱情是代表岩崎家族族徽的“三階菱”,另一層是代表土佐藩主山內家族族徽“三柏”。
他不僅善於巴結當朝權貴,也善於籠絡、吸引人才,使大批優秀人才為他效力。
岩崎彌太郎是典型的土佐人長相,身體粗壯,臉盤寬大,胸膛肥厚,兩腿短粗,帶有霸主麵相,如同一隻凶猛好鬥的土佐犬。他性格豪放,喜怒形於色。高興時,常和手下稱兄道弟,飲酒高歌;生氣時則盡情怒罵,甚至拳腳相加。他與屬下的關係,很像幫會老大與子弟輩的關係。
九十九商會開創初期,並沒有全麵、係統經營船舶公司的經驗,一切必須從頭開始。岩崎彌太郎為了表示對手下三員大將的器重,便將九十九商會改名為“三川商會”(因三員大將川田小一郎、石川土左衛門、中川龜之助名字中都有一川字),三川商會一共擁有三艘汽船,規模很小,也隻開設了兩條航線,幾乎沒有什麼利潤。
當時,經營海上運輸業務的公司很多,然而最具威脅的則是1871年設立的“日本國郵便蒸汽船公司”,這個公司是由豪商三井創辦的,資金雄厚,具有極強的競爭力,許多民間弱小的船運公司都破產在它手裏。但岩崎彌太郎從來不怕碰硬,他橫下一條心要與對手競爭。1873年,他把三川商會改名為三菱商會,他勉勵下屬要在不可勝的條件下取勝。據此,他被認為是日本第一位運用《孫子兵法》指導商戰的人。三菱商會雖然船小人少,但岩崎彌太郎要求全體員工必須“規規矩矩做生意”,把力量用在爭奪顧客上,並開展了降價攻勢,而郵便蒸汽船公司則相反,其經營方式有些官僚化,架子又大,這樣就把許多客戶推向了三菱商會,使岩崎彌太郎能在十分困難的情況下勉力支撐,直到1873年秋政變發生。
岩崎彌太郎雖然斷絕了入仕的念頭,但他與官界勢力一直互相勾結,並與政府內大久保利通、大隈重信等官員保持密切關係。
1873年政變,使得支持三井的井上馨辭職,而大隈、大久保則掌握了大權。因此,三菱與郵便蒸汽船公司的競爭便逐漸分出勝負,政府不再支持三井而倚重三菱,三菱最終取得了第一場勝利。
1874年,日本出兵侵略中國台灣,岩崎彌太郎承包了一切軍需物資的運輸工作,攫取了大量的財富。
三菱商會由於生意興隆,於1874年4月改名為“三菱汽船公司”並於次年吞並了日本國郵便蒸汽船公司。
隨著事業的飛速發展,岩崎彌太郎製訂了新的公司章程,把整個公司置於他個人統治之下。
岩崎彌太郎又野心勃勃地同控製日本近海運輸的外國汽船公司展開了激烈的市場角逐。首先擊敗了美國的太平洋郵輪公司,接著又與英國的“P、O”公司競爭。起先三菱處於不利地位,在岩崎彌太郎的努力下,整頓了公司內部存在的問題,又開辦了“貨物彙兌金融”業務,終於擊敗了“P、O”。
三菱打敗“P、O”不久,日本國內發生了西南戰爭,這場戰爭又給三菱帶來了滾滾財源。岩崎彌太郎不但負責運輸,同時又從政府取得了船舶的修理費與準備費,還讓政府出資買進10艘新船供其使用。戰爭期間,三菱取得了1500萬日元的巨額利潤,岩崎彌太郎成為日首屈一指的海運大王。
自身經營規模的擴大,使岩崎彌太郎感到必須拓寬經營範圍,進行了多元化生產,以確保事業的高速發展。然而政府長期以來嚴禁“三菱”從事海運以外的事業。他隻能利用政策邊緣搞擴張,如開辦“三菱彙兌所”、購買高島煤礦等。至1881年,他又創辦了明治人壽保險公司。
至此,他已基本實現最初擴張的願望,三菱作為一個龐大企業聯盟的基礎漸趨形成。
就在他躊躇滿誌準備擴大經營之時,不料日本又發生了1881年政變。大隈重信下野,伊藤博文掌權。伊藤博文欲徹底擊潰大隈重信,那麼首先必須打跨大隈的資金來源——三菱。於是明治政府與三井狼狽為奸,政府出資260萬元支持三井設立“共同運輸公司”,意欲打敗三菱。
從1883年1月起,三菱與共同運輸公司展開了殊死決戰。雙方展開激烈的降價競爭。競爭使雙方兩敗俱傷。到1884年底,兩家公司都幾乎無法支持下去。1885年2月,明治新政府從中協調,希望兩家簽訂協議,不要再互相拚殺。
正在三菱和共同運輸公司鬥爭進行得最為激烈的時候,岩崎彌太郎患了胃癌於1885年2月2日,忿忿然抱憾歸西。
岩崎彌太郎不愧是一代海上霸主,他的傳奇性的創業經曆和今天龐大的三菱集團都永遠給人以驚詫和敬佩之感,他那種不服輸的奮鬥精神將永遠給後世創業者以啟迪。
一、政商結合發戰爭橫財
岩崎彌太郎善於利用各種方式聚斂財富,發展經營。他致力於同政界要人保持良好關係,從而獲得很多經商的便利。他善於利用政界爭鬥來促進自己發展。在戰爭期間,更是獨占了軍用物資與實員的運輸業務,從而迅速成為日本首屈一指的海運之霸。
明治年間,日本工商企業對政界的依附是十分明顯的,許多大企業主都被稱為“政治商人”。岩崎彌太郎也不例外。雖然彌太郎聲稱與官界完全斷絕關係,但他很清楚,沒有官界的扶持,他根本不可能走到這一步,而且今後要發展,也必須借助官界勢力。所以,他與明治初年日本政府內“文人派”代表人物大久保利通、大隈重信、伊藤博文等,一直保持著非常密切的關係。
在第一次海運大戰初期,與彌太郎的對手——三井財閥涉澤榮一依靠政府大藏省大鋪井上馨的扶持,占據了優勢。但隨著政局的發展,形勢便對彌太郎越來越有利。1873年秋,明治政府發生政變,井上馨,涉澤榮一下台,大隈重信出任大藏大臣、大久保出任內務大臣。
大久保、大隈等獨占權力寶座後,岩崎彌太郎春風得意,政府訂貨迅速增加,實力發展很快。到1874年初,三菱商會已在資本和利潤上,雄踞日本及其他在日經營的外國海運公司前列。這一年,日本出兵侵略中國台灣。岩崎彌太郎積極向大久保申請承包一切軍需物資的運輸工作,同時,將總公司遷移到東京,原在大阪的公司改為分公司。公司名稱,也正式改為“三菱汽船公司”。其後,大久保以150萬美元(約合771萬日元),為政府購買了13艘汽船,全部委托三菱汽船公司經營。自此起,岩崎彌太郎在與涉澤榮一的競爭中,就占了絕對優勢。政府也更加倚重“三菱”而冷落“三井”。
在德川幕府時代,各地設藩,藩士依賴藩而生存,廢藩置縣以後,舊藩主改稱華族,舊藩士改稱士族。士族進入新的時代後,失去了生存基礎,對社會穩定產生了不良影響。
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當時,朝鮮拒絕與日本交往。於是,日本國內興起了征韓論,主張攻打朝鮮,以動員士族,使陷入困境的士族獲得出路,以此安撫士族,求得穩定。
明治新政府內部就這一問題分為兩派。以大久保利通為首的一派,反對征韓,主張先鞏固內政;以西鄉隆盛為首的一派,則認為安撫士族應當率先征韓。結果,西鄉隆盛一派失敗,西鄉隆盛、江藤新平等人被迫辭去了在明治新政府中的職位,回到了自己的老家原屬的藩地。
下台後的江藤新平邀集佐賀的舊部,組成“憂國黨”。憂國黨與征韓黨勾結起來,發動了“佐賀之亂”。
明治政府鎮壓了佐賀之亂,江藤新平被處決。但依舊無法安撫士族,於是在大久保利通和大隈重信的倡議下,決定對中國台灣出兵,因為對台灣出兵所需的費用,比征韓少得多。當時木戶考允反對對台灣出兵,受到了大久保利通等人的壓製,最後,西鄉隆盛的弟弟西鄉從道被委任為司令官,率3600名軍人侵犯台灣。
若想把這麼多軍隊送往台灣,在當時隻有借助海上運輸這一渠道。原先,明治政府計劃把軍需物資的運輸全委托給美國的船運公司。可是,美國公使卻向明治政府表示:這場戰爭如果發生,屬日本與清廷之間的開戰行為,美國政府隻能堅守中立的立場。結果,已經裝上美國船舶的日方軍需物資,都被卸了下來。明治政府隻好靠本國的運輸公司來運送有關物資。
德川幕府主要是由薩摩藩、長州藩、土佐藩、肥前藩等四藩的軍事力量推翻的。明治新政府成立之後,新政府內部的實權都握在薩、長、土、肥四藩的人士手中,因此明治政府被稱之為“藩閥政府”,各藩派之間勾心鬥角,爭權奪利,都想利用這次出兵台灣的機會把對手打敗。代表薩摩藩閥的大久保利通強硬主張對台灣出兵。代表長州藩閥的木戶孝允堅決反對出兵台灣,井上馨也是長州藩閥的實權人物,他是郵便蒸汽船公司的幕後支持者。他和木戶孝允共同站在長州藩的立場上,不願支持對台灣出兵。長州藩企圖借著對台灣出兵問題,使薩摩藩陷入困境,以求奪得實權。在這種背景下,與長州藩有密切關係的郵便蒸汽船公司便堅決拒絕協助運輸軍需物資和軍隊。而且作為郵便蒸汽船公司的經營者,還有著另一層考慮:如果自己承攬對台運輸工作,那麼三菱汽船就會大占便宜,把日本海上運輸的市場全搶走了;如果自己不接受,那麼明治政府就必須雇傭岩崎彌太郎的船舶公司,那樣一來,自己就可趁機搶奪整個海運市場。
岩崎彌太郎也有他自己的如意算盤,他意識到這是千載難逢的好機會,於是千方百計爭取這次機會。當時大隈重信擔任“參義兼大藏相”,同時擔任“台灣藩地事務局長官”之職,有關運輸事宜,都屬大隈重信的職權範圍。岩崎彌太郎深信有錢能使鬼推磨,他看透了大隈重信那種高傲自大、貪圖享受的性格,便與之結為莫逆之交。正是通過他,三菱完全獨攬了台灣航線上的運輸業務。盡管當時有人出麵反對,指責岩崎彌太郎生活奢華、揮霍無度,經常讓數十人陪同,前呼後擁逛於花街柳巷,勝任不了如此重任。但在大隈重信的庇護下,岩崎彌太郎最終還是如願以償。他先讓政府買船,把船交給三菱商會使用,用這些船運輸兵員、武器、彈藥,最後以無償的方式,將這些船舶收歸已有。岩崎彌太郎曾向政府提出購買13艘一千噸級的船舶,購買這些船舶,需要390萬日元的資金。明治新政府沒想到岩崎彌太郎提出的要求竟這樣高,但兵員、武器、彈藥已經在長崎待命,無法撤回,隻好同意岩崎彌太郎的要求。三菱商會在接受明治政府的命令書,負責對台灣出兵運輸任務的同時,還與明治政府締結了一項新的契約,該契約稱作“海運擔當條約”。在這項條約的第七條規定:平時,本公司可使用政府所托管的汽船,從事旅客運輸業務,擴展海運利益。有了這條規定,岩崎彌太郎在戰爭結束後,就可以使用汽船運載一般旅客與貨物。
1874年4月,三菱商會改為“三菱蒸汽船公司”。由於擁有13艘先進船舶,並開辟了台灣航線,三菱蒸汽船公司的效益迅速上升。相形之下,日本國郵便蒸汽船公司則每況愈下,日趨衰落。
1875年5月,明治新政府內閣會議頒布“海運三策”,由政府下令解散日本國郵便蒸汽船公司,並且將該公司旗下所有的船舶、倉庫等,都轉交給三菱蒸汽船公司。
同年9月,三菱蒸汽船公司改名為“郵便汽船三菱公司”。它所擁有的船舶達四十餘艘,是日本最大的船舶公司。郵便汽船三菱公司每年還可從明治新政府領取35萬日元的助成金,同時,郵件、官方的物資都由該公司承攬。作為條件,該公司在國家遇到非常時期時必須承擔政府征用的任務。
除此之外,明治政府命令岩崎彌太郎開設商船學校。商船學校設立之初,以行駛在隅田川上的汽船作為教室招收了44名學生。
明治新政府還向岩崎彌太郎頒布了“第一命令書”,明確指出,郵便蒸汽船三菱公司雖然是一家私人企業,但是必須接受明治政府的監督,不允許岩崎彌太郎使用三菱兩個字去經營其他任何事業。
三菱打敗“P.O”不久,日本國內發生了西南戰爭,這場戰爭為三菱又帶來了滾滾財源。
當時,西鄉隆盛在鹿兒島自立王國,與明治新政府分庭抗議。明治新政府對此豈能坐視不管,自然要派兵前往鎮壓。但西鄉隆盛是推翻德川幕府的主將,論輩份和聲望,比大久保利通還要高。代表明治政府的大久保利通等人心中很清楚,如果在這場戰爭中失敗的話,不僅明治政府的江山被顛覆,自己的性命也難保,因此,西南戰爭可謂這些政客們的背水一戰。
以前明治政府對台灣出兵時,三菱與明治政府之間有一項約定,就是在非常時期,三菱有義務照明治政府的要求,提供船隻,負責運輸。戰爭自然屬於非常時期,岩崎彌太郎必須盡他自己的義務。
但岩崎彌太郎是商人,他絕不會放棄對利益的追求,並且他也懂得如何巴結政府要員從而操縱政府來達到自己的目的。為此岩崎彌太郎裝模作樣地講道:“我們很願意為政府服務。不過嘛,我們公司裏的船目前都是一些破爛不堪的朽船,這些舊船恐怕勝任不了運輸兵員與物資的重任。”
在大隈重信等人的支持下,岩崎彌太郎如願以償,從明治政府取得了船舶的修理費和準備費,又收取了運輸兵員與物資的運輸費。而且,還要求明治政府買進了10艘新船,供三菱使用。
沒有任何賺錢的方法比利用戰爭賺錢更快了。在西南戰爭期間,三菱大發橫財,整整攫取了1500萬日元的巨額利潤,也就是說,獲得了整個軍費的1/3左右。當時三井負責陸軍的軍餉業務,從中足足也撈了5萬日元,為三井物產打下了基礎。相比之下可知,三菱所獲的利潤有多麼龐大。
二、在不可勝的條件下求勝
岩崎彌太郎以微薄的資金起家,在短短數十年時間內建立起一代商業帝國,其最主要的信條就是“在不可勝的條件下求勝”。這種決死精神和危機意識激勵著他投入殘酷至極的三次海上商戰中去,先置己於死地而後生,最後贏得了輝煌的勝利。
1870年,岩崎彌太郎從土佐藩借了三艘船創立了九十九商會。
九十九商會雖然經營過海上運輸業務,但是並沒有全麵、係統經營船舶公司的經驗,一切必須從頭開始。當時,岩崎彌太郎手下有三員虎將,他們是:川田小一郎、石川土左衛門、中川龜之助。由於這三人名字中各有一個川字,岩崎彌太郎為了表示對他們的器重,便把九十九商會改名為“三川商會”。三川商會成立之初,一共擁有三艘汽船,負責東京——大阪、神戶——交知兩條航線的往返運輸業務,規模很小,幾乎沒有什麼利潤。這一時期經營海上運輸業務的還有薩摩藩的“薩摩屋”,紀州藩的“紀州汽船”等,它們同土佐藩的九十九商會(三川商會)互相爭搶神戶——東京航線上的旅客,競爭越演越烈。麵對此種情況,岩崎彌太郎的一些下級部屬紛紛亂了手腳,認為自己未必能獲勝,主張取消神戶到東京的航線,避開競爭對手。部下這種不敢冒險、縮頭縮腳的思想,反而更堅定了岩崎彌太郎的不肯善罷幹休的決心。
到1870年底,日本隻擁有25艘西洋蒸汽船,總噸位不過1.5萬噸左右。而日本全國各地所繳納的年貢米,需要聚集到東京或大阪。如果靠陸路運輸,既缺乏橋梁,也缺少車輛,隻能全都依靠海上運輸。
海上運輸自然需要船舶,可是日本蒸汽船很少,於是世界各國的船舶公司紛紛瞄準了這塊市場,一股腦湧到了日本,爭相承攬日本的海上運輸業務。其中最著名的有美國的“太平洋郵便蒸汽船公司”、“毛斯商會”和“日本貿易商會”、英國的“西隆商會”等。
看到這種局麵,明治政府敏感地意識到,如果長期聽任外國船舶公司承攬日本的海上運輸業務,所有的海上交通要道都將被外國人牢牢控製到手裏,後果不堪設想。於是明治政府修訂了當時的海運政策,成立了一家半官方半民間的“船舶公司”,起名為“郵便蒸汽船公司。”民間方麵,以當時富甲天下的豪商“三井”為最大股東,其他的股東有東京、大阪的商人、船務包商等。明治政府把所擁有13艘船舶,全部轉售給郵便蒸汽船公司,開辟了東京——大阪之間的定期航線。
這對岩崎彌太郎構成了極大威協,形勢頓時變得嚴峻起來。以往的競爭對手,都是由各藩援助而設立丘來的船舶公司,彼此之間條件都差不多,經營管理者大多都是由武士轉任而來,經營管理方法也大致相同,然而,郵便蒸汽船公司是明治新政府以及當時日本最大的豪商三井共同設立的,情形可就大不一樣了。
麵對著這樣龐大的對手,三菱隻有橫下一條心來,背水一戰,或許還有一線微弱的獲勝希望。
岩崎彌太郎命令川田小一郎把對手的有關情況全部都收集起來,認真加以分析研究,做到知己知彼。經過一番調查了解到:像郵便蒸汽船公司這樣半官方、半民間的船舶公司,東京到大阪的一張船票,包括餐費在內,每人9兩,而且由於有政府做後盾,職員的服務態度傲慢、粗暴,對顧客非常怠慢。為了更深入地了解情況,岩崎彌太郎還親自搭乘對方的船隻,從大阪前往東京做實地考察。在船上,他親身體驗了該船的服務態度:在接待外國乘客時,服務員滿臉堆笑,畢恭畢敬,不時地跑前跑後侍候,而對本國同胞則冷淡蔑視,不屑一顧。岩崎彌太郎自恃土佐藩要員,高聲叫了幾次,可服務員卻像沒聽見一樣,他頓時火冒三丈,氣勢洶洶地找到了船上的事務長,盡情斥責。
由於服務態度惡劣,郵便蒸汽船公司在開業經營頭一年就出現了12萬元的巨額赤字。為了扭轉這種局麵,1871年4月,明治新政府把郵便蒸汽船公司完全交付給三井大阪分社的社長——吹田四郎兵衛負責經營。吹田四郎兵衛重新整頓了郵便蒸汽船公司。同年8月,郵便蒸汽船公司在主要股東三井、鴻池、小野、島田等豪商的支持下,改名為“日本國郵便蒸汽船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