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巨人——約瑟夫·熊彼特
約瑟夫·阿羅斯·熊彼特,1883年出生於奧匈帝國摩拉維亞省的特利希鎮。熊彼特的父親是一位紡織廠主,1887年的一場疾病奪去了他父親的生命。
父親去世時,熊彼特年僅4歲,在以後的7年時間裏,他與母親相依為命。
他母親是一位很有教養、溫柔的女子,在度過7年的獨身生活後,她終於放棄了獨自撫養兒子的做法,同奧匈帝國的一位著名將軍結了婚。11歲的小約瑟夫也隨著母親從偏遠的小工業城來到了首都維也納繼父的家中。作為上流社會的一員,將軍經常在家裏舉行各種各樣的聚會,使熊彼特既感到新奇又無法適應,於是他的繼父和母親將他送進了一所專門為貴族子弟開設的中學。
中學的7年時間把熊彼特變成了一位年輕的貴族,在他的身上再也找不到昔日的影子,站在人們麵前的是一個全新的形象:舉止得體、談吐優雅、有學問的青年。
1910年,18歲的熊彼特以優異的成績完成中學的學業,進入維也納大學法律係讀書。當時的法律係要求學生學習政治學和經濟學,這是熊彼特接觸經濟學的開始。兩位著名的經濟學家和維塞爾成為他的啟蒙老師。這位初學者很快就對經濟學發生了濃厚的興趣,並充分顯示了他在這方麵的天賦,再加上加倍的努力,從而很快成為明星學生。
1916年,獲得法學博士學位的熊彼特邁出了學校的大門,踏入了社會。他的繼父和母親甚至在他畢業以前,就已安排好了他的前程。然而他並不願意遵從,毅然去英國遊學。在英國,他先後到過倫敦、牛津和劍橋,向劍橋學派的舵手馬歇爾登門求教。
旅居英國期間,一位英國小姐被熊彼特的貴族氣質所吸引,經過短暫的戀愛之後,兩人結了婚。然而這次婚姻是很不成功的,且維持時間很短,由於他忙於對經濟的研究,使他的新婚妻子感到受了冷落,他性格的陰鬱和沉悶以及一些家庭瑣事上的爭端也是促成他們最終勞燕分飛的主要原因。
翌年,經受了感情挫折的熊彼特離開英國前往埃及,憑借他的法學博士學位和朋友的幫忙,他在開羅的國際混合法庭謀得了一個職位,從事了短暫的法律工作。在埃及期間,他還為埃及的一位公主作了一段時期的財務顧問,掙了些錢。他曾把公主的地產租金減了一半,但卻使她的收入增加了一倍,成為當時的奇跡。
1918年,熊彼特出版了第一部著作——《理論經濟學的本質與內容》(德文版),這是他從大學起多年研究的成果。
1919年,熊彼特回到祖國,龐巴維克推薦他到最東部布科文納省的切爾諾維茲大學任教。
1922年,熊彼特的《經濟發展理論》(德文版)麵世,這是他理論體係的第一次重要表述,是他學術生涯中的裏程碑。
1950年,熊彼特逝世。
他的代表作還有:《經濟周期:資本主義過程之理論的、曆史的和統計的分析》、《資本主義、社會主義和民主主義》和遺著《經濟分析史》,同樣值得重視的是他早年的兩篇社會學論文:《帝國主義社會學》、《同一種族環境中的社會階級》。在這些著述中,熊彼特提出了一個全新的經濟概念——創新,並以此為基礎構造其理論體係,從而在西方經濟學界獨樹一幟。
然而更為人稱道的是他淵博的學識,和他研究範圍的廣泛和複雜。經濟學家哈伯勒在悼念文章中寫道:“作為一位綜合一切經濟門類的大師和一位博學的學者,熊彼特在當代經濟學家中,保持有獨一無二的地位。”他自己亦曾說過:“一位經濟學家,如果不同時是一位數學家,一位統計學家,特別重要的是一位史學家,那就不配作為經濟學家。”但實際上他的視野遠超過這三個領域,他還廣泛涉獵法學、社會經濟理論知識,這也不是其他經濟學家可以匹敵的。近現代西方經濟學家對英美經濟學具有豐富素養者,大多對歐洲大陸經濟學者的經濟理論不甚熟悉;而歐洲大陸的經濟學家,由於受到對正統經濟學的批判的傳統影響,真正能掌握正統經濟理論的並不很多。熊彼特不僅二者兼備,對西方古代經濟學說亦曾廣泛涉獵。淵博的學識和寬闊的視野使他認識到,經濟學與其他學科的內在聯係是不可割裂的,因為把經濟現象與非經濟現象區分開來隻是為了科學研究的方便。
盡管如此,他在學術研究上所取得的重大成果仍是在經濟學領域,因為他將主要精力還是放在經濟學上,這使他當之無愧地成為當代最有影響的經濟學家之一。
一、恢宏的理論經濟學體係
熊彼特以其卓越的才智,建立了一套從經濟體係內部因素來說明經濟動態現象的理論,即以動態的過程和內在因素分析研究資本主義經濟的變動過程。他突破了過去局限於從貨幣因素研究問題的障礙,力圖從更廣泛的角度探討資本主義的發展過程。
熊彼特的經濟學理論體係包括七個部分:
1靜態經濟
熊彼特是維也納大學巴布爾克的弟子,隸屬奧地利學派。後因對巴布爾克的批判,又使他脫離奧地利學派,他在觀念上接近瓦爾拉的洛劄奴學派。這並不是熊彼特一個人的單獨作為,許多奧地利學派的後繼者都是如此。然而,巴布爾克的理論仍然隱現於熊彼特的理論中,使人認為他基本上仍隸屬奧地利學派或維也納學派。
奧地利學派理論上的缺陷——正是瓦爾拉的均衡理論所欲解決的。奧地利學派將商品的價值歸之於財貨對人所生效用的比較。這一學說的成立,依賴“效用可測定”的前提。但事實上,不僅效用難以測定,而且以這種原理為基軸的理論也稱不上是科學的。因此,若要使經濟學成為嚴密的精密科學,必須把測定效用這種難解的概念從經濟中排除,結果產生了以各種經濟量的變動作為探討對象的一般均衡理論。此即瓦爾拉、巴雷特為首形成的洛劄奴學派,並且許多奧地利學派的門徒逐漸地移向洛劄奴學派,熊彼特便是其中一人。因此,熊彼特思想固然保持著奧地利學派的要素,更受瓦爾拉的深刻影響。他的經濟分析的最初始觀念,就是洛劄奴學派的靜態均衡理論,他《理論經濟學的本質及其內容》一書,便采取了這種立場。
要想把握經濟現象的根本問題從何處著手呢?答案是價格現象。理由是,不論生產或分配都是一種交換,而交換則以價格表示出來。
那麼,又應如何把握價格現象呢?所有的商品價格並非散處各地的孤立存在。生產財的價格和消費財的價格之間不僅具有相互關係,他們之間更透過替代和補足的關係密切關聯。因此,捕捉到價格的動向就可掌握整體。
雖然,實際的價格在需求和供給的力學關係作用下每天都有變化,但如將需求背後的人們偏好趣味,以及供給背後的生產技術開采天然資源的存在量等,視為經濟外的條件而固定不變的話,則需求、供給和價格之間就會產生一定的均衡,此時便處於無變化的狀態。在此狀態下,經濟界的所有商品達到所謂一般均衡。固然如果人口、偏好和技術發生變化,則均衡水準也會跟著變化;但若假定它固定不變,均衡便會止於一定的水準。即使實際上此種狀態並不存在,而在觀念上,卻可將其當作分析的工具。所謂沒有變化,即指經濟的靜態而言。
熊彼特固然以邊際效用均等的法則和邊際生產力均等的法則,作為支配需求和供給的原理,卻不像奧地利學派將它們看成決定價格的原因,不過是把它們視為一種單純的相互關係而加以把握;亦即不把經濟現象看成因果關係,而將其視為函數關係,並且將來自外部而假設其固定不變的攪亂原因稱為附帶條件。如此來說,靜態即指在附帶條件固定不變的場合,所實現的各種經濟量的均衡狀態。
實際上這些附帶條件也不斷地在變化。人口增加,人的欲望也會改變。經濟為順應附帶條件的變化而變化,可說是發生一種因應新的附帶條件而轉向新均衡狀態的收斂運動。由於這種收斂運動未均衡之前,附帶條件又生變化,所以再引發別種新的運動。
2動態經濟
以上是有關經濟本身隨經濟外附帶條件的變動而變動的說明。但是資本主義的本質性運作並非如此,而是具有依仗經濟本身內部的力量,自行變更附帶條件,致使經濟的循環軌道發生重大變化的性質。這便是熊彼特所確立的經濟發展的動態概念,而與靜態概念相對照。例如企業家製造新產品,並借以改變人們的欲望和需求,從而創造利潤的過程,便是這裏所說的動態概念。
熊彼特所提出的動態概念,對經濟學的貢獻巨大。在他之前的奧地利學派和洛劄奴學派都屬靜態的理論。古典學派馬歇爾的新古典學派雖有區分動態和靜態的觀念,卻未具備明確的理論體係。除了馬克思學派以外,唯有熊彼特果敢地試圖接近這種動態現象。在此意義下,甚至連一些馬克思學派人士都承認熊彼特的努力。這也是人們認為熊彼特理論對凱恩斯經濟學的動態化貢獻。
3“循環理論”構想
熊彼特在經濟的發展現象中探尋資本主義的本質性格,其分析的始點便是其“經濟循環”的構想。
構成經濟社會的單位,大致上可分為企業和家計兩者,家計乃提供土地和勞動——生產的本源要素;企業則將由土地和勞工的組合所製造的生產物,當作生產財售給別一企業,這家企業在其購得生產財上附加某些勞動,再轉售給另一家企業,經過此種再售過程後,則由最後的企業製造出消費財。提供企業生產要素,從而取得工資和地租的家計,再購買這些消費財並予以消費。此即熊彼特所說的經濟循環。在上述說明中不難窺見其受巴布爾克“迂回生產理論”的影響。土地和勞動係本源的生產要素,資本則是從事製造的生產手段。
迂回生產理論,乃巴布爾克經濟學的中心概念。今日的生產並非可由土地和勞動隨意製造出人們所需的消費財。也就是由勞動到消費財之間通過生產財的階段呈現迂回的情況,故名為迂回生產方法,這是因為迂回生產可獲得更多量的生產物。巴布爾克認為迂回生產所生的剩餘生產物,乃發生利潤和利息的原因。
但是,迂回生產所能提高的生產力,實際具有物理性生產力——製造物理上的多量出產物的意義,而非提高利潤的價值生產力。
熊彼特認為這種迂回生產方法,是屬於靜態的,根本不會產生任何利潤和利息。當然,企業莫不是努力擴大利潤。但在靜態的假設狀態下,競爭乃為完全競爭,隻要有利可圖,新的企業便以競爭對手的地位上場,隨著供給的增加則生產物的價格便下跌,又因對生產要素的需求增加導致生產費用的上揚,結果使利潤歸於零,終致生產物的價值歸屬生產手段的價值。以上是奧地利學派的理論。熊彼特固然也將生產物質的價格分解為勞動和土地的費用,由於中間生產物——機械設備的作用,即使仍有利潤,但這些生產手段的價值仍依序被前一階段的生產物價值吸收,而導致沒有利潤存在的餘地。以上便是熊彼特提出的經濟循環藍圖。
4企業家
經濟發展究竟是來自這種循環的何處呢?關於此點,熊彼特提出了一個極其獨特的企業家概念。他將企業家分成兩類。
第一類的企業家,根據經驗和傳統,在固定不變的附帶條件下調節自己的經濟行動。意圖維持再三反覆的相同營業方針的形態。
例如農夫生產供遠處城鎮人消費的穀物,如其隻直接供製造麵包的零售商,則農夫在製定穀物生產計劃時,究竟以什麼為基準呢?
農民很輕易地就能回答此問題——即長期累積的經驗。經驗教他們計算需求,他們盡可能依經驗來計算需求,隻有情況改變了,他們才會漸次改變。此外,他所需雇用的勞動量、所需購入的資材、及耕作全依仗過去的經驗來估量。由此,熊彼特所說的經濟循環每年照樣反覆不已。
如將農夫的立場換成實業家,不就是這一種形態的實業家了嗎?這種實業家也就是依據經驗行動而順應附帶條件的企業家。
可是,如果他們處心積慮創造產品,並借以拓展市場,或改善技術以求克敵製勝的話,便能大大地改變以往經濟循環過程的軌道。熊彼特稱這種經濟軌道的變革為“生產手段的新結合”並將其分成下列五類:
(1)將以往消費者所不知道的新商品引進市場。
(2)采用以往有關企業不曾嚐試的新技術。
(3)開拓以往不曾觸及的新市場。
(4)控製新原料或半成品的供給來源。
(5)形成獨點以實施新的產業組織。
熊彼特認為上述五種場合所呈現的現象,才是經濟發展的本質。其中大多由新的企業家和新的企業進行,從事這種生產手段的新結合企業,才是真正的“企業”,執行這種功能的人才稱得上是“企業家”。
這樣的企業家究竟具有何種精神特質呢?熊彼特的看法,即使離開經濟學來看也是極為有趣的。就是對日常極小的行動也願花費龐大的精神去努力。
如果任何人的行動都須由自己創造,勢必依賴豐富的知識和堅強的意誌;隻有已經獲得的知識和經驗形成習慣而深植人們心中,則人的行動便隻需甚少的勞力就已足夠,因而,要背離習慣而引發新的行動,是件非常困難的工作。而且新的行動常有犯錯的危險性,同時社會上的人對采取新行動的人往往加以抵製。要克服這些障礙,必須賴於特別的人格素質。企業家便稱得上是具有這種人格素質的經濟的領導者。
那麼,真正的企業家所要從事的生產手段的新結合,究竟是如何進行的呢?
所謂生產手段的新結合,指將生產手段從素來的用途轉到別的用途。在前述經濟循環下,土地、勞動和生產手段每年都在同一軌道上流轉,因此沒有任何一個生產要素會從這種循環軌道脫出。被轉用的生產手段在以往的軌道上具有既定用途,若將這種有既定用途的生產手段轉用到別的用途上究竟如何呢?在現有的經濟組織下,我們被賦予的財貨支配權隻有貨幣一物。所以也隻有貨幣才能左右財貨的流程。
但是就經濟循環而言,所有的貨幣是在一定軌道上反覆流通,企業家手中根本沒有可供轉用財貨的多餘貨幣。因此,可供企業家從事“生產手段的新結合”的貨幣絕非新創造的貨幣。
也就是說,由於通貨膨脹,經濟發展才有可能。銀行藉活期存款和票據交換的係統,創造存款貨幣並融資給企業家。取得融資的企業家,則將這種貨款當作購買力,進行生產手段的新結合,這種購買力產生的結果是,導致財貨價格的高漲,削弱了有貨幣的人的購買力。新購買力的持有人——企業家在既有購買力的基礎上購進財貨。
舊有購買力的持有人,為情勢所逼,不得不將其所應有的部分財富拱手讓給企業家。這種現象叫做強製儲蓄,乃通貨膨脹的重要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