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件皇帝——比爾·蓋茨1(1 / 3)

比爾·蓋茨,1956年出生於美國西雅圖郊外的華盛頓湖畔。其外曾祖父丁·W·馬克斯韋爾是美國有名的銀行家,曾經當選為市長和州議長。母親瑪麗是一位社會活動家,父親是一位著名的律師。

小蓋茨真是個天才,從小酷愛讀書。他所買的書不全是童話和小人書,而以成人作品居多。他最喜歡連續幾個小時閱讀《世界圖書百科全書》,其熱情和興趣非常人能比。總的說來,蓋茨是個精力旺盛、非常好動的孩子。即使今天,微軟總裁喜歡坐在椅子上前後搖晃的習慣在計算機行業也頗負盛名,就像喬丹投籃時愛伸舌頭一樣,婦孺皆知。這種習慣已成為微軟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比爾·蓋茨前後搖晃,以穩定情緒,作出決策。

1972年,蓋茨和艾倫創立了交通數據公司。1973年秋,蓋茨考入哈佛大學,被獲準同時攻讀本科和研究生課程,允許任意選修數學、物理和計算機的課程。這期間,他同艾倫一起編製了BASIC程序。這一成功使蓋茨和艾倫非常高興。蓋茨心中豁然開朗,他意識到他真正的興趣在於計算機,他的使命在計算機,他的未來在計算機。從某種程度上講,他來到世界就是為了開創一個新的產業,為人類開辟一個新的天地。1975年,19歲的蓋茨毅然中途輟學經商。也就是在這一年,日後婦孺皆知的微軟公司(Microsoft)成立。

隨著微軟的發展,蓋茨大力收攏人才,公司的業務越來越好。在此基礎上,蓋茨確定了向“應用軟件”進軍的企業發展戰略,從而使微軟產品成為軟件產品行業的標準。

1986年3月13日上午,微軟股票正式上市,開盤價25.17美元,立即成為搶手貨。一年後,微軟股票已衝至每股90.75美元,31歲的蓋茨因其持股而成為億萬富翁。

1995年,美國《福布斯》雜誌把蓋茨列為該年度世界十大富豪之首,在計算機世界的搏擊中,他聚集了近400億美元的巨額資產。他擁有的不僅是資財,更重要的是他領導並開創了個人電腦領域的新篇章,他是我們這個時代的愛迪生和福特。從一位技術人員成長為企業家,他體現的是數字化時代。

蓋茨的夫人名叫菲安瑟·弗倫奇。二人於1994年1月24日在達拉斯結婚。弗倫奇出生於達拉斯一個富豪之家,獲得過MBA學位,受聘在微軟工作。他們的女兒名叫詹妮弗,弗倫奇是位天主教徒,希望按天主教方式養育詹妮弗。蓋茨希望女兒信仰宗教,但教義不要太強烈。蓋茨最喜歡洛克菲勒的一句名言:“即使把我全身剝光,一個子兒也不剩,扔在沙漠中心,但隻要有兩個條件——給我一點時間,並讓一支商隊路過,不需多久,我又會成為億萬富翁。”

一、不斷創新,永爭第一

在不斷變化的世界裏,隻有不斷地創新,才能增強自己的競爭能力,免遭淘汰。凡成功的企業,它們都有崇尚創新並尊重創新,樂於為創新者提供創新自由的優點。永不服輸的蓋茨的信念是:我會贏,永遠做第一。

比爾·蓋茨曆來強調產品的不斷創新,從不滿足已經取得的成就。他認為,創新是企業得以生存發展的前提。在與IBM的合作中,他堅持一邊共同研製PM,同時著力開發自己的新產品。

人們常形容IBMPC是三駕馬車,它包括IBM的主要設計、英特爾的核心微處理器芯片和微軟的MS-DOS操作係統。自從英特爾推出其稱作80286的強心芯片後,IBM便開始設計IBM PC/AT,AT的意思是“發達技術”,並於1984年8月14日向世人推出。

雖然出於合作關係,微軟與IBM仍將密切配合,但蓋茨對80286芯片不那麼感興趣。他戲稱這種芯片為“死腦”(Brain Dead),認為麵對新出的32位微處理芯片技術,必須要迅速地更新換代。對此,他心裏有數。

蓋茨花了很長時間與IBM討論這個問題,但IBM置若罔聞,蓋茨的話如同耳邊風。曆史最終將證明,這是藍色巨人本世紀最大的一次決策失誤。

最後,蓋茨做了一定妥協,讚同與IBM共同開發DOS的擴展版本,並定名為OS/2。在IBM看來,這是將用戶吸引到自己的主機上的一項手段。蓋茨也認為,OS/2將取代MS-DOS。不過,他心裏同樣很清楚,僅僅滿足於此是遠遠不夠的。如果不能在更為成熟更有威力的芯片80386基礎上推出自己的新產品,如果這種新產品不具備很好的圖形用戶界麵,那顯然將落後於形勢的發展,為喜歡追求新事物的人們所拋棄。

何況不久,OS/2開發中出現了巨大的技術難題。80286微處理器的致命缺陷導致它很難容納那些以舊的MS-DOS操作係統為基礎的應用軟件。OS/2必須作重大修改才能糾正80286芯片的不足。蓋茨才不願意為這種注定要被淘汰的短命芯片浪費更多的時間和金錢。

蓋茨堅信自己是對的。不過,犯得著為此而同IBM撕破臉嗎?何況,正是IBM一手養成了微軟。鑒於此,他還是虛與委蛇地派出人員參與OS/2的開發。另一方麵,對既定的開發視窗2.0版的計劃也在悄悄進行。也許兩年後蓋茨才說了真心話,那是在1986年初,蓋茨集中了他的應用程序開發部的成員,嘲笑了一通IBM的愚蠢之後,他公開宣布:“減少為PC/AT工作的人,讓我們為80386開發新的操作係統。這樣他們(指IBM)的工作效率反而會更高。”

就在這個時候,康柏公司推出了英特爾80386芯片的PC機,在與IBM公司的競爭中遙遙領先。同時,蘋果公司推出了自己的“麥金塔”電腦,以其卓越的用戶圖形處理界麵,再次給予IBM以當頭一棒,並取得良好市場反應。

IBM這一下如夢初醒,想到蓋茨曾提醒過OS/2需有圖形處理部分的忠告。於是,IBM向微軟求援。IBM公司的人對蓋茨說,IBM也希望OS/2能在80386芯片下運行,不過首要的還是要能在80286芯片上運用。因為IBM已經為此投入太多,並已收下許多訂單,不能失約於這些客戶。

更重要的是,IBM公司也讚同允許窗口軟件在新操作係統下存在,不過軟件名要改為PM(Presentation Manager)。不僅如此,微軟此前所開發的視窗將不再與OS/2的窗口兼容。這意味著MS-DOS退出IBM PC領域,對微軟來說將失去獨占地位。微軟最終還是決定參與開發IBM的OS/2,表麵看來,這顯然是不智之舉。可是,誰能摸清比爾·蓋茨的真實用意呢?

蓋茨認為,微軟已足夠壯大,可以同時從事既同IBM合作以開發叫做PM的新操作係統,也獨自開發自己命名為視窗的新操作係統。而對蓋茨而言,前者不妨虛張聲勢,後者倒可以韜光養晦,待時機成熟再說。在他心目中,這種軟件已有雛形,將不是已開發出的視窗1.0的擴展,而是一種全新的東西。因此,他寧願暫時答應與IBM合作。

事情定了下來,微軟視窗的開發工作被放在較次要的地位,以便集中力量開發PM。微軟公司的有識之士認識到放棄視窗繼續開發的不當,向蓋茨據理力爭。蓋茨總是麵帶微笑地聽著,為能有這樣卓識的下屬而歡心不已。

但是,蓋茨的真正想法,他胸中的百萬甲兵豈能輕易泄露?他隻能不動聲色地表示,他可不想與OS/2綁在一起而忽略微軟的長盛不衰。實際上,蓋茨在不動聲色之餘,已開始動作。大量精兵強將被派往視窗軟件的開發。不久,隻有很少的人還在為IBM的OS/2與PM工作,越來越多的人在為新版的視窗軟件工作。

IBM公司計劃在1987年4月與微軟一道推出OS/2項目,不過,直到1987年底,OS/2仍然沒有多大反響。而一年之後,開發中的PM也仍未見上市。這種情況是顯然的。

確實,OS/2將與MS-DOS迥異,這將威脅到微軟的係統軟件市場,但這在蓋茨的算計之中。蓋茨將不等OS/2來淘汰MS-DOS,他自己將開發新產品來淘汰它。這不成問題。成問題的是,不能讓OS/2之後的PM成為一種新的標準。那樣的話,微軟將失去目前對係統軟件的絕對支配地位,而成為IBM旗下一個不起眼的角色。

蓋茨正在處心積慮地盤算:要麼繼續與IBM合作,在PM當中占有一定權益,從而成為IBM羽翼下的小鳥;要麼獨自提出新的操作係統軟件標準。——但能敵得過IBM嗎?

一顆紅心,兩種準備。到1987年,OS/2項目已成了貪得無厭隻進不出的怪物,吞下了越來越多的程序設計師的時間與精力。微軟投入的人由20人到30人,最後增加到40人,而IBM卻有好幾百人。越來越多的資金被扔進了水裏。

在微軟,視窗新版本已在作第二次的修改。這個時候,人們普遍認為視窗將成為OS/2的附屬品,整個行業都明白IBM並不真正支持視窗,所謂PM才是他們的戰略王牌。這真是個微妙的時刻:雖然尚未正式揭幕,但視窗與PM之間已經硝煙彌漫。

就連微軟公司的高層要員之間也出現了分歧。鮑默爾主張,PM將是未來最重要的東西,整個微軟公司都得圍繞它而行動;總裁謝利堅決反對這種資敵行為。視窗與PM之爭本身就是一場豪賭,為什麼不把賭注全部投在一邊呢?他堅持這麼一個最高原則:

視窗第一,PM第二!換句話說,微軟必須從IBM的樹蔭下走出來,這就是答案。

1987年10月6日,視窗2.0版和一個視窗386版正式推出,微軟公司內部堅持與IBM分庭抗禮的力量還是占了上風。

1989年,蓋茨反倒成為“頌揚”OS/2的孤軍了,這正中蓋茨下懷。但他並不為此而得意忘形。他隻是對開發新一代視窗充滿信心,同時意識到與OS/2分手的前景越來越清晰了。

蓋茨意識到,不必過於在意OS/2的悲哀表現。他說:“我們要有足夠的忍耐力,進步來自正確的決策。”現在得依靠視窗了,這是微軟公司的背水一戰。電腦界慢慢流言四起,說視窗的出現會危及PM,微軟與IBM兩個公司的“婚姻”出了麻煩。

不過,親密合作的戲仍要繼續演。背地裏的劍拔弩張並沒有變為表麵上的真槍實彈。就在1989年11月的展示會上,微軟與IBM兩家共同發表宣言,說OS/2是“90年代的計算機平台”。蓋茨的“高姿態”使IBM的人大感放心。

但蓋茨深謀遠慮,已開始突破自己的諾言。不久,他就進一步充實了開發視窗的力量,當然也就減少了OS/2項目的人員,他已不在乎這將如何地激怒IBM了。

在1990年即將過去的時候,世界著名的電腦雜誌《個人電腦》發表熱情洋溢的文章:“當我們要替1990年撰寫年度報告時,5月22日無疑是一個特別值得紀念的日子,就在這一天,微軟推出了視窗3.0,IBM個人電腦及其兼容機從此進入一個新的紀元!”

微軟公司投入的代價當然收到了巨大的回報。“視窗3.0”以每月10萬套以上的速度向全球發售,1990年底創下累計100萬套的記錄,雄踞世界軟件排行榜首,“不盡財源滾滾來”。

視窗的成功,也就是PM的失敗。蓋茨的“暗渡陳倉”之計終於“得逞”了。

在產品創新上,蓋茨有時甚至達到某種病態的狂熱,任何一個與微軟合作的公司,隻要其設計中的創意有價值,在被微軟得知後,遲早都會被微軟改頭換麵後,作為自己的產品推出來。

保羅和格雷遜創立的微圖公司,就因為遭過微軟這一手,差一點倒閉。

這家靠五萬美元起家的公司,從事的是小規模的應用軟件買賣,它和微軟一直是長期合作的夥伴。不管是在微軟憑借MS-DOS而成名的時候,還是在微軟開發視窗1.0遇到困難,三番五次推遲上市日期,被新聞界控告為“泡泡軟件”、“小孩比爾魔術般地吹出一個更比一個大的肥皂泡,而大多數人仍在等待下一個”的時候,微圖始終都是微軟的忠實追隨者。

所以,兩家公司關係非同一般。微軟為感激微圖對視窗的堅定支持,曾經還貸過款給微圖。

後來,微圖為適應微軟與IBM合作開發的OS/2操作係統,花費了好幾個月的時間,自行開發出了一種名叫“魔鏡”的軟件。

微軟在聽說這件事後,馬上派人對“魔鏡”的功能作了調查,發現“魔鏡”具有很好的發展潛力,隨即派人找到了保羅和格雷遜,要求購買“魔鏡”,並聲稱是為了修改自己的視窗應用軟件,使其能在OS/2上運行。同時還答應說微軟可以幫助微圖推出“魔鏡”。

微圖一向視微軟為老大哥,而在兩家公司的交往中,微圖又受益不少,所以現在一看是老大哥求助於自己,而且對自己也有利,自然是喜上眉梢,當即同意了微軟的要求。

隨後不久,在微軟負責應用軟件開發的副總裁梅普斯率領下的一個談判小組來到了微圖。

經過幾天的協商談判,雙方基本上敲定了合作的主要項目,準備簽署意向書。就在此時,梅普斯提出想要看看“魔鏡”的原程序,換句話說,他們想要看一下“魔鏡”的核心部分。格雷遜開始一口拒絕了,因為將原程序給對方看了,等於把整個“魔鏡”的機密全部暴露給了對方。後來,他考慮到微軟與微圖的關係,以及他和微軟的許多高級要員,甚至還有比爾·蓋茨,交往都非同一般,終於還是把原程序送給了微軟。

微軟拿到原程序後,指派了一名從事操作係統方麵工作的工程師來作考察、鑒定。這時,格雷遜覺得事情有些不對勁,但出於對微軟的信任,他還是認為看到原程序的是微軟負責應用軟件部門的人,而且微軟財大氣粗,在行業內外名聲也不小,不會為了“魔鏡”這麼一個小玩意兒而玩弄手段,無論是從錢財,還是從聲名。所以格雷遜盡管有些不安,但很快又坦然了。

但是,為了防備萬一,他還是找來了梅普斯,要梅普斯保證不能讓操作係統的專家插進來。

“不用擔心,”梅普斯拍著胸口對格雷斯說,“他隻是一個技術顧問,來是為了幫助應用軟件部門的人更好地使用魔鏡,僅此而已。”

過了幾個星期,有一天微圖的一名參與魔鏡開發的工程師和微軟的工程師閑聊,從談話中他覺得有點不對勁,發現微軟好像已經決定要編寫仿魔鏡的軟件,因為那位操作係統的工程師已經回微軟提交鑒定報告去了。

格雷斯在聽了手下的報告後,雙眼一黑,頓時氣得天旋地轉。要知道,開發魔鏡,微圖無論人力、物力,投進去了不少,現在,眼睜睜看著技術機密被人竊走,不僅錢賺不了一分,連投進去的本都收不回來。

格雷遜怒氣衝衝地找到梅普斯,指責梅普斯不守諾言,希望微軟認識這是一種極不光彩的剽竊行為。

而梅普斯先是聲稱沒有這回事,後又表示無能為力。為維護自身利益,格雷斯徑直找到了蓋茨本人,誰知,蓋茨卻聲稱根本就沒有這回事。

這件事拖了一年多,最後還是不了了之。微圖出於對微軟的極大信任而向微軟公開了魔鏡的原程序,結果自己受到了損害。盡管微軟後來作了一些彌補,但其糟糕的公共形象卻留在了行業中,所以微圖的一位官員這樣評價微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