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諾貝爾獎得主的社交網絡(1 / 3)

諾貝爾獎得主的社交網絡

數字藝術

作者:陳婧

德國總理默克爾和“研究之門”的工作人員

曾經有個調查顯示,那些諾貝爾獎獲得者並不使用社交網絡,因為此刻他們正在實驗室裏埋頭做實驗,或者在辦公桌前查閱資料。

但是現在你可以在網上看到這樣一幅讓人“腦洞大開”的圖景:來自不同國家的科學家在討論如何穿越蟲洞來尋找適合人類生存的星球,有的在群組研究想弄明白外星人長什麼樣,還有的在尋找包括埃博拉病毒在內的新型傳染病治療方案。這個名為“研究之門”(ResearchGate)的網站,僅用了6年時間,就聚集了這個星球上一半的科學家——這個總部設在柏林的研究人員網站已經有超過500萬名學者用戶,其中包括30名諾貝爾獎得主。在這個網站上傳他們的研究成果,並開展跨學科的前沿討論的用戶,大多集中在生物、醫藥、工程研究領域,總人數約占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的全球科研人員數量的1/2。更有預計到2016年,超過2/3的科研人員會出現在這個網站上。

在過去幾年裏,“研究之門”是德國最成功的初創企業中的一例,但它的吸引力卻到達了矽穀,包括微軟創始人比爾·蓋茨和參與創建LinkedIn、Facebook元老之一的馬特·考勒(Matt Cohler)都是它的早期投資人,在B輪和C輪投資中至少募集了2000萬美元和3500萬美元。作為一個供學術圈使用的社交網站,它能讓學者自身的研究成果被學術社群看見與引用,從而促進研究成果對社會與科技有所貢獻。但是作為一個嚴肅性的社交網站,它並不簡單地通過按讚、響應、分享文章的方法建立、維係和拓展人脈,提高在學術界的影響力。

作為德國最成功的初創企業中的一例,“研究之門”獲得過德國最具潛力網站獎

它首先是一個成功的文獻數據庫,在網站剛建立的最初4年時間裏,處於緩慢累積的狀態,隻收錄了200萬份學術出版物。到現在為止,共有超過1400萬份可以下載全文的學術出版物和6700萬份摘要。它的人員網絡覆蓋全球193個國家,不管是對研究投入數額巨大的美國、日本等國,還是教育資源較為稀缺的非洲地區,都可以找到相關領域的學者資源,並查看他們的履曆。同時,它還促進研究者之間的相互質疑和評審。“研究之門”創立了自己的計分表,衡量同行用戶對某位成員科研能力的評判,建立起一套自己的評價體係。當然,這個網站也協助扮演著“獵頭”的角色,幫助企業尋找科研成果,並物色推薦合適的人才。不過,它對學術圈最有價值的功能,或許是可以錄入已經失敗的實驗數據,這樣就能幫助大西洋和太平洋兩端埋首實驗室的科研人員及時相互了解,避免已經失敗過一次的實驗重複進行。

“學術研究不應當隻限於學術圈,它需要變得更加公開、透明,也需要有更多的合作。我們的世界需要更多能夠證明對社會前進有推動作用的學術研究成果。”伊賈德·麥迪許(Ijad Madisch)博士是“研究之門”的創始人和CEO,在一次病理實驗求援無門的情況下,他決心創立這個網站。“研究之門設法讓科學家們在一起更有效率地工作,協力解決致命的疾病、世界饑餓問題,並挑戰日益枯竭的自然資源。他們不再孤獨實驗室,可以隨時隨地和同行分享工作成果,並得到他們的反饋。”

和它的競爭對手academia.edu以及位於倫敦的Mandeley相比,目前“研究之門”在學術界的影響力僅次於穀歌學術(Google Scholar),位居第二,500多萬學者用戶中超過一半說他們經常訪問這個站點,還有近29%的常規用戶在過去一年裏在網站上設立了個人主頁。作為免費學術資源庫和學者交流平台的完美結合,“研究之門”受到了全球高校的青睞,包括斯坦福大學、麻省理工學院、普林斯頓大學等世界一流大學的圖書館網站都收錄了它。在接受高等教育權利越來越普及化的今天,或許某種程度上,“研究之門”的意義也如同Coursera,把知識從高高的象牙塔中釋放出來並進行數字化,讓所有人觸手可及。而那些站在象牙塔尖的科學家們,也將在數據和知識分享的進程中,彼此收益,並推動人類的進步。

學術圈規則的破冰者

從2009年開始,“研究之門”提供開放存取科學論文的基礎設施,作者使用上載文件功能就能分享論文給學術界,並與推薦的出版社取得聯係,縮短了研究成果的發表周期。

從讀者端來說,這個平台可以讓全球的科研工作者們即時地跟蹤各個領域尖端的最新成果,更快地發現問題,在更短的時間內提供反饋。用戶在輸入感興趣的話題之後,係統就會自動追蹤相關的出版物和討論。“在過去的幾個月裏,我已經發現我應該閱讀的每一篇重要的科研論文都來自於它,我認為它觸及到了人類的基本本能。”美國華盛頓大學的實驗室主任比莉·斯沃拉(Billie Swalla)對此高度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