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宇領袖——金宇中(1 / 3)

大宇領袖——金宇中

金宇中,1936年生於朝鮮大邱的書香門弟之家。當時,朝鮮正處在日本帝國主義殖民統治之下,動亂的年代以及貧寒的家境,對他性格的形成和人生觀的確定,有著很大的影響。帝國主義的瘋狂侵略,使他深感失去祖國的痛苦,而他父母那種勤奮向上、精打細算的精神,對他後來成為饒有才幹的企業家,產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

他的父親金容河(號愚堂),濟洲島出生,是高麗王朝末葉禮部議都署令同正胤祖公(光山金氏17世)18代玄孫。

愚堂的夫人全仁恒,藉貫全州,生於平安北道守邊郡,也是出生於儒生之家,並且是一個忠實的基督教徒。全仁恒比愚堂小6歲,婚後生有五子一女,金宇中排行第四。當時全家的生活並不很富裕,但也不很拮據,算是小康之家。

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突然爆發,戰爭給朝鮮人民帶來了沉重災難,金宇中的家境也隨之日漸衰落。隨著戰爭步步升級,愚堂夫婦不得不暫時外出避難。

愚堂夫婦出走避難時,家裏僅留下金宇中、金成中(五子,9歲)和金英淑(女兒,7歲)三兄妹。他們相依為命,艱難渡日。而金台中(長子,畢業於日本青山學院英語係)當時在木浦女子高中從事英語教學,金貫中(二子)在陸軍士官學校讀書,金德中(三子)為躲避參加“義勇軍”,獨自離家出走,不知去向。

當時,金宇中剛滿15歲,是京畿中學的2年級學生。為了不讓弟弟妹妹餓肚子,他開始承擔起為家庭掙錢的責任。

1967年,金宇中同都再煥、李雨馥、趙東濟、金尚重共5人創立了大宇實業株式會社。“大宇”的商號便是取自大都纖維會社的“大”和金宇中的“宇”,二字合成而來。

在金宇中的努力下,大宇集團在不到10年的時間裏,經濟勢力很快就滲透到金融部門,使工業資本與銀行資本融為一體,形成金融資本,從而成為擁有市中銀行、地方銀行、綜合金融會社、短資會社、證券會社、保險會社的大企業集團。現在,大宇集團在金融部門所占有的持股率是:第一銀行為16.7%,忠北銀行41.4%,漢城信托銀行25%,韓美銀行9%,東洋短資會社24%,韓國綜合金融會社8%,東洋證券會社36.9%,大韓教育保險24%。

當今世界,四麵八方都在談論著“韓國奇跡”,那麼,金宇中就是創造奇跡的無數人中的一位傑出代表,他經營的大宇集團,1983年商品銷售額達60億美元,躍居朝鮮財閥第四位,出口額占韓國對外貿易出口總額的11.9%,占國民生產總值的8%。金宇中以自己誠實的工作和奉獻,取得這一驚人的成就,贏得了世人的稱讚。

1980年8月29日,金宇中在記者招待會上宣布,把自己多年積蓄的160億元股份和40億元不動產共200億元的私人財產全部無償交給大宇福利財團。此後,金宇中便成了大宇集團的一名雇傭經營人,像其他職員那樣領取工資。

一、抓住機會就是抓住了財富

機遇,就如沙中之金,要靠企業家驚人的靈感、觸覺和前瞻力去捕捉。當別人還在四顧茫然時,若抓住了戰機,捷足先登,賺別人還沒賺過的錢,就能成為贏家。金宇中就是從朋友家的乙酸纖維桌布中觸發靈感,開發出纖維服裝,行俏美國市場,攬進了大筆財富。

1953年7月,長達3年的朝鮮戰爭結束了。韓國政府也於同年8月從釜山遷回漢城,並在美國支援下著手經濟恢複工作。這時,全仁恒也帶著金宇中他們回到了漢城。

1954年,金宇中考入京畿高等學校的高中一年級。他初中學習基礎不太好,所以盡管盡了很大努力,高一時成績仍不太好,但由於他具有強烈的犧牲精神和號召力,在團結同學方麵,他比別人高一籌,在學生中享有很高的威信。以後,在他努力下,成績也逐年提高,1956年,他考入了延世大學商經學院經濟係。

由於金宇中家裏生活困難,他在大學讀書的一切費用,都是由漢城實業株式會社提供的。該社社長金容順是金宇中家的鄰居,兩家相隔一條小路,門對門,鄰裏關係非常和睦。金社長有女無兒,特別喜歡金宇中。當全仁恒無力籌措資金供金宇中上大學時,金社長便一口答應由他提供學費。

金宇中在大學裏學習刻苦,成績優異,畢業後被主任教授推薦到複興部產業開發委員會擔任特邀公務員,而金容順社長則認定金宇中是個可用之才,千方百計地設法說服他來漢城實業幫助工作。金宇中很想有機會到國外留學深造,他的母親全仁恒也很支持這一想法。一次,金容順從全仁恒那兒得知金宇中想出國留學的願望,便一口答應有機會一定送金宇中去留學,條件是來漢城實業工作。金宇中求學心切,非常痛快地同意了這一要求,第二天就向複興部經濟開發委員會遞交了辭呈。

金宇中是個急性子,無論做什麼事情,隻要一著手就一定要幹出個樣子來,否則心裏就不踏實。他認為,作為一個人,在工作上決不能讓別人說長道短,瞧不起。因此,到了漢城實業株式會社之後,不懂進口業務,他就虛心地求學於別人;不會打算盤,他就反複練習;不會核對帳簿,他就不斷地請教他人。這樣,金宇中很快就熟悉了業務,每項工作都處理得有條不紊。同事們對金宇中開始刮目相看,就連金容順社長看過他起草的業務報告,也從內心感到佩服。

金宇中在漢城實業主要負責纖維製品進出口業務。他大膽從日本大量進口尼龍纖維製品。尼龍製品由於結實耐用、洗滌方便,早在朝鮮戰爭開始時就流行於韓國。停戰後需求量更是大增。由於金宇中的努力,漢城實業的進口業務蒸蒸日上。

1962年,韓國開始實行優待公開法人,提高分紅率等措施,從而造成股票市場過熱,股票價格直線上揚。在這種形勢下,漢城實業也買了近3億元的股票。誰知從5月31日起,股票市場突然混亂,股票價格下跌。當局又於6月10日宣布貨幣改革,老幣10元兌新幣1元。

股票市場的混亂和貨幣改革,使漢城實業株式會社陷入財務困境。金容順對此束手無策,喪失了繼續經商的信心。在會社倒閉之前,金容順決定派金宇中赴英國留學,以實現他當初的諾言。

金宇中接到去英國留學的通知並不高興,會社有難,他也心事重重,總想分擔一些負擔。

當時,從漢城到英國沒有直達航班,必須繞道東南亞。金宇中便想趁此機會,順路去東南亞各國旅行一圈,長長見識。幾年的經商經驗使他深深懂得;市場信息就是希望之所在。他決心趁此機會了解一下各國的市場情況,希望使漢城實業能起死回生,重振旗鼓。

第一站香港和第二站馬尼拉飛過去了,金宇中來到第三站西貢。晚飯後,金宇中獨自一人到西貢市中心閑逛,偶遇了日本商人阪宮登。阪宮登是日本東洋棉花株式會社的職員,經常到漢城做生意,與金宇中頗有來往。據阪宮登介紹:西貢地處熱帶,氣候條件對紡織品作物生長有利,紡織品質量好,紡織業較發達。當天下午阪宮登還應金宇中的要求,帶他參觀了一家紡織廠。金宇中興致勃勃地參觀了所有的生產車間,臨走還要了一本產品樣品畫冊。

第四站是新加坡。在新加坡,金宇中整天逛服裝市場和紡織品市場,他發現這兒到處都是西貢工廠生產的服裝。在當時,韓國的紡織品質量並不亞於越南產品,這使金宇中萌生了要談一筆生意的想法。他堅信,隻要采取適當辦法打通了貿易渠道,韓國產品一定可以進入新加坡的市場。

回到飯店後,金宇中仔細翻閱了那本樣品畫冊,擦掉了畫冊上的樣品編號,按韓國的方式重新編上了號,這樣就做成了一本韓國紡織品樣品畫冊。接著,他詳細地計算了樣品的生產成本:結果是西貢以每碼16美分大量出口,而韓國可以用13美分大量出口。這樣一來,他的信心更足了。

第二天,金宇中來到一家紡織品商店,探討有關向新加坡出口事宜。店主是一個新加坡籍的印度人,名叫拉紮克,是當地一位著名的經濟界人士,擔任新加坡商工會議所會長的職務。拉紮克反複翻看著金宇中提供的紡織品樣品畫冊,表示隻要價格合理就可以成交。金宇中當場表示價格不成問題。經過協商,雙方同意同時在筆記本上寫出成本價和時價。結果,金宇中報的成本價是每碼12美分,拉紮克報的時價是每碼20美分。成本價與時價之間8美分的差額,扣除2美分的運輸等費用,還有6美分的利益。

最後,金宇中同拉紮克再三協商的結果,把每碼的到岸價格定為17美分。這比金宇中原來想的價格多4美分,比拉紮克提出的價格低3美分,雙方對此都非常滿意。為了留有餘地,金宇中先隻提出了100萬碼的貿易量。

100萬碼貿易額為17萬美元,若按當時1美元兌換130元韓幣的彙率計算,就是2210萬元;按改革前貨幣算是2.2億元。這在當時來說是個不小的數字,漢城實業不就是因為3億元而瀕臨倒閉的嗎?

晚上,金宇中躺在床上,毫無睡意,想了很多很多;去英國留學是自己長期的願望,機會難得;但是漢城實業麵臨如此大的危機,而自己現在有辦法挽救它……想到金社長近日的憂心忡忡和憔悴的麵容,金宇中下了決心:寧願放棄留學,也要助金社長一臂之力!

第二天,拉紮克同金宇中簽訂了100萬碼紡織品進口合同書後,興奮地對金宇中說:“我經商已有30年了,像今天這樣公平、爽快地講價、成交還是第一次!”

晚上,拉紮克為金宇中在新加坡的商工俱樂部舉行了招待會,把金宇中介紹給了新加坡的經濟界、工商界、財界人士。招待會結束後,許多新加坡商人紛紛登門拜訪,有的還要求洽談業務。最後,金宇中又與幾家公司簽訂了100萬碼的出口合同。

金宇中滿載而歸。

飛機降落在金浦機場。金宇中一下飛機就發瘋似地向漢城實業株式會社辦公室跑去,闖進社會辦公室興衝衝地說:“金社長,我們有救了,這些是合同書!”

然而金容順看了合同書後,並未露出欣喜的神色,照他看來,按合同要求,3個月完成200萬碼生產任務是不可能的,金宇中此舉未免過於冒失了。

雖然遭到了冷遇,金宇中並未喪失信心,他請金社長讓他全權負責此次出口業務,他深信:有誌者事竟成!

出口價值34萬美元的紡織品,這是漢城實業株式會社創業以來開展的最大規模的出口活動。消息傳出後,社會各界議論紛紛:有的說漢城實業根本沒有能力完成這一任務;有的說韓國出口紡織品賺不了錢,還有的說漢城實業不過是打算進口原料再轉口貿易而已……

對於這些討論,金宇中一律不予理睬,相反,這倒激勵著他暗下決心:要排除萬難去完成生產,以此來證明本國產品也能進入國際市場!

由於任務重,時間緊,金宇中不得不晝夜不分地拚命工作。白天,他要到各有關部門聯係業務或到各工廠了解生產情況;晚上,他要處理有關文件,整理報表,同時還要學習進出口方麵的業務知識。

為了按期完成生產任務,他每天都要親臨工廠監督生產;為了趕任務,他要求工人加班加點,自己也跟著工人操作機器,對保質保量完成任務的工人,不惜重金獎勵。

由於金宇中指揮有力,措施得當,各工廠的效率大大提高,單機日產量由600碼提高到1000碼以上,在規定的期限內完成了合同量。

這次紡織品出口成功,把漢城實業從倒閉邊緣挽救了回來。公司不但還清了債務,還賺了不少,慢慢地又興旺了起來。這次出口成功,充分顯示了金宇中的工作才幹,從此,他的工作也就更加繁忙,不斷地來往於東南亞國家和韓國之間。

1965年,是韓國經濟發生重大變化的一年。從1965年起,韓國經濟正式采取“出口第一,主要麵向海外市場”的政策,即在“出口立國”的名義下,廣泛從美日等國引進資本和技術,推行以世界市場為對象的“出口主導型經濟發展戰略”。

在此基礎上,政府製訂了“工作年”的目標,根據第一個經濟開發五年計劃,開始加速經濟發展的步伐。各民間企業也紛紛響應政府的號召,大力發展出口加工型企業,拓寬國際市場。

這一年,也是漢城實業發展的全盛時期。

1965年12月,正當漢城實業欣欣向榮、前途無量之時,金容順社長突然因呼吸器官患病住進了醫院,病情很嚴重。金宇中得知這一消息後心裏很沉重。他認為,使金社長能安心養病,盡早恢複健康的最好辦法就是努力做好會社工作。轉眼到了1966年,金宇中計劃擴建和新建紡織廠,並雄心勃勃地定下了200萬美元的出口目標。他認為在競爭日趨激烈的時代,自己不建工廠,收益太少。在不出現赤字的前提下,隻有建立自己的工廠才是上策,這不僅可以獲得翻番的利潤,還能發展國內產業,擴大就業,提高國民經濟水平。

然而金容順出院後,思想悲觀,意誌消沉,對繼續擴大事業一律表示不讚成,並開始著手處理自己的財產。因此,當接到金宇中的新年工作計劃報告書後,他不停地搖頭,認為不合實際,堅持認為沒有必要擴建工廠,擔心一旦出現不景氣連投資都收不回來。

金宇中是個熱心開創新局麵、胸懷遠大的青年,一心想做一番大事業,看見社長現在如此悲觀,也不願意留在漢城實業了。同時,眼見著一些不學無術的人被時勢逐漸淘汰,而一些有真才實學的人開始嶄露頭角,他覺得非常震動,於是下決心辭職留學。金宇中與日本綞紡公司的伊藤部長頗有交情,伊藤得知他想留學的消息,便勸他留日,金宇中經過反複思考,決定接受伊藤的建議。

正當金宇中忙於辦理留學手續時,有一天突然遇到了大都纖維株式會社的都再煥社長。都再煥為人忠厚老實,他連續幾年都是通過金宇中從漢城實業接受紡織品出口生產任務,因此和金宇中私交甚厚,得知他要去留學,便極力勸他放棄此舉,自己成立會社從事紡織品進出口業務。

創業談何容易,金宇中離開漢城實業時,兩手空空,創業資金從何而來?但都再煥認定金宇中一定可以幹出一番大事,表示願助一臂之力,出錢幫助成立會社。經過都再煥再三勸說,金宇中動了心:“不妨試一試,先成立一個小會社,按自己的戰略思想和工作方式來人,然後再逐漸擴大……”金宇中終於下定決心,獨創事業。兩人商定:各自出資50%合辦會社,金宇中的資金由都再煥暫時墊付,日後賺到錢再還。

金宇中馬上行動起來,先撤回了兩個月前提交的赴日留學申請書,又來到金星紡織會社,找李雨馥共商創業大計。李雨馥是金宇中的知心好友,大學畢業後在金星紡織會社工作,是該社的骨幹職員。一聽說金宇中要獨創會社,他立即表示全力支持,馬上向會社提交了辭呈,因為他很早以前和金宇中就有約定,不管是誰先開創事業,就必須一起幹。

創業之初,金宇中幾乎不分晝夜地四處奔忙。經過幾天努力,他進行了注冊登記,辦理了各種手續。1967年3月22日,金宇中同都再煥、李雨馥、趙東濟、金尚重5人正式創辦了大宇實業株式會社。“大宇”的名字就是取自大都纖維會社的“大”字和金宇中的“宇”字。

經過協商分工,趙東濟任社長,金宇中任理事、貿易部長。趙東濟原為漢城實業的專務、業務部長,比金宇中早半年退出漢城實業,在一起工作時,曾給予金宇中許多無私的援助。因此,大宇實業剛成立時,金宇中極力推讓趙東濟擔任社長。

創業時,大宇實業設施非常簡陋,僅有一間10坪的辦公室,還是向韓國礦業公司臨時借用的。會社共有5名職員,資本僅500萬元,合1.85萬美元。

就這樣,雄心勃勃的金宇中帶著一身的朝氣和闖勁,以寥寥的資金,憑信譽和誠實,開始了他的創業生涯。這一年,金宇中31歲。

金宇中是靠紡織品出口起家的。創業伊始,他就誌向宏偉,把重點放在國際市場上。時值韓國政府大力推行“輸出第一主義”政策,這一政策,對正在尋求創業資金的大宇實業來說是十分有利的,因為政府不遺餘力地資助出口商出口。創業初期,金宇中就得到了第一銀行行長樸魯聖的資金援助,從而順利地打開了經營局麵。

金宇中把會社成立當年的出口目標定為50萬美元。他的指導思想是:在不賠錢的條件下,不指望第一年賺錢,重要的是通過出口在國內外樹立大宇實業的信譽。

大宇實業成立的第二天,金宇中就跨上了出訪東南亞的征途。他在新加坡獲得了30萬美元的紡織品訂貨合同;1967年,又第一次與泰國的進口商做成了一筆生意。當時大宇的職工雖少,但每個人都起早貪黑,幹勁十足。在金宇中及其同仁的努力下,僅僅一年,大宇實業就以東南亞貿易中轉地——新加坡為主要對象打開了局麵。出口額達到58萬美元,相當於韓國當年出口總額的0.2%。

大宇的出口額雖然可觀,但當時從事出口業務賺錢並不多,出口100萬美元,純利潤也僅僅隻有1.6萬美元。但對金宇中來說:“出口多少比賺取多少更重要。”

貫徹“輸出第一主義”政策是金宇中創建會社的宗旨。他把“出口就是愛國”作為自己開創事業的座右銘。他認為,出口多就是最大的愛國。他逢人就說:“作為一個人來說,不管吃得多好,穿得多好,一生所花的錢總是有限的,不管誰賺這點錢都是不難的,隻要努力開創事業,錢就會自動到手。我並不是為了賺錢成為大財閥才拚命工作,我隻是想看看自己在世時到底能做多少事情。”

金宇中善於捕捉商場上一閃而過的戰機,憑借知識和魄力化風險為機遇,抓住時機,果斷決策。難怪有人說,金宇中有驚人的前瞻力,在別人還四顧茫然時,他就已捷足先登了。

1972年,金宇中決定開發新產品。一次,他來到日本綞紡公司,找好友伊藤幫忙,以期獲得一些市場信息。正巧伊藤的辦公桌上放著一塊綢緞模樣的衣料,不僅色彩鮮豔,而且觸感頗佳。據伊藤介紹,這叫乙酸纖維,是日本最新開發的新產品。金宇中聽完說明後,一個念頭閃電般地掠過腦海:“用這種人造纖維織布不知怎麼樣?或許能成為暢銷產品?”